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些人的书,请准备捂鼻子

作者: 陈观南 | 来源:发表于2018-04-21 10:55 被阅读415次


1

文学史里,有的人是很不讨喜的。读到他们,时有异味,是需要捂鼻子的。

我们从秦汉之间开始说起。

屈原死后,有很多人模仿他写骚体文章。

从文学弄臣宋玉到淮南王刘安门下,还有贾谊的《鵩鸟赋》,都是模仿。美人香草的传统是留下来了,但他们和屈原确实不同。屈原是心怀宇宙的,他是承担沟通天人之变的大歌者。等他死了,这磅礴的激情就变成了娘娘腔、白脸腔。《命运交响曲》不见了,换成了你侬我侬的政治情歌。

汉朝的政治制度来自秦国,礼仪思想来自齐鲁,文学艺术是继承了楚国。巴蜀大地出现了司马相如、扬雄、王褒等人,文学的基因还是在湖南湖北。屈原的思想之大,变成了赋的形式之大,这些大赋也是外强中干的。朱自清《历史在战斗中》说:“外强是自大,中干是自卑”,这句话评价他们也正恰当,他们的才气是自大的,他们文学形式的素养是自得的,司马相如、扬雄在展示文笔之前,都是这么得意洋洋。

司马相如的“文艺”,是一项装点脸面的资材,是一种感觉良好的心理自慰,而无关乎人心,无关乎道德。他的道德,只是表演自己同情、怜悯的手段,而不是本身已经具备的无所用之的善良。

年纪轻轻的卓文君是个寡妇,司马相如既在乎她的人,又在乎她家的钱。后来不惜折辱自己的脸面,重返到她家附近,做起小生意。是了,这女儿、女婿是要扎一扎父亲的心。

司马相如在汉武帝跟前,更是会讨好帝王心。那座上林苑纵横有300里之广,不少臣子劝谏汉武帝别修,不如还之于民。建造它的人力、财力太大了,得不偿失。

司马相如大概是学过心理学的,他不仅看透了卓文君一家人的心理性格,而且对汉武帝性情也尽在掌握。于是写了一篇大赋,盛赞上林苑里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真是千姿百态,无奇不有。汉武帝一看,真是大才啊!马上升官。他不仅支持修上林苑,而且投其所好,后来写了许多寻神拜仙的东西,简直是汉武帝的头牌粉丝,终身支持。

不,这么说有点抬举他。他不是刘彻的拥趸,而刘彻是他的护官符。

《史记》《汉书》里,我们难见他对那个时代普通人生活的描写,他是一个旁观者。唯一一篇《长门赋》,是他在写陈阿娇皇后在冷宫的凄楚。然而,这篇赋又写得矫揉不堪,他在模拟哀伤的样子,又加了许多宫殿华丽的书写。要我看,最好的一句是这个:

修薄具而自设兮,君曾不肯乎幸临。

什么意思?我每天都在把屋内摆设整理好,而您从不肯过来。

结果,刘彻并没有为其所动。司马相如这篇文章失败了。

汉武帝后来那篇《轮台罪己诏》,难道没有这个文学之士的帮闲功劳?

曾国藩曾经说“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相如的文章,是怎么和司马迁相提并论的,这是令我诧异的问题。

不过我们可以这样认为:

论文字的技术操作,司马相如第一,司马迁第二。

 论文学的核心价值,司马迁第一,司马相如第二。

艺术家的基本素质是怜悯,别人的不平事、难过事,会扎他的眼睛。他看不惯很多东西,意志激情才会泼洒。作为一个社会人,他会关心大众的情感,大众的不幸,大众的快乐,思考原因何在。这一心理模式,就分割了很多艺术家的功德。

在司马相如这里,我们很少见到德,只见到性。他们沾沾自喜于写了一篇辞采华丽的文章,嘈嘈切切于一人之悲凉,不会逆流而上,反思到人性存在的情感道德黑洞,社会价值上的偏颇。他们宁愿在泥潭中如泥鳅般游污水钻污泥,也懒得拔高一层俯瞰自己和别人的情感差距。

他们崇拜英雄,却厌烦英雄衣襟上的血斑;他们崇拜隐士,却害怕贫穷与山间猛兽。他们所崇拜的,只剩下美化后的变相。他们害怕真实,心理上的避重就轻,使其梦呓的文字矫揉不安,然而他们捍卫理想的尊严作怪再三,容不得你流露异色。

说他们自卑,是因为他们从来不敢冒言一句,夸豪奢的作风一百句,隐隐作情妇态说这个不太好,他们那“劝百讽一”的言辞好拐弯抹角向我们展示——你瞧啊,我还是有良心的,你看这一句不就是讽刺么?

他们这套讽刺法,是不伦不类的讽刺,是两条线上做随时的选择。既然都选择可以分叉,做两种标准,那就无所谓讽不讽刺。

2

越过两晋不谈,说说从南朝到唐代。

杜牧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条长江天堑,南方宫廷之内的确富得流油。桓温北伐时还能说一句伤怀时政的话,他们已经不伤怀了。美酒、美女、美文,这三种是他们赖以逍遥不可或缺的东西。

从齐梁到陈隋,汉魏气骨荡然无存,宫殿官府不是用来献策言政,而是用来寻欢作乐。他们不光留恋女子的肉色,这种情色癖最后发展到恋物癖,内衣、鞋子、枕席、床帐等等,全成了他们自慰的用具。而且,这种诗有的竟然是应制之作(见上官仪《八咏应制》)!什么是应制呢?就是不光大臣们流连烟花,皇帝也对色欲肆无忌惮,还出题让文臣们一起写这些东西。陈叔宝有诗曰:“小妇正横陈,含娇情未吐”,这横陈不是一种情态,而是特指女人横卧在床,肉欲勾引的样子。比如这种:

这些作品,在文学上并非不可,关键是他出于一种怎样的心理,是有宗教式的意旨(例《金瓶梅》),还是一种轻浮的玩弄(例《媚娘艳史》)?他们不光糟蹋女人,连自己糟蹋了——沿用屈原的香草美人传统,也把自己比作以色诱人的女人。他们托名为闺怨、寄远一类的乐府旧诗,然而内容却和乐府声色毫无关系,又回到声色犬马之中。对此,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愤然骂曰“个个眼角都是淫荡”、“人人心中怀着鬼胎”。

“庾信平生最萧瑟”,他脱离了这个下流的圈子。谁知长江以北的政治家来到江左,却也喜欢这种靡靡之音,庾信这个文学气象的枢纽被后人宣告崩盘。在初唐四杰、沈宋张陈近一百年的努力下,才让这肉欲的批量诗歌收了尾。

当然,这种风格在中唐以后,元稹、韩偓、温庭筠等人笔下又端上了台面,在五代梅开二度。

还要说说新乐府。

白居易、元稹这二位,自从喊了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往来唱作诗歌不少。他们的心肠实在太热了,热到自己那铁板钉钉的硬骨头也要融化,化成一滩水,再不顾什么改不改革。那句口号人人都会喊,这符合中国人的惯例,口号喊得越高,似乎他们越伟大,人们也乐意响应云集,来蹚这未来不知是不是浑水的河。既然有出头鸟,我就来帮闲,毕竟罪不责众。来帮闲的人,就有和曹操是老乡的李绅。

然合而观之,这新乐府运动进行的过程,实在是虎头狗尾,就像是流行文化,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玩法。他们把这种文化玩个底朝天,把情歌对自己唱,公开的还是要证明一下自己有那么一点人格追求。

9世纪以后,东亚最有名的诗人就是白居易。这时,他不仅站在中唐的风口浪尖上,还站在日本平安时代的风口浪尖上。

拿过来《白氏长庆集》,通读他所有的诗,尽管我很想给他的讽喻之诗很高评价,甚至想说他继踵杜甫,然而相比他的闲适诗,他的讽喻诗实在不多,或许是他的闲适诗作写得太传神、太微妙,不知把他讽喻诗比到哪个犄角旮旯里去了。看来,白居易对闲适的生活更得心应手。闻一多先生云:”白居易仅喊喊口号而已……他的成功是杂体诗和闲适诗而不是社会诗。

确实如此,他爱酒爱琴爱山水爱集会,这是他内心的趣味。在大唐帝国日暮蓬蒿之际,在贪官巧取豪夺,人们不堪赋税之时,白大诗人尚能吃喝玩乐,养妓储田。所谓“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一边欣赏美人之歌舞,一边作些忏悔的良心诗,这是他擅长的。后来,他说自己想要告老还乡,因为家事不济,只能在位置上多呆几年。

可是你知道吗?他母亲去世已久,他自己在官位上置良田景观——这不是用来种庄稼,而是种竹子、花草。

白诗人是以此修身养性之用,然后宴请朋友来喝喝酒、写写诗,高官厚禄一起抓。他还给自己精神堕落找了个不是理由的理由——年龄大、常生病。他是闲出来的病,而不是忙出来的病,杜甫有肺病、耳病、胃病,白居易大概是繁华的、好玩的东西看得太多,所以才有眼病。

3

他是日本平安后期的人最推崇的诗人。这一点,我们去读读平安时期的作品就知道,比如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清少纳言的《枕草子》。额外说一下,我认为林文月比丰子恺翻译得要好。为什么?因为她是女人,把握那种情调比男人更加准确。平安后期的贵族生活气息和白居易都有相通点,就是那种情调——他们介于伟大和普通之间,他们不甘自认普通,同时也要宣扬自己朝伟大迈步,而身边的诗意的、典雅的、精致的,就是他们走向伟大的根据——小资情调。

紫式部与清少纳言的差别就在于,一个对这些没兴趣,一个对这些有兴趣。于是,她们二人的境界就被拉开了,两个人对自身的要求也就产生了不同。结果是,一个写成了影响日本民族的《源氏物语》,另一个写成了颇有小资情调的《枕草子》。

《枕草子》第一二九节叫《不成体统之事》,里面有些话特别有意思:

不成体统之事,如潮退之后,搁浅在海滩上的大船。头发短的妇人,把假发取下来梳栉的样子……身份既不怎么高又无甚能力者,在那儿吆喝叱骂仆人。(林文月译)

最后一句话,颇能见识这位宫廷贵人的样子。骂仆人这档子事,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不成体统,然而清少纳言的意识里,似乎在身份高、有能力的人那里就成了天经地义,她默许了骂底层的额外权力存在。前两年读《枕草子》,虽然作者有雅致,但觉察到一股脂粉的腻味。今再细读,发现了她内心的拙劣。这种特权意识,也使她不能比肩紫式部。

正巧,紫式部在日记中,恰好有一段对她的评价:

清少纳言这人端着好大的架子……刻意想要凌越别人…….加以每好附庸风雅,故而即使索然无味的场合,也想勉强培养情绪,至于真有趣味之事,便一一不肯放过……自然不免出乎意料,或者流于浮疏了。

“勉强培养”是刻意,“不肯放过”还是刻意,结果只能“浮疏”。于是,她的那份精致,也就变成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这和元稹有点相似。

元稹是聪明的,他十四岁就通过了明经科的考试。这个科制比进士科简单的多,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他的确聪明,不过这似乎正验证了他是小聪明。从内心来说,他比白居易更加躁动,白居易凭借早期士大夫的修养证明——讽喻诗还能有所立足,元稹的功力就不行了。尽管他唱和了一些讽喻诗,但文学史已有论证,他最大的成就不在讽喻,而是——艳情。

当我们为他“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种专一程度拜服时,他不久就要陷入另一个温柔乡中。专一和专情是两个概念,我们可以说李商隐是专一的,而元稹是专情的。他们之间的差别便是,“一”是特定的,“情”是无定的。一个怀念的是人的情,一个追求的是情的人。所以他可以写下《西厢记》的蓝本,构造出一个自罪的负心人形象。

既然文学史说他艳情诗写得好,我们且来看看:

转面流花雪,登床抱绮丛。鸳鸯交颈舞,翡翠合欢笼。眉黛羞频聚,朱唇暖更融。气清兰蕊馥,肤润玉肌丰。无力慵移腕,多娇爱敛躬。汗光珠点点,发乱绿松松。——《会真诗》节选

读完后,不知他是怀念那个女人,还是怀念那个和他做爱的女人。而且,这首诗又写得扭扭捏捏,好像在说感受,他又忍不住多看那个女人身体两眼。从头到尾,再从尾到头,像欣赏一个玩具,欣赏那个女人的娇喘无力,——这是他在床上的战果。这不是艳情诗,而是艳诗。对读者来说,他又不承认自己下流,飘飘乎的视觉后多说肌体感受,从没有穿透感受之下的情欲纠缠,于是杜牧也说他是色欲泛滥。——这就是他的忏悔!

从宫体诗到花间集,中间插了个元微之。他的下流不在于和哪个女人做爱或者不专情,就这首诗来看,他的下流是明明专色,却要越过专情的界限,说自己专一。

顺带说下李绅。

李绅早期可以责龙,和元白二位讽喻唱作,后来到了宰相的位置,就不能这么做。责龙可以证明他未来是个清官,等他享受了体制的福利,那就不可同日而语。

我们小学就学过两首《悯农》,他的悯也是怜悯。相比怜悯农民,从吴湘案里,就可以看出他更在乎自己的位置。有人举报吴湘吞公款抢民女,后来查实吞公款数量不多,也没有抢民女这回事。而李绅大人为了巴结领导李德裕一党,直接判处吴湘死刑。

开始悯农,后来害农,这就是他悯农的手段。

新乐府运动,更像是一种政治道德的艺术尝试,等到有名了,有地位了,有政治的话语权了,受到挫折了,知道利害了,他们就勒紧嘴巴,且自逍遥快活。有时候喊口号,就是这么令人讨厌。在那些口号声当中,你不知道哪位是装的,你也不知道他们修养守持能有多久。在藩镇、党争、贬谪过程中,在留恋体制的体面生活心理下,这些看上去像金子的人物,全都变了形。

4

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的宫廷是南朝的延续。

他们也是具有恋物癖的创作者,金玉满堂,我为色狂。这种描摹不仅有人为的,对自然中玲珑剔透的花的玷污也不在话下。桃花、杏花、荷花,这些文臣就在如此暧昧的景色中闻香窃玉。真如花蕊夫人所说,“更无一个是男儿”。

到了南唐这边,词终于在李璟李煜父子手里有了起色,尤其是李煜,从小人式的烟花情色到了人生境遇的感怀。

在这上升期当中,还有一次向大众的普及,也就是柳永。柳永是个大众歌手,他的词并不在个体,而在连接大众的共性。他是一个通向士大夫的失败者,转而走向市井。他不是说个人的,而是说公共的,因此他的词有极高的公共话语权。然而,在通向公共时,创作者的个性需要隐藏一部分,而文学本身所贵重的却不是口水词,因此他最好的词作,反而和大众没有过重关系。

明代宋濂等人的台阁体,在我看来是宫体诗的变式。因为宫体诗、花间集重情色,而台阁体重奉承。

明太祖朱元璋始终没有安全感,因此他必须让臣下为他创造安全感,于是台阁体应运而生。宋濂为了给他创造安全感,把自己以前的诗集中凡是会惹来杀身之祸的,改了一通(甚至烧了一部分?)。那篇《送东阳马生序》,结尾不还有奉承的话么?!结果,宋濂还是被杀了。

同时代的高启有侠气,而宋濂这类侍从也可名噪一时。举个不算恰当的例子,如果说宋濂等人是司马相如一流,那么高启就是司马迁。后来,文学派系出现过一个公安派。公安派的袁宏道极崇拜李贽,然而李贽那种舍生取义的无畏气魄他却不敢有,只好躲在一处逍遥自适,在一篇文章里效法柳宗元。然而,柳宗元也比他人格高出一大截。

清代二百余年,桐城派始终站在正统上。

方苞为了确立正统,和清王朝互相辉映,把司马迁的话改成“通古今之变,存一王之法”(《杨千木文稿序》)。然而他自己又说“若古文则本经术,而依于事物之理,非中有所得不可以为伪”(《答申谦居书》)。他自己伪造司马迁的话,就是有所得么?他所依赖的经术,又是忠君爱民那一套纲常理论,而司马迁对单一的义务并不看重,甚至是蔑视的,他并不希望人去做某个对象的奴隶,低人一筹。

方苞的目标是说圣人之所说,想圣人之所想,而无关人情,这是符合满清皇帝的想法的。统观桐城派到后来的姚鼐,这种思路在文章内涵上从未变更,他们又在形式上从《中庸》出发,提倡言之有物有序,然而这些义法、规矩,和文学没什么关系。

文学不是文字学、修辞学、文体学、政治学,而是人道学、人生学、人心学,舍本逐末的机巧耍滑,以大名义压制活生生的心灵世界,是一种文化上的犯规。文学史的篇幅,不该给他们那么多,以至于泛出阵阵酸臭。读这些人的内容,请擦亮眼,捂鼻子。

陈缃眠,简书版权作者。个人公众号:眠先生。转载请简信。

自荐公众号,深度有腔调,犀利会讽刺。我们一起,重新发现人文之美:

相关文章

  • 读这些人的书,请准备捂鼻子

    1 文学史里,有的人是很不讨喜的。读到他们,时有异味,是需要捂鼻子的。 我们从秦汉之间开始说起。 屈原死后,有很多...

  • 关于读书

    去年读了多少本书? 今年准备读几本?计划读哪些书?这些问题似乎是这个时代关于读书常见的问题 虽然时常听到人讲,人不...

  • 写字

    请礼貌的忽略顺序,昨晚困的头昏啦[捂脸][捂脸][捂脸]

  • 为读《金瓶梅》 我准备了这些书

    知道《金瓶梅》这本书,是几十年前的事了,但从没有读过,还是十多年前,一位老同事手中有一套盗版的,他送给了我,我翻看...

  • 2019-03-13

    读《尚书》、《左传》、《战国策》的人在流浪,读《三十六计》、《谋略》、《厚黑学》的在官场![捂脸][捂脸][捂脸]

  • 🐬春雷

    阳光暖煦煦的,捂得人眼皮发沉,逗得人鼻子发痒,只想打----- 啊----嚏! 一不小心,大地绿了一片。 几声过后...

  • 书读得越多人越“傻”

    先划重点,我这里的“书”特指小说,而且是时下流行的网络小说。 默默捂脸……或者换句准确点的说法,是小说读的越多,人...

  • 春捂秋冻

    说到如何保养我们的身体,古人早就代代相传下了“春捂秋冻“捂三冻九”这些大道至简的道理。但是,有多少人知道春捂哪里?...

  • 宝贝成长日记(第十三个月~第十四个月)

    #一岁一个月1天 娃娃学会了一个动作——捂鼻子。姥姥问臭不臭啊?娃娃就皱眉挤眼捂鼻子,表示很臭很臭。 #一岁一个月...

  • 请远离这些人

    总是有那么些个人觉得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应该为他着想,你就应该处处迁就他,包容他。我又不是你妈,凭什么惯着你。帮了你9...

网友评论

  • Athlon_BE:好文章!历来文品才是第一,文才只是第二。

本文标题:读这些人的书,请准备捂鼻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got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