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要讨论的是意识,有了意识才能摆脱痛苦。
——01——
埃克哈特.托利:通常,当下所产生的痛苦都是源自对现状某种形式的不接受、某种形式的无意识抗拒。从思维层面来说,这种抗拒以批判的形式存在;从情绪层面来说,它又以负面情绪的形式显示。通过观察思维活动,你就能够摆脱抗拒的模式,接纳当下的时刻,然后采取行动。
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接纳是很多学派的心理调适手段。比如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赛利格曼在《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中说到,接纳自己才是唯一不与自己死磕,放过自己的法宝,我们很多时候需要承认有志者不一定事竟成。心理学工作者武志红在《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一书中问到:痛苦更大,还是消除痛苦的痛苦更大?所以,对抗痛苦才是痛苦的主源。
由此可见,在面对痛苦时,我们应该像一个冷静的外在的观察者一样,在痛苦的现场观察痛苦,体会痛苦。而不能用痛苦的思维控制了我们自己!只有接纳、观察、体会才能从痛苦中抽离。
很多时候,对某件事某个人某个场景感觉到痛苦,是因为我们脑中那个小我对痛苦本身的认同。
与您共读之《当下的力量》第二篇-----意识:摆脱痛苦的途径——02——
埃克哈特.托利提醒我们:请观察你从痛苦中获取的兴奋快感,观察你想谈论他或是琢磨他的冲动。
这个场景最典型的或许就是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到处诉说自己的不幸。在不停的诉苦中满足内心求关注求关爱的需要。我在想,如果当时有人提醒她,让她警醒,让她知道自己诉苦的目的是什么的话,她还会到处说吗?
曾经碰到一个傻姑娘,与老公的关系原本还不错,自由恋爱,郎才女貌,是人人羡慕的一对。但是,自从娃出生后,由原本甜蜜的二人世界进入了多国部队,矛盾自然不可避免。她傻就傻在跟自认为熟悉的人到处去诉说老公的不是,最后闹得不可收场。如果她也能警醒,也能正面直视当下的生活,我想,或许,会有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所有的痛苦,很多时候,都有来自于个人对社会自我形象的维护和认同,也就是埃克哈特.托利说到的自我思维,也是小我的概念。在上一章分享的《你不等于你的大脑》中提到,很多时候,我们是忘记了我们的本我。
在无意识中认为这种社会自我才是我们原本的自己,离开了它,我们就没有存活的空间。如果它受到挑衅就是对生存的挑战,所以,我们就会处于恐惧之中,会动用我们生存的本能激发我们最强的防御系统。
比如一个有社会职务的人,当遭受下属的驳斥时,会立马觉得没有面子,没有权威,没有做这个岗位的能力等等各种联想。如果有意识临在,会觉得下属只是针对事情而已,跟自己本人没有任何关系。
与您共读之《当下的力量》第二篇-----意识:摆脱痛苦的途径——03——
在与有情绪的投诉沟通过程中,你知道激起矛盾和情绪升级的最快方式是什么吗?就是用户说完立马反驳他,质疑他。
用户:你们的服务态度怎么那么差?我每月交钱就是来受气的吗?
服务人员:我们态度怎么差了?能好好说话吗?
呵呵,只要这样回答以后,我保证用户的怒气会立马飙升。反之,如果我们能够接纳用户的愤怒,让他的意识到他当下的愤怒状态,想办法让用户的意识回归大脑,才能让用户变成一个有理性的、可以正常解决问题的人。
我们生活中更普遍的被自我思维控制的例子就是路怒症的人,在拥挤不堪的马路上被别人用车头别一下,如果没有意识的临在,会立马想骂人,并且与对方互别的冲动。
与您共读之《当下的力量》第二篇-----意识:摆脱痛苦的途径——04——
埃克哈特.托利:任何被思维控制的人,就是与真正力量脱节对的人,时时刻刻都会有恐惧相随。
最近在追电视剧《醉玲珑》,皇帝元安完全被自我思维控制着。他在杀兄夺嫂谋取皇位后,时时觉得周围人会来谋害他,所以,用雷霆手段千方百计想要铲除与皇室向来相辅相左的巫族,用权谋算计几个儿子,让他们保持平衡。当然,这仅仅是娱乐的电视剧而已,但是,它也反应了人被自我思维控制的一面。
埃克哈特.托利:与小我思维不可分离的情绪痛苦的另一种表现,是一种深深的缺乏感或者不完整感。
追求完美貌似是人类的一种天性。婴儿2个月-1岁之间是形状知觉的发展阶段,在这种知觉完全发育之前,一根完整的木棍和中间被遮挡的木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写到这突然想到壮童鞋大概8-9个月的时候,奶奶摊面饼,给他一个完整的面饼玩他就很高兴,被我咬了一口的,他就不高兴要。
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觉的发展成熟,我们当然知道了不管是完整的面饼还是破碎的面饼,它们终究是面饼。我们知觉的成熟会自动脑补那残缺的部分,谁也不会真的只认那完整的面饼。
与您共读之《当下的力量》第二篇-----意识:摆脱痛苦的途径——05——
然而,在社会环境中铸就的自我思维却往往不能脑补那残缺的部分,我们试图用社会地位、名望、知识和教育、人际关系等等来企图塑造一个完美的自我。可是,这些都不是真正的自我。
最典型的现象是,当位高权重的人物退居二线或者退休后,那种失落和空虚,才是对这种自我思维的剥离和体验吧。
让意识归位,用第三只眼观察自己情绪的临在,寻找本我,让自己深深地进入当下才是我们内心力量的源泉。
下一章主题就是如何让自己深深地进入当下,敬请期待。
本章参考书目:
【德】埃克哈特.托利《当下的力量》
【美】David R.Shaffer & Katerine Kipp 《发展心理学》
【美】马丁.赛利格曼《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中】武志红《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