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从小就对美食着迷,她与美食的故事一箩筐,一翻相册,吃东西的照片竟然占了很大比例。
我常开玩笑说,女儿没去读蓝翔厨师专业也是一种人才流失。
01
女儿对美食的追求,最早可以追溯到她1岁多,走路都还不太稳的时候。
记得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华灯初上,车水马龙。我带她去中山路玩。
车到轮渡站,我抱着肉墩墩的她走到靠海边的人行道上,轻轻地将她放在地板,准备捋捋头发,甩甩胳膊。
不过离开我视线两三秒,一回头,这小屁孩居然撅着小屁股,颠着脚冲出去好几米,两只藕节一样粉嫩的小手在胸前挥舞,像要去抓什么东西。嘴里还发出她特有的表示激动不已的啊啊声。
我吓了一大跳,赶紧追上去,一把将她抱起,生怕冲到车道上。
谁知她拼命挣扎,嘴巴张得老大,口水都流出来,抬着头,小眼睛放射光芒,执着地盯着远方。两只手抓来抓去,身子都要飞出去了。
这个表情我再熟悉不过。每天下班时分,保姆都会带她在小公园等我下班。只要一看到我的身影,她就立刻抛下所有玩伴,举着小手,张大着嘴,啊啊地朝我冲来。这是她表达最爱最期待的演绎方式。
难道还有谁能和我平起平坐,享受女儿如此热情似火的爱?
我顺着她的目光看去,远远的一座高楼大厦楼顶,立着一个醒目的亮黄色M灯光广告牌,在深蓝色的夜幕映衬下,灼灼其华。
原来是看到麦当劳叔叔了。
我瞬间哈哈大笑起来,逗她说,是不是要去找麦当劳叔叔啊?她兴奋得满脸通红手舞足蹈。
这是我第一次发现,才1岁多的孩子居然能看到那么远的东西,也是第一次发现,我女儿对美食的天然热爱。
也许这可能还不具有代表性,因为麦当劳叔叔是大部分城市孩子童年的热爱。那就说说她对另一种美食的爱。
02
小时候,她最喜欢的是奶奶煮的菜,每每看到她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奶奶乐开花,总会变着戏法推陈出新。
果然,一个好演员的背后离不开捧场的观众,一位优秀厨师的诞生,离不开鼓掌喝彩的美食家。
我包水饺的本领就是在女儿的捧场喝彩中练就的。
女儿喜欢吃奶奶煮的菜,但唯独水饺,只喜欢我家做的。最开始是吃外公包的,我戏称为祖传秘方。但外公在老家,偶尔来家里小住或我们回去探亲时,才像过节一样,吃上一次。
考虑到我在厨艺上无任何优势,为了能让自己有一项拿手菜,让女儿记忆深刻,我虚心向老爸学习祖传水饺秘方。这是在女儿上大学后做的决定。
女儿第一次放假回家,就吃上了我包的水饺,这是我的首秀,颇有些忐忑。
之所以号称祖传水饺,秘密就在水饺的馅。我对照着老爸的录音指导按部就班地调配,不敢加任何创意,就怕被这位美食家品出来。
女儿品水饺的样子,也是风格清奇。只见她夹起一只白花花的饺子,先是半眯着眼看了看,然后送到鼻子前深深地闻了闻,“好香啊”,最后张开小口一口咬下去,“嗯~ o(* ̄ ̄*)o,太好吃了!”
我赶紧追问,“怎么样,味道和外公的一样吗?”
“嗯~ o(* ̄ ̄*)o”,她拖长着尾音,“一样一样,好吃好吃。”
我欣喜如狂,一边看着她吃,一边还不自信地死劲追问味道到底如何。
她嘴里鼓鼓囊囊的,无暇回话,但脸上那种陶醉和满足感,足以让任何厨师看了,都会认为自己就是米其林大师。
这无疑是对我这位初学者最大的褒奖,让我顿时产生一种天赋异禀大器晚成的错觉。
所以,虽然包水饺对我而言是个浩大工程,一个人全流程操作,耗时2-3小时,但有我女儿这位美食家的激励,却让我动力十足。
当然,这个动力是有选择性的,只有在她假期回来的时候才发挥一次。而且基本在她刚回来的时候才有此待遇,多待几天,我又恨不得把她赶回学校。
第二年假期,我又如法炮制,在她刚进门的时候就大喊,今天有水饺吃喽。
她喜上眉梢,扔下行李便往餐厅跑。品味的表情依旧,只是,幽幽地多了一句,“淡了一点,蛋多了一点。”
咸淡尝出来还容易理解,但,蛋多了一点也能吃出来?我仔细瞅了瞅被她夹在筷子上的半个水饺,蛋液彻底融化在馅里,连个影子都见不着。
“饺子馅有点稀,蛋的味道盖过了白菜的清香味。”她毫不吝啬地分享“真知灼见”。
不知是否因为看见我垮下来的脸,担心我就此打退堂鼓,让她回家吃水饺的梦想鸡飞蛋打。
“不过,还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水饺!”她马上补充一句,还对着我点了个夸张的大赞。
我重又展开慈祥的笑容,谦虚地在心里记好笔记。不禁感叹,看来美食家和吃货还是有一定差别的。
就这样,经过几次假期的试验,我终于成了熟练工,居然还能向亲朋好友赠送我包的水饺。
甚至,老公开玩笑说,以后我退休,可以考虑在小区开一家水饺店。哈哈哈。
一招胜百招,我的口碑直线上升,俨然一位心灵手巧的贤妻良母。军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美食家。
03
女儿外出求学这大半年,我再没包过水饺,因为没有了最热情的粉丝捧场,我自己吃,总是平淡无奇的。
看来,美食家,也是一种生产力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