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芸芸众生 百态万像 》文学伊甸园灵魂之歌
佛教的往事与今缘第一章第三、第四节

佛教的往事与今缘第一章第三、第四节

作者: 高丘上 | 来源:发表于2019-07-20 05:30 被阅读1次

第三节 原始佛教

从释迦牟尼35岁创教到他逝世后的一百年里,是佛教创立和初步发展时期。

这个时期,佛教徒们都是佛陀的亲传弟子和再传弟子,他们将佛陀的言传奉作唯一信条,严格遵守佛陀定下的清规戒律。

信徒中的一些富有者捐钱捐物,购地造房,为佛陀及比丘们建立安身和弘法的“精舍”。“精舍”不像后来的寺院,它既没有神殿,更没有佛像。这是因为佛陀在当时信徒们的心目中不是神,只是伟大的导师,况且佛陀本人更是对偶像崇拜深恶痛绝。

这一时期的佛教,在佛教史中被称作“原始佛教”。“原始佛教”以《阿含经》为经典,教义内容主要讲的是“四谛”、“五蕴”、“八正道”和“十二因缘”,以及善恶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

所谓“四谛”,它指的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四条人生真理。苦谛告诉人们人生的本质是苦,集谛告诉人们贪欲、嗔恨、愚痴三毒火是苦的根源,灭谛和道谛告诉人们消除苦的方法和达到涅槃的最终目的。

所谓“八正道”,它指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八种方法。

这八种方法是“四谛”中“道谛”的具体内容,是获得最终解脱,达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唯一途径。

释迦牟尼之所以提出“八正道”,目的是为了反对婆罗门教、耆那教的苦行主义,以及“外道六师”中的享乐主义。释迦牟尼认为,苦行主义除了自我折磨以外,没有任何有益的价值,而享乐主义则会通向自我毁灭。因此,只有不苦不乐的中道,即“八正道”才是通往成佛的正确道路。

所谓“十二因缘”,它指的是从无明到行,再到识,再到名色,再到六入,再到触,再到受,再到爱,再到取,再到有,再到生,直至老死的整个过程。

这十二个环节依次因果相随,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可谓是:“三世相续而无间断,使人流转于生死轮回大海,而不能得以出离......”。由于在“十二因缘”中,无明是苦因苦果的总根源,因此只要灭掉了无明,其他十一支因缘就会一起断灭。

所谓“五蕴”,它指的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

色蕴属于形质,它包含内色与外色,其中内色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外色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所感觉到的色、声、香、味、触等五境。

受蕴指人的感觉,是由人的五根感触的五境,所引起的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身受,和忧与喜两种心受。

想蕴是人的观念,它由身受和心受所产生的心理活动。

行蕴是人的行为,它由心受和身受产生的心理活动而生起的贪欲、嗔恶等自我意念和联想,而诉诸于行动。

识蕴是人的思想意识,来自于所接触境物的了别和识知。

如果将受、想、行三蕴看作心体的现象,那么识蕴便是心的主体。总之在五蕴中,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其余四蕴均属于精神现象。“蕴”是梵文的音译,其含义是积聚或和合的意思,因而五蕴是佛陀关于人的身心现象构成的理论。

第四节 部派佛教

佛陀涅槃一百年以后,统一的“原始佛教”开始分化。分化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古印度东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人们比较富足,有钱的信徒为表示信仰的虔诚,便向僧侣施舍大量钱财,以支持佛教事业的发展。

于是这里的比丘们,为了能够接受施舍便改革戒律,做出允许僧侣接受钱财施舍的新规定。而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比丘们依然遵循着原有戒律,认为东部地区僧侣是持蓄金银违反了教规。

由于这个原因,在毗舍离城举行第二次结集辩论戒规时,双方各持己见,互不相让,最终导致了统一教团的分裂。较自由的东部僧侣组成“大众部”,西部僧侣则以正统自居而组成“上座部”。

佛教这次分裂,史称“根本分裂”。

后来,这两大派别内部又进一步分化,“上座部”衍生出“说一切有”、“犊子”、“法藏”等学派。“大众部”衍生出“一说”、“多闻”、“说假”等学派。史称“枝末分裂”。

由于“枝末分裂”后,佛教出现了两个大部,且又二十个学派并存的局面,因此这一时期史称“部派佛教”。

“部派佛教”的出现,标志着佛教内部的分裂。而佛教之所以发生分裂,从表面上看是由于僧侣所在地域的不同,但其根源却是地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状况不同,文化传统不同,人们的精神诉求不同。

佛教为了争取社会各阶层的民众,就不能把自己的教义当作教条,而应该依据具体情况,新的形势对教义作出修正和适时的解释,以适应当时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状况,满足他们的精神诉求,与他们的文化传统相融合。

如此一来,佛教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代,必然催生出不同特色的教派。

实际上,佛陀的说教也不是包罗万象的信条,它作为佛教的基本理论,还是存在着巨大发展空间的。因为佛陀在世时,他只注重探讨人生痛苦的原因以及解除痛苦的办法,却不愿意深究有关宇宙本体论方面的玄奥哲理。

像宇宙的本原是什么?人有没有灵魂?这些问题佛陀一直忌讳如深,从不正面回答。佛陀这种偏重研究人生哲学的做法,必然为后世弟子留下了不少悬而未决、但又无法回避的问题。

例如,佛陀宣扬人有生死轮回,但没有指出轮回的主体是什么,这就需要后世弟子作出明确的回答。又如,佛陀只承认自己是智者,然而佛教的善男信女们却需要有自己的信仰神,不希望自己崇拜的对象仅仅是一位凡人。

这样一来,为满足信众的精神诉求,僧侣们就不得不修改关于佛陀的原有描述,以达到神化佛陀的目的。

总之,佛教只要是步入发展的道路,僧侣们就不能继续拘泥于佛陀的学说,而是要进行必要的修正。由于各僧侣集团对佛说的修正决不会完全相同,这就构成了佛教分派的根源。

当然部派佛教时期,各部派的观点和实践,与原始佛教相比的确有了明显变化,然而这种变化并非是对原有教义的背叛,恰恰相反,这种变化却是对原有教义的补充和完善。

例如,自从犊子部提出了“补特加罗”即灵魂的概念后,生死轮回便有了自己的主体,因而使佛陀在宇宙观方面的不足得到了补充。

又如,有关佛陀前世功德的种种传说被编纂整理出来,形成了像《佛本生经》之类的经典,从此完成了对佛陀的神化。

又如,各部竞相整理自己的戒律及有关理论,尤其是《摩诃僧祗律》、《四分律》、《五分律》等经典的出现,使佛教的戒律得到了完善。

又如,通过各派对佛教典籍的整理,佛陀的教谕及其传教活动的记录被整理为“经藏”,佛陀对僧侣道德生活的规范被整理为“律藏”,从而使得佛教经典趋于系统和规范。

再如,由于各派对经、律加以分类、注释和阐发,尤其对世界是否具有实在性的问题各抒己见,著书立说,逐渐形成了佛教典籍的第三部类——“论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佛教的往事与今缘第一章第三、第四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azj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