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时,我们发现健康最重要。伤心时,我们发现快乐最重要。失恋时,我们发现恋爱最重要,贫穷时,我们发现金钱最重要。沮丧时,我们发现信心最重要。回到家时,我们发现父母最重要。离开人世时,我们发现时间最重要。后来,我们终于体会到,原来所有的后知后觉都只是缘于不断地珍惜。
这个深秋,我回到老家,母亲做了我最喜欢吃的红烧肉,母亲做的这道菜,我吃了几十年,味道在我们这些子女的心田里漂香,这是一种魂牵梦绕的味道,但这次我发现母亲做菜的动作己不如从前利索了,特别是烧的菜比以前咸多了。母亲今年己近八旬,我吃着母亲的拿手菜,心里一下子百感交集,泪水打湿了我的眼眶,我挚爱的母亲日渐老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意境我第一次感到离我那么近。
从我记事开始,母亲给我的印像就是每日操劳和操心。母亲的娘家和父亲是同一个村的,母亲和父亲算不上是青梅竹马,但却是两小无猜。
八十年代前期,家里的条件不是很好,吃上一顿红烧肉是极其难得的,记得有一次生产队杀了头猪,每家分了几斤肉,母亲特地为我们兄弟三人做了红烧肉,在桌上,她望着我们吃,自己一块都没吃,她说她不喜欢吃肉。其实她是省着让我们吃。
一个极其寒冷的冬天,三弟的左脚严重被冻坏,掉了一大块肉,母亲看着心痛,母亲背着三弟来回十多里去乡里卫生所找医生治疗,不见效果,母亲大胆地用剪刀除去三弟被冻伤的腐肉,然后用田地里的药草敷上,寒夜里,母亲用温暖的双手为三弟揉搓增加血液循环,不久,三弟的脚就痊愈了。
母亲是个勤劳的农村妇女,父亲在学校教书,种地,养猪这些繁重的事都落在她柔弱的双肩上,她从未叫过一声苦,母亲是家里第一个早起,最后一个晚睡的人。
母亲是个充满爱心的人,我家附近住着一位上海老知青,这位老知情是个孤寡老人,家里只要有好吃的,母亲总会送点过去,特别是这位老知情晚年生病时,母亲每天都会去端茶送水,直到老知青安详地离去。
母亲在村里从未和人争吵红过脸,母亲识字不多,她常挂在嘴边的话是,让人三分不为痴。随着我们家的条件逐步好转,逢年过节,母亲总会接济一些需要帮助的在左邻右舍。乡里乡亲都亲切地称母亲为“好大姐”。
时光在悄悄地流逝,我们在一天天地长大,斗转星移,我们兄弟怀揣梦想,通过各自的努力,在城里都安了家。母亲和父亲仍住在村子的老屋里。
二弟多年在新加坡打拼,几年才回一次家,每当逢年过节,母亲都会悄悄地流泪,挂念着远在万里之外的儿子,接到二弟的电话能高兴一整天。虽然父亲有不错的退休金,但七十多岁的母亲一刻也闲不下来,我们多次回家叫她不要种田,她说种田种惯了,闲下来会不舒服,现在她还种着一亩多地,家前屋后种着蔬菜,还养了几只鸭子。
平时节假日,只要我们回老家,临别时,母亲就会早早地把自己炸的菜油,自己种的瓜果蔬菜大包小捆地塞满了车子的后备箱,我们车子开出时,她总是把我们送的村口,直至看不到我们的身影,母亲的晀望和期待,让我们远行有帆,归途如虹。
前年秋天,母亲烧饭时热水瓶破裂,她的腿上划了很深的伤口,血流如注,后来在医院逢了十多针,但她却没告诉我们,事后她说小事情,不影响你们工作。几十年来,母亲从没有麻烦过我们,我们多次叫她来城里住一段时间,但她很是难得来,偶而来最多住一天,她就回去了,她放不下老家的菜地和河里的鸭子,那或许就是绿叶对根的情结。
母亲在一天天变老。这次我回去吃了她烧的红烧肉,明显感到盐放多了,但母亲却感觉不到,年龄大了,味觉差了,不经意间,我的内心有阵阵酸痛,饭桌上母亲问我菜怎么样,我说很好吃,母亲却说有点淡了,下次多放点盐,泪水打湿了我的眼眶,但我没流出来。
临行前,母亲给了我一箱自己种的豆子,自己用三轮车拉到十里之外小油坊炸的豆油。她把油箱放在塑料袋里,她怕塑料袋承受不了,以前她会用布条加固一道,这次却加固了三道。小小细节的变化彰显着岁月不饶人无处不在。
母亲与以往一样,把我送到车旁,嘱托我少喝酒,不要敖夜,我再次下车紧紧地拥抱着满头白发,身体大不如从前的母亲。关上车门,我泪流满面,平时在外漂泊奔波,总以为父母永远会在我们身边,其实我们和白发双亲聚一次就少一次了。透过车窗,我看到母亲还站在村口,背影越来越远……!
?
网友评论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