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先生讲孔孟》

作者: Lyne_友谅仔 | 来源:发表于2019-03-03 22:30 被阅读8次

《梁漱溟先生讲孔孟》。关键词“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在做事方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态度就是讷言敏行,也就是少说多做。孔子认为多言,“恐人陷于不仁”,所谓不仁者,就是对于许多事不觉得不安,此种状况成为习惯就陷入了不仁。仁者是羞于说好听的话,谩骂的话,不但说出来他觉得不安,就连听此种话都觉不安。不仁者对于此种话,说出来,他并不觉得不安,实在是直觉麻痹,其心己死了。

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恐怕有人把好听的话放在观念上,而实际上并不这样。孔子要人看自己,看当下,听其言而观其行。因为我们看高远时,看生活时,看好行为时,而自己的行为却未到。《论语》中有一句话“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也就是说的比做的多,这是让君子很羞耻的一件事。所以孔子经常讲一句话叫“巧言令色鲜矣仁”,如果一个人讲话表情特别得谄媚,特别得丰富,辞令特别得华丽的这种人能够达到仁的境界的不多。

而“力行近乎仁”一个人只要埋头苦干就接近仁的状态了。这个世界从不会辜负一个默默努力的人,所以好好做一个纳言敏行的人吧!

这段话是阐释孔子的观点之一:讷言敏行。读完之后让我想起清华大学里的校训:行胜于言。我十分赞同孔子的观点,特别是“君子耻其言,而过于行”。然而当今社会,人与人的沟通过程追求高效快速,我们在纷繁复杂的工作中,需要清晰准确的表达,这需要不断的练习语言表达,表达出自己所做的事项,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同时也要考虑对方是否乐意倾听,是否听的明白。当然这与孔子的理念是不相悖的,只是我遇到许多有古文底子的人会习惯性抵触擅于表达的人,还会拿“巧言令色鲜矣仁”来取证。这就有些迂腐而误解孔圣人的初衷了。

有句话说,什么时候学会了闭嘴,就学会了沟通,大概跟这个道理接近吧。我们沟通要首先把心沉下来,要把关注点放到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上,而不是过度关注自我。

相关文章

  • 梁漱溟先生讲孔孟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学说思想...

  • 《梁漱溟先生讲孔孟》

    仁 仁就是人原本的心,并以敏锐直觉流露于外。 乐 乐的态度在人的心境是安和自在。真正的乐者,是生机活泼,即生机畅达...

  • 《梁漱溟先生讲孔孟》

  • 《梁漱溟先生讲孔孟》

    《梁漱溟先生讲孔孟》。关键词“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在做事方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态度就是讷言敏行,也就是少说多做。...

  • 《梁漱溟先生讲孔孟》

    一部《论语》,中国人读了两千多年。但我们普通人读来,却总不得其门而入,“中国最后一位大儒”梁漱溟先生将其精髓归纳为...

  • 《梁漱溟先生讲孔孟》(下)

    今天听了《梁漱溟先生讲孔孟》(下),有几点收获: 一、子绝“四”。意思是孔子有四件事不做,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听书「梁漱溟先生讲孔孟」

    子绝四毋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毋意就是不主观臆测,不了解的事情就不要发表评论了,同样的,如果一个事情的真相很重...

  • 《梁漱溟先生讲孔孟》- 分享

    在写这篇读后感时我还没有完全听完听本下册,但之前的内容已经足够让我醍醐灌顶,内容最具让我震身的的就是找回幸福的状态...

  • 梁漱溟先生讲孔孟(上)

    荐语: 在读书会里,我们已经有两本关于孔夫子的书了,一本是旅美大学者倪培民先生所著《孔子,人能弘道》,另一本是鲍鹏...

  • 梁漱溟先生讲孔孟(下)

    孔子的态度(续) 七谓“毋意必固我” 孔子毋意必固我的态度,其实也可以叫做“四毋”,孔子的学生说孔子有四件事是从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梁漱溟先生讲孔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ykv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