最近在看李笑来老师的《人人都能用英语》(此书未出版,但网上可以找到)。作为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书中的很多观点真的颠覆了我的认知。文章起这个题目,是有点标题党的意思,但就作者的实力(前新东方老师、出版6本著作、创业者、同时也在开付费写作课程),书中内容说得上90%是人们未曾思考,或者没有深入思考过的针对英语学习的方法跟启示。所以我斗胆做的书评总结,也是对得起这个题目的。
英语不是学出来,而是用出来的,当然这并不容易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身为英语老师,却能够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英语培训存在的一些乱象,光凭这份勇敢和正直,也建议读一下他的书。
实际上,越是习以为常,经常接触的东西,越不容易引起人的注意。比如大学食堂的玻璃门原本是2扇,可是由于冬天冷又不是吃饭高峰期,食堂往往只看一扇门,而另一扇并没有插销锁住,手一推就开。
而放学时大学生冲向食堂的速度丝毫不逊色于饿狼,人流会瞬间挤满仅开一半的门,然后人人都看似礼貌的排起队,逐个通过。而这时的我会试探性地推开关着的另一扇,推开后,立即会有一群人跟着进来。
英语学习也是一样,所有的大学生都在接触英语,但是人云亦云的太多,很少有人用心思考方法,按着方法去做、去坚持的人就更少了。所以面对英语工作者(主要指老师和翻译),没过四级的人总是一脸羡慕的神情。
1.大脑的结构决定了你能够学好英语
书中提到这样一个实验,在泰国西海岸,有一种游牧民族被称为海洋吉普赛人。他们世代以打鱼生,所以婴儿在走路、说话之前就学会游泳。更为惊讶的是,出于在水下保持良好的视力,他们的大脑已经自主进化到能够控制神经系统,使得瞳孔能够自如缩小22%。而普遍观点认为,瞳孔的收缩尺寸是固定的。科学家Anna Gislen通过模仿海洋吉普赛人,成功教会了一群瑞典的孩子学会了瞳孔收缩。由此证明,人类大脑的可塑性(Plastic)是非常强的,并且这种可塑性一直存在。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写作会发现前期很难,但是一旦度过痛苦的瓶颈期后,就会发现越写越顺的原因。只要尝试,给自己大脑适当的劳动强度,打开大脑“自适应功能”的开关,通过英语资料不断地刺激,慢慢地,大脑就会适应这种强度,从而越做越好。
2.认知上,要相信自己能学好英语
人们只愿意接收和传播自己学会的信息,哪怕这些信息根本就是错的。为什么从初中,开始到大学毕业,我们至少学了10年英语,可为什么依然学不好?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从来没有相信,自己能够学好。为什么有人明明年纪轻轻,记忆力旺盛时觉得自己学不好,而偏偏是45岁开始学英语的钟道隆学会了,因为前者不相信,而后者不仅突破了年龄和认知的障碍,并且真正去做了。所以我们学英语的第一步,并不是去下载资料,逢人就问方法,去报补习班,而应该在心底对自己说:钟爷爷都能学好,我一定也能学好。很多事不是因为真的难,所以难以完成,而是我们自以为很难完成,从而难以完成。我们已经被自己吓倒了,哪里有心思去想什么学习方法?四个孩子的妈妈吉田蕙波能够考上哈佛,没有四肢的力克胡哲能够学会游泳冲浪,“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在地球待够了,为了将某些误入地球的人送回火星老家,他火星移民计划的第一步---发射飞船已经成功。相信一切皆有可能,胜过一切方法论。
3.目的上,英语不是用来“学”的,而是用来“用”的
有句话叫做:“学会了这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可在我看来,这句话就跟“我学会了所有的姿势,却依然没学会游泳”一样,完全是一句废话。不下水怎么可能学会游泳?英语光学不用,怎么可能熟练?
人的活法有千万种,但是没有一个人是为了学道理才来到这世界上的。道理只有通过实践才可能深深存在于脑海里,你失败了错过了痛苦了,记忆才深刻。否则,看再多的方法论和成功学,都好比隔靴搔痒,毫无用处。
放在英语中也一样。学习英语的方法、技巧、APP推荐看了很多,但看完了就完了,真正按照方法去实践、下载APP去坚持的很少;
美国口语英文文化学了一堆,可是看见了老外仍然是“Hello”慌张开头,“Goodbye”匆忙结束,中间能插一句“Today is too hot, huh”就非常不错了,一般人遇到老外连珠炮似的问题,只能微笑作答。
很多人学习英语不知道用。原因一是学生时代不喜欢,只是为了四六级而学习。不能说考证没用,考证至少能明确你当前阶段,英语学习的短期目标,再者,考证能够证明你拥有了“同等能力”,能使你成功的比率增加15-20%。
但是,考证绝不是学英语的最终目的。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它所承载的主要功能就是交流信息,传达想法(请允许我COPY一下简书的宣传文案)。无论是说(口语交流),还是写(英汉翻译),都离不开这个范围。而考证,仅仅是攀爬英语长城中的一个烽火台而已。
4.练口语只要找老外就好了
很多人尤其是毕业后需要在工作中使用英语的人,总会认为练习口语只要找到老外就可以了,所以这类人,也成为了“华尔道”,“英不孚”和“围脖”的主要生源。这也很正常,这些英语学习龙头收费都不便宜,而白领有匹配的消费能力;而且这些机构的定位就是职场英语,跟白领的定位完全一致。所以,总会有人付出高昂的代价,甚至分期来报班学习。
但是我们分析一下,外语的“老外情节”,主要出于以下2点:
1.老外能指出自己错误
2.口语标准
下面分别讲解,指出错误:
想想在我们还是大学生的时候,老师面对我们的问题,还会想小学和初中一样认真负责么?出错了会直截了当地指出错误么?不全是,对吧。因为大学时我们已经长大成人了有面子意识了,而老师也学“滑头”了,挨个问题都解答,岂不会类似?
老外也一样。他们也是人也有荣辱观念,如果你的每次错误都指出来,肯定会让你没面子。所以在你们对话的时候,只要你的“chinglish”把大意表达清楚了,他们通常不会计较,而是顺着往下说。你的英语他可能听懂了,但很可能是类似星爷“你走,先”这类语序不通的句子。久而久之,你会觉得自己进步了,自己说话老外都能听懂了,可实际上问题一直存在,只是由于你一直忽略,被隐藏地越来越深而已。
再说口语标准。那地大物博的中国举例,几乎每个省市都有自己的方言,甚至我曾工作过的辽宁省,各个市的方言都不一样,省会沈阳是一种风格,历史名城锦州是一种风格,美丽的大连又是一种风格。据说马云的家乡---浙江省,不同城市之间的口音都不同,人们说话都听不懂。
外国也是如此。不仅有英音、美音的差别,由于大不列颠分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各个区的口音都不同。就连国人崇拜备至的“伦敦音”,也是根据中文北京话想象的结果,伦敦东区和西区的口音都不一样。英国人自己都没有统一的标准,你所谓的标准,又从何而来呢?
综上,打破英语学习自我认知的障碍,改正学习目的的偏差,放下对老外的崇拜,踏实学习,勤学多练,英语才可能有进步。
有事做一件事很长时间没有进步,可能不仅是方法的问题,更多的可能是方向错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