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542851/40c8458b082701c6.jpg)
昨晚睡觉,梦到了我逝去多年的爷爷,早起时,感慨万千。
将之前写过的一篇文章整理,分享给大家。
村里的老人走过很多路,村里的老人是城里人的根。村里的老人一走,城里人的故乡也就没有了。
村里的空气透明,风也透明,如水的夜晚,星空辉煌而宁静。
村里老人的眸子,像远山一样,青灰而遥远,经历了一切又见证了一切,又如古井,波澜不惊,容纳万千。
村里的老人,有城里的子女,但老人的后半生,却依然留在村中。“我知道城市的好,但我觉得城市是别人的,不是我的。”老人们如是说。
他们不是不喜欢城市,而是不习惯城市。
因为他们早已习惯了邻里一家,你来我往;习惯了与花草呼吸,与土地为伴;习惯了那山、那水、那人、那屋,还有脚前脚后的老猫老狗,哪还能跟得上城市的车水马龙,住得惯牢笼般的钢筋水泥?每次被子女接到城里,几天后,老人总如孩童般羞涩,站在自己的孩子面前,攒着手,红着脸,硬挺着脖子,声音细蚊:“你送我回去吧。”
村里的老头爱下棋打牌,几个老哥们一凑,自成一桌。无论是楚河汉界,跳马飞象,还是围斗地主,爬山拱猪,都玩得热火朝天,不亦乐乎。有时兴起,还会像年轻后生般,努着眼,卷起袖子,青筋鼓起老高,大喊一声:“将军!”然后双手交叉于胸前,眼睛上挑,下巴指着对方,潜台词是:“让你瞧瞧老夫手段如何。”
村里的老太爱养花串门。早晨起来,浇浇花草,什么盆里的,罐里的,瓶里的,地里的,水该浇几分,一点都不会少。白天闲来无事,找几个老嫂子老妹子,不论是在街边,还是墙角,亦或是自己家里,随时随地都可以开一个交流大会。情形有时像特务接头,有时又像红卫兵批斗反动派。内容无非是张家女儿的婚礼,李家儿子的工作,谁家昨天吵架,哪个老太前天穿了一件花衣服……当然,最后谈论的主题还会升华到她们自身的“遭遇”——婆媳不和,儿女不孝等。
村里的老人离不开土地,土地,是他们的根。他们曾经跃进向前,曾经生产合作,他们在那里战过天斗过地,那里,是他们的全部,是他们一辈子的见证。他们生在土炕上,成长在田地里,最后被埋入地下。他们用手里的镰刀锄头,年复一年地劳作在土地中,后来,他们的皱纹如田里的沟壑,他们的手脚如树干麦穗。他们,也成为了土地的一部分。
村里的老人舍不得花钱,苦日子过惯了,他们早已熟悉了精打细算。毛巾一用就是几年,虽早已如粗如麻布,却还依然长挂绳头;半桶筷子呈黄黑色,谁又知道,那些曾经都洁白似乳;衣服常年灰白,有时儿女为他们买件新衣,又嫌价高而束之高阁;各种奶制品堆满了床底,其中至少有一般过期……儿女指责他们多少遍也没有用,因为他们舍不得。
村里的老人很孤独,下雨天他们会凝望窗外,夕阳下他们的背影孤单落寞。走在路上,老人的身影柔弱如稻草;坐在街边,他们如砂石般沧桑。
而今,他们已经站在了时光的岸边,岁月的细节,已经渐渐被时光漂白。
我知道,终有一日,时光会带着他们远行。
却不知道,在哪一世,还能遇见他们。
怀左正在努力,也希望我们可以一起进步~
关于转载问题:请统一简信联系我的经纪人加油小毛虫(微信:xiaomaochong666)
网友评论
树欲静风不止是真的,子欲养亲不待也是真的。并不是得出什么结论,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般。只是希望,当我们在一个地方奋斗时,不论这个地方是一线也好,二线也罢,都要记得回过头来看看,那个我们心中的根,你还记得在哪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