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看了作者详细的故事内容叙述以后,可以感受到《复活》是一个关于赎罪的故事。如果说托尔斯泰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不一样的心灵世界,那这个充满原罪的世界,必定是被用来反抗的。暂且不说人之初是善还是恶,在这个世界里,也没有绝对的界限,世界可以不分善恶,但人必须要分。
我想象当中,这个故事的背景应该是白色的,白茫茫的迷雾,笼罩着所有人。只有偶尔从云层中透出的几缕阳光照见了男女主人公最初的笑脸。故事并不复杂,就像作者说的,“越好的作家越不具备特征性,至少,特征性在他们是极其不重要的。他不是以特征性取胜的,他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高度。”
这一章中,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复活》是这样介绍的:
《复活》是一个罪人的世界,
苍茫的西伯利亚是他们永恒的流放地。
政治犯集团是具有自赎倾向的人群。
聂赫多留夫和玛丝洛娃是一对互助的觉醒者。
托尔斯泰使用的是最巨大结实坚固的建筑材料,
因为他的心灵世界是广阔和宏伟的。
让我简单地理一下故事线索:女主人公玛丝洛娃的母亲是一名同许多男人生有许多私生子的女农奴,在剩下玛丝洛娃后就把她抛弃了,后被有钱人收养,地位处在佣人和养女之间。从小,她的生活很好,性格很傲慢。十六岁时遇到了来姑姑家做客的男主人公,年轻帅气的大学生聂赫留多夫,两人产生了感情。不过只相处了一个月,聂赫多留夫便离开了。三年后,他再次来到姑姑家,这时他已经是名军官了。临行前他们在一起了,玛丝洛娃有了孩子,她被赶了出来,从此开始了她那坎坷的人生。
她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引起男人的注目,最后不是被男主人就是被女主人赶出来,最后她用聂赫多留夫留给她的一点点钱,在一户农户家里剩下女儿,可惜孩子一落地就死了。她自己得了重病,也是九死一生。后来,她做洗衣工,觉得累,不体面,又去做女佣。
后来她被人利用,背了黑锅,上了法庭。作为案子的陪审团成员的聂赫留多夫在法庭上再次见到玛丝洛娃,他决定帮她。可在现实中这个充满恶的世界中,贵族们早已经变得麻木、懒惰。所以,玛丝洛娃的下场是被判有罪。但在聂赫留多夫拯救玛丝洛娃的过程中,男主人公的善念渐渐苏醒,他开始帮助更多的犯人,为他们申诉,并将自己的田地捐给了穷人。他还像玛丝洛娃求婚,但女主人公还是选择嫁给了别人,因为她不想让聂赫留多夫再为她牺牲更多。
这一章里,作者用了三四十页来叙述介绍故事,然后分析人物,从中找到能支撑“心灵世界”的论点。因为没有读过原著,所以我只能从作者复述的故事以及她的理解中捕获一些我关心的点。比如故事与生活的关系。很多看起来像真的一样的故事,都是由作者提取生活的精华,创作出的像生活的故事,故事只是生活的比喻。所以在安排故事情节的时候,一定要能围绕中心,推动故事发展,拒绝毫无生命力的拼凑。
这也算是托尔斯泰作为一位现实主义作家的观点之一,凡是无法以现实主义理论作解释的部分全称作是局限性,强调现实世界材料的真实性和全面性。
如果将故事内容精炼到最后,题目大概就是最好的概括——复活。我理解它为一个虚构的真实精神世界,这显然比完全靠想象搭建起来的心灵世界更为困难,这种局限性可能就是决定作品差异的关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