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有意思人文社科历史
通史笔记之大明王朝·第十二篇

通史笔记之大明王朝·第十二篇

作者: 承渡5000 | 来源:发表于2018-07-31 10:34 被阅读56次

    作者:三思

    周更/三篇

    说起明英宗朱祁镇,有的人会咬牙切齿、恨之入骨,但实际上他应该不是那种绝对的昏君,他的政务处理能力也并不差,为人也勤快,还是有能力与贡献的。

    但坏就坏在他的两大污点——打错一仗、杀错一人,并且是无可挽回的两大污点。

    在明朝所有皇帝中,要论人生的传奇色彩与命运的跌宕起伏,估计除了他祖宗朱元璋外,无人可与他匹敌了。而在他这个时代,除了他本人的皇帝-俘虏-囚犯-皇帝的传奇经历中,另一位堪称明朝数一数二的强人的登场也使得这个朝代的事情更加精彩夺目。

    先说他的第一大污点——打错一仗。

    当年蒙古族退入草原后,分裂为鞑靼、瓦剌、兀良哈三部,其中鞑靼、兀良哈两部受到明成祖朱棣的大力打击,衰弱了下去,而瓦剌部经过两代人的休养生息,到了明英宗时期,已经构成了对明朝统治的威胁。

    1449年,瓦剌部首领也先率先挑起北方的战争,向大明王朝挑战。

    朱祁镇被自己最宠信的宦官王振忽悠,盲目自大,决心恢复太祖、成祖的荣光,亲率20余万大军,号称50万,匆匆忙忙、啥都没准备好就从北京出发,西征瓦剌。当时边关告急,皇帝御驾亲征,虽然冒险,但是对民心士气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可是一出北京城,军队中一切事务全部由王振专断,所有的文武大臣只能按照命令执行任务,而在王振看来,这次打仗就是一次带着二十万人去旅游,顺便再把瓦剌军队给灭了,没啥问题!所以在行军路上,上上下下非常混乱,士兵们开始了无组织的动乱。一次又一次地更改行军路线,王振居然还想带着大军和皇帝去他的家乡溜一圈——无非是为了炫耀,虽然他已变成了太监。

    这就是典型的找死,还拉上了二十万人!

    结果——皇帝逃到土木堡,整个大军被团团围住,不久缺水少粮的明军被打败。

    王振在战败之前被愤怒的将士打死。明英宗在战败之后成为瓦剌的俘虏。

    二十万人灰飞烟灭、死得窝囊,稀里糊涂全军覆没,这便是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数一数二的大事件——土木堡之变。而更加危险万分的是,此时的北京城中,只剩下些老弱残兵,整个大明在兴起时对边境四方留下的赫赫威名,一朝丧尽,被迫转入战略防御。

    大明王朝的都城,完全暴露在了瓦剌军队的面前,没有任何军队可以抵挡,眼看大明王朝的都城就将被攻破。城中大乱,人心惶惶。有的人建议立即迁都。这个时候前文说到的强人——兵部侍郎于谦挺身而出,率领群臣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帝,是为景帝(也称代宗),以第二年为景泰元年,毕竟大明王朝不能没有皇帝。同时命令留守京城的各个将领防守京城九门,启用石亨等将领,并对新皇帝说:“军队的事情,如果没有效果,请斩下我的人头。”

    瓦剌大军抵达北京城下,本来以为皇帝俘虏在手,明朝会不战而降,但是明军将士在于谦的带领下严阵以待,而且在京城守卫上,于谦充分发挥民众的力量来弥补兵力不足。史书记载:敌兵赶到土城,居民爬上屋顶,呼喊着用砖石投掷敌人,砸得敌人哭喊一片。

    相持五天后,也先对北京高大的城墙没有任何办法,再加上各地勤王的部队即将到来,瓦剌只能撤退。

    在国威丧尽的土木堡之变之后,于谦率领北京军民上演了彪炳史册、轰轰烈烈的北京保卫战,成功击退瓦剌大军。

    北京保卫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战役,如果此战失败,中国历史将会改写,因为京城一旦失陷,北方将无险可守,半壁江山必然难保,大明王朝的国运也将被改变。在这场决定历史的战争中,明朝政府在主力被歼,上皇被俘,兵力不足,士气全无的情况下,采用了正确的军事和外交方针,最终击败了来犯的蒙古军队,保住了帝国的北部领土,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从一盘散沙、行将崩溃到众志成城、坚如磐石,从满天阴云、兵临城下到云开雾散、破敌千里,大明帝国终于转危为安,北京保卫战创造了一个力挽狂澜的奇迹。

    这个奇迹的缔造人正是于谦。当几乎所有的人都对现状绝望的时候,他挺身而出,担当重任,挽救国家危亡。

    寄语

    他人观花,不涉你目。他人碌碌,不涉你足。

    我做不到尽善尽美,接受您宝贵意见后或许可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通史笔记之大明王朝·第十二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tpc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