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原文
摘自微信读书APP《好好学习》-p323
刻意练习掌握临界知识
我们在前文介绍过“刻意练习”,李叫兽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为什么你有十年经验,但成不了专家?》,里面提到了刻意练习对提升认知的帮助。可是,从应用的角度看,对大多数人而言,我们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并不能很好地为刻意练习创造条件。
在工作中要进行刻意练习,就要求在刚开始做很多看起来不创造产值的训练,而公司工作进度又很紧张,对公司而言,直接给你具体的套路照着做是最快捷的。比如,如果你是一个文案编辑,你可以参考写文案的套路,写一份草稿给领导把关,然后领导提意见,你来修改。慢慢地,你就知道了什么样的文案能够通过领导和客户的评审了。
如果我们这样练习提升自己的能力,那么可能刚开始速度快,越到后面越会遇到瓶颈。为什么?因为刻意练习必须关注两点:1.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训练;2.大量地持续练习。
1.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练习
很多人并不在“更好的心理表征”这个本质问题上进行探索,努力的过程就事倍功半。比如,在营销中有一个领域叫作品牌命名,说白了就是起名字。如果你要锻炼品牌命名的能力,你应该怎么学习?
大多数人可能去百度上搜索一下“品牌命名”。你会发现第一条结果就是:品牌命名的十大方法,比如地域法……于是你开始练习,按照这个方法一个个地尝试学习。
再打开下一条搜索结果:9种品牌命名方法,里面告诉你4个原则——认得出,不要生僻字;读得出,不要拽外语;记得住,占有普遍认知;尽量要和产品有关系。你又学会一招。
如果你这样学习,就没抓住问题的本质。你学习的这些都是具体工作场景的问题解决方案,是在提升技术效率。
那怎样是提升认知效率呢?你要学习别的高手对这个问题的“心理表征”是什么。比如小马宋就曾经说过,品牌命名的关键是降低传播成本。如果你按照这个认识深度再进行训练和尝试,你是不是也能基于此,自己推导出“品牌命名的20种方法”呢?所以,只有抓住问题本质进行练习,才能在相同的时间里比别人成长得更快。
2.大量地持续练习
2015年年底,知乎推出了一款付费问答的产品,叫“值乎”。当时小马宋在上面设置了一个价值10元的问题,问题的大意是:我知道一个快速提升文案写作能力的方法。我当时花10元钱买了这个答案。结果这个答案是:阅读超过1万份经典文案。有些朋友买了之后,点了差评,觉得小马宋的答案哪里是快速提升文案的方法,这简直是最笨的办法了。
我们总觉得每个成功人士背后都有一条捷径,殊不知,外表看起来的光鲜,背后都是持续刻意的练习。
小马宋曾经在他的公众号里讲过他工作后学习的经历:
我那时在广告公司工作,虽然我想法很多,但是真正有用的不多,对于广告创意的思路也很局限。于是,我用了一个笨办法,我就阅读大量的广告创意案例。那时,我和同事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把德国的一本世界级广告创意杂志10年来的作品从网上全部下载下来,一共是20000个顶尖的创意作品。我又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把它们分门别类地整理成了10个PPT。而我则把这20000个创意反复看了三遍以上。看完这些创意后,我发现,其实市面上大部分广告,创意方法都是来自这些经典的创意,无非变变形式而已。
同时,我也收集了世界上最经典的文案,全部抄写了一遍。大部分经典的文案我都是背诵下来或者能够复述。这时,我写文案的时候就有了各种不同题材和思路。而我个人也在从事广告的6年间每天保持着阅读10个以上广告案例的习惯。
正是这些背后看不见的刻意练习,才铸就了今天小马宋举重若轻的能力。
对于刻意练习这一点,我也感同身受。过去几年来,我每天坚持1~3小时的反思晨修,再加上每天高强度的思考和阅读,才一点点地挖掘出自己看问题的能力,让自己越来越容易直指要害,反思问题才能让别人觉得深刻。认知能力提升的背后,偷不得一点懒。
所以,关于如何练习掌握临界知识,我说了这么多,但总结一下,其实《学习之道》的作者乔希·维茨金说过一句话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我们能成为顶尖选手并没有什么秘诀,而是对可能是基本技能的东西有更深刻的理解。
重述原文
why
为什么我们要用刻意练习来掌握临界知识?
如果没有合适的方法,我们还是会陷入误区,进步缓慢,刻意练习能够帮助我们快速的成长并掌握临界知识。它背后对应的原理就是,训练出“心理表征”,这是区分高手和普通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what
原文中通过具体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在技术效率上的练习和认知效率上的练习的差别。得出的结论就是:只有我们抓住问题的本质去刻意练习,才能帮助我们成长的更加迅速。
所以,要想掌握好临界知识,刻意练习是至关重要的。作者通过李叫兽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刻意练习的重要性。这就好比厨师做菜,一个做菜10年的厨师,不一定比一个做菜3年的厨师的厨艺更好,这就是刻意练习带来的差距。
当然,在我们的工作中想要快速的晋升自己,也需要刻意练习。但是,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我们遵循着标准、套路去解决问题,在初始阶段还可以,但从长远来看,并不能帮我们快速的提升能力。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在这当中我们没有抓住刻意练习的本质,刻意练习需要关注亮点:1.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训练;2.大量地持续练习。
1.抓住问题的本质训练
根据作者的意思,就是需要我们去提升认知效率,而非技术效率。比如,去寻找高手对于一个问题所反应出来的“心理表征”,找到本质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相同的时间里比别人成长的更快。
2.大量的持续练习
作者通过向我们介绍了小马宋老师的一个学习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小马宋老师是怎样运用刻意练习来提升认知能力的。
比如,小马宋老师通过学习大量经典的案例后,形成的“心理表征”就能洞察出市面上新出的一系列案例背后反映的问题,透过现象看到问题背后的本质。而这种能力,正是运用了大量的持续练习。
how
我们具体怎样用刻意练习来掌握临界知识?
1.抓住问题的本质训练
这需要我们先挖掘出问题的本质,再去进行持续的练习。而不是停留在具体的方法和技巧上,要提升认知效率,而非技术效率。
2.大量的持续练习
根据作者提到的小马宋的学习经历,我们可以看出,小马宋今天的厉害,离不开他大量持续的刻意练习。所以,我们需要在找到对应的问题本质后,持续的去做大量练习。
how good
那我们怎样更好的运用刻意练习来学习临界知识呢?
1.在不同的场景下,重复应用同一个临界知识
2.在不同的时间里,重复应用同一个临界知识
联系经验
从前,我在学到一个知识后,所用到的练习一般都是运用具体的方法、工具。
比如,最近2个月,我在圈外同学获得了一份解决各种场景问题的工具模板,我把它们完整的制作了一遍。其中有一个聊天工具表,对应各种情况下应该怎么聊。当最近1个月有一次,我和我的一个老同学线上聊天时,我拿出了这个工具表,对应着情况开始组织我的语言。但是,用着用着我就发现不对劲,我的语言变得很局限,就局限在那个框架内,我有一些新的想法犹豫不确定怎么说,我不确定会对对方造成什么不好的影响。结果就很显然了,当时的聊天比较尴尬和僵硬,我比较死板的套用工具。比如,固定的开场、闲聊、表情包、话术等等。
现在想想,我的那一系列工具表其实是有用的,但是它得建立在我掌握其背后的原理上才能更大的发挥价值,而不是遇到一个场景就用工具具体的去解决,这样我是无法灵活变通的去解决问题。而且我不理解一个工具它背后的原理和本质,就去运用它去解决问题,这样是没法提升我的认知效率的。
规划应用
最近,我在想办法去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目标:本周结束前,做个梳理,在我所了解的学习方法、工具的基础上,找到3个,挖掘出背后对应的本质原理,再尝试用新的理解方式去练习我的学习能力。
行动:
第一步:找到我常用的学习方法10个,筛选3个最重要的
第二步:挖掘背后的本质
第三步:做成Anki
第四步:在实践中验证,针对每个方法,尝试跨界使用1次
第五步:回顾总结,搭建知识体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