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多意味着组织和流程出了问题
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一家公司:是亚马逊。亚马逊的创始人,叫贝佐斯。贝佐斯有一个观念,就是他特别不愿意看到顾客主动联系公司。他说:一旦有顾客来找公司了,那就意味着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一定有什么问题了。仔细想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我们从一家公司里面买到了产品,最好的结果就是一拍两散,以后再也不会为这个产品和你发生什么联系了。如果我们要再联系这家公司,有两种情况:最好的情况就是因为买了这个产品,再买其它东西;还有一种,这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就是产品出问题了,联系你维修。所以,客户不找公司,说明公司行,说明产品没有问题。
贝佐斯这个观念很怪,怪就怪在思考问题的角度上,但他看问题的思路一点也不怪。公司老开会,贝佐斯觉得和客户老找公司一样,说明公司的流程一定有问题了。贝佐斯说,公司的会议多,会议时间长,意味着需要大家沟通讨论的事情多,一定是公司的组织和流程出了问题。所以,与其在如何开好会议上大做文章,还不如在组织功能上积极改善,一定要努力把会议沟通保持在最低限度。按照我的理解,贝佐斯是把会议作为了公司管理水平的体现。所以,他的管理理念是把会议固定住,通过短会还能办事,来不断调整,让组织运作适应短会。这是一种很值得关注的管理理念。
亚马逊的会议时间是比较少的。所有的会议都按照规范来走。什么规范呢?就是任何人要发起会议,是不能给同事写PPT的,而是要用陈述文的方式把要讨论的问题描述清楚。第二,还要自己先提出解决方案,并且要给出数据、图表和分析等详实资料作为支撑。会议的发起者需要把这些资料,按照公司标准规格的6页纸,提前写好、复印好,发给与会人员。然后在开会的最初十分钟,所有人集中时间阅读这6页纸的内容,之后才是讨论环节。
坦率地说,对于贝佐斯的这一套开会理念,我是非常欣赏,也非常喜欢的。开会,本质上是一个群体沟通。一群人,存在着某个交集,平时各忙各的,在重要的节点上聚在一起,商量一些大家都关心的事情,这就是开会。但开会是一群人的交互沟通。这种交互,既包括权力的交互、信息的交互、认知的交互,也包括情感的交互、利益的交互。由于交互主体比较多,交互关系极其复杂,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把会议开好,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所以,一定要在组织的逻辑里面,淡化会议的功能。当然,这一段话,是我对贝佐斯观念和做法的个人理解,不一定对,供你参考。
最近,有一本书又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就是那本为了有效决策而写的《罗伯特议事规则》,有空的话你可以稍微关心一下这本书。这本书的背景就是作者觉得大家开会总是不能有效决策,于是就研究了各种场景,寻找每一种情形下的有效表决方法。但你读了这本书,如果真就以为可以找到某个开会套路,然后议事效率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那你就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所以,对于多数普通的公司,我建议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努力把会议的数量减下来。
我自己非常擅长的一个管理学领域,叫公司治理。其中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股东怎么开会,董事会怎么召开,我自己也参加了很多股东大会,很多董事会。我这么多年参加了无数这一类的会议之后,我的一个很重要的感受就是真理常常是握在少数人手里的,所以,一定不要太依靠会议、依靠群体来决策。当然,这是我个人的观点。
——宁向东《115讲:会议改善 | 给你三个榜样》
用户水天一线:
身体也是受大脑控制,所以用身体去感受从根本上讲也是用大脑去感受,去感受也就意味着思维的过程,这还是逃离不了思维。
然而当我想到此处时意识到,放下思维用身体去感受,是指放下所在环境给你的种种信息,不去用头脑进行推理得出结论。而是直接融入进事物中,用你的五感和心灵去触碰,此刻你不再是旁观者而是直接与之互动,这就是“我与你”,而这不正是回到本我吗?
武志红
有多位同行对我说,你的思虑那么多,为什么没有得强迫症呢?我的回答是,也许是因为我的思考,都建立在“有感觉”之上。这时,思维过程和身体过程、情绪过程,就是有联系的。我比较少做这种事,就是硬着头皮去看一本书。所谓硬着头皮,就是纯粹使用思维过程去理解吧。
当然,很多时候我们是需要先硬着头皮读书的,头脑先理解了其逻辑,而后再有身体的链接感。但整体上,我觉得应该试着让思维过程为身体过程服务,而不是相反,让思维去控制身体,甚至逼迫身体。或者说,头脑本来是仆人,它不该是控制一切的主人。
——武志红《问答:头脑该是仆人,而非主人》
怎么保护肾
有以下这么几点:
1. 少喝酒,或者别喝酒
有这样一个例子可以说明,那就是对食肉类的哺乳类动物来说,酒精几乎就是毒药,如果没留神喝了一小口就会导致严重的肾损伤。但如果是完全食草性的动物,它是能耐受一定的酒精的,因为植物在消化道里时间长了也会发酵,生成酒精。食草动物必须得把它代谢掉才行。那我们属于食草性跟食肉性的中间型,所以特别大量的饮酒对肾的损伤,就可以参考食肉动物喝了酒之后的肾损伤。
2. 戒烟
因为烟会导致毛细血管强烈地收缩,肾脏里的毛细血管也会收缩的,这样就会导致肾脏供血不足。你想你老抽烟,一天总有一两个小时肾脏属于缺血状态,属于濒临窒息的状态,那长此以往肯定有一部分细胞会坏死,死多了的时候,肾功能就不足以维持、承担一个人的需求了,那就需要换肾了。
3.少吃盐
现在大多数人吃盐都超过了每天6克的建议值。2016年的时候,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对20个省的居民日常饮食中的盐作了一个统计,平均每一个人摄入的量是9.2克,比建议值高了50%还多。有些沿海地区的人吃饭口重,甚至每天吃盐都超过15克了,这就是长期让肾脏超负荷工作。
4.喝适量的水,而不是尽量多地喝水
每个人都知道喝水少害处大,但是喝水多一样是有害的。每天喝多少呢?1.5升到2升是最合适的。如果你属于那种每天茶不离口,从早到晚一直喝,2个暖壶的热水都不够的那种人,那大概摄入量就超过8升了。虽然这个毒素不会积累在肾脏里,但是你的肾脏也会因为每天的工作量是别人的4倍而早早退休,到了那时候也就只能靠透析了。
5.合理饮食
像各种奇葩的饮食法呀,比如说只让你吃肉,不让你吃粮食的那种,如果坚持了几年,那肾脏也都相当于长期高负荷工作。还有就是有一些维生素制剂的爱好者,他就对缺维生素有过度的恐惧,比如说善存每天至少吃2粒还觉得不够。实际上90%的人根本没必要吃善存,你要吃了一般也就是多余的排出去了。日常饮食中的微量元素已经足够了,所以大量吃维生素的人也会增加肾脏的负担。
你发现没有,刚才这五条建议里,除了抽烟、喝酒是直接对肾细胞产生伤害的,其它三条都属于别让它增加负担。所以,肾根本就不用特别地维护,你只要别故意伤害它就行。很多人到了80多岁,唯一健康的器官就是肾,因为肾脏本身留下的工作寿命余量就挺多的。
| 真伤肾与假养肾
除此之外还有几个典型的伤害肾脏的行为:一个就是滥用阿司匹林、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这类止疼药,比如说每天都要吃4、5片,持续20多年,这一定会出问题的。不过对于高血压患者吃的那个阿司匹林的量来说,属于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做法。
首先,配合控制血压时吃的阿司匹林的量远比止疼时吃的少得多,那个量基本可以保证在肾脏受损到不能工作时,人早就寿命到了。
其次,如果不用这个办法配合控制血压,而担心肾的损伤,那铁定早早就死于高血压的并发症,而不是肾病。只要是现代医学的药物,按医嘱吃,都是目前可以把风险降到最低的做法。
所以,只要是现代医学的药物,按照医嘱吃,都是目前可以把风险降到最低的做法。不照着这个做法做,就是选择更高的风险,这个就是别乱吃现代医学的药物。
但如果连现代医学的药物都算不上的那种乱七八糟的药,这里包括各种的草药,甚至包括洋草药。你看前一阵子爆出有大量没有经过严格验证的中成药、草药,含有马兜铃酸,这个对肾细胞的损害比酗酒、抽烟严重得多得多。
之前发表在《细胞》子刊上的那篇亚洲地区马兜铃酸对肾脏影响的研究就有这么一个数据,由马兜铃酸引起的肾癌细胞上的基因突变有753个,但其他的有好几种致癌物导致肾癌细胞上的基因突变加一起也只有91个,所以如果把其他所有的致癌物伤害癌细胞的过程比喻成那步枪一发一发地打,换到马兜铃酸上,那就属于是机关枪对着基因一通扫射了。所以,含有马兜铃酸的东西千万别吃。
还有一些人以为吃腰子、吃黑豆对肾有什么好处,这个也是一种古代医学延续下来的错误逻辑。这种逻辑就是某个东西长的像某个器官,那就能给这个器官充能。
比如黑豆的颜色和它的形状跟肾脏很像,腰果跟肾脏很像,于是就觉得这种东西补肾,像核桃仁的样子跟大脑一样,于是就补脑,这芝麻是黑的,于是吃完了对头发有好处,这个木瓜的形状有点像乳房,所以吃了下奶。
其实这些食物跟其他的食物没有什么不同,什么神奇功能都没有,对身体也没有害处。
总之,听了这节课的答疑大家知道,要维持健康就是三条:均衡饮食、规律作息、坚持锻炼。如果真的出了什么症状,就去正规的医院接受现代医学的治疗。你看这些建议听着都是老掉牙的,但这就是所有正确的规则。
——卓克《077|问答:肾虚和补肾的方方面面》
中场危机:英雄回到故乡之后会干什么?
那么,你想过没有,当英雄回到故乡之后,他们会干什么?他们会从此幸福地度过一生吗?不是的,残酷的真相是,很多英雄回到故乡之后,会感到很不适应。
我给你讲两个英雄的故事。他们都是第一批登上月球的宇航员。第一个走出登月舱的是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第二个走出登月舱的是巴兹·奥尔德林(Buzz Aldrin)。当他们返回地球之后,受到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但是,他们的人生却从此走向下坡路。奥尔德林更惨一些,他不仅得了抑郁症,住过美国空军精神病院,而且酗酒,两次离婚。阿姆斯特朗也过得很郁闷,他也离婚了,整天窝在家里,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有人劝他,要多出门走走,散散心啊,他说:“我连月球都去过了,地球上还有什么地方吸引我呢?”
这就是人生啊。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说过,人生有两种不幸,一种是求之不得,一种是求而得之。萨特也有一句名言,他说,生活给了我想要的东西,又让我知道这都是没有意义的。这种痛切的感受,讲给刚刚踏上冒险之旅的年轻人,他们是感受不到的,一定要等到英雄回到故乡之后,才会有这样的感慨。我们经常听到所谓的“中年危机”,其实这种危机跟年龄无关,刚刚考完大学的孩子,同样会感到这种危机,体验到一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是一种“中场危机”,也就是走完了一半,爬上了小山,实现了自己原来设定的目标之后,突然感到的一种深入骨髓的幻灭感。
不要勉强自己
艾伦·知念有一次去中餐馆。美国的中餐馆有个习惯,饭后会赠送幸运饼干,就是块小饼干,里面有个小纸条,上面写着各种人生格言。有一次,艾伦·知念发现他的小饼干里的纸条上写着:天才的人物做该干的事情,普通的人做能干的事情。他一开始觉得没啥意思,后来越想越觉得有道理。我的朋友巴曙松教授也教过我类似的人生道理。他讲:Don’t rush, don’t push, don’t wish。也就是说,不要着急,不要勉强,不要幻想。要有多少智慧,才能悟出这样的真谛啊。
——何帆《千面英雄5:“离经叛道”是生活的一剂良药》
有多位同行对我说,你的思虑那么多,为什么没有得强迫症呢?我的回答是,也许是因为我的思考,都建立在“有感觉”之上。这时,思维过程和身体过程、情绪过程,就是有联系的。我比较少做这种事,就是硬着头皮去看一本书。所谓硬着头皮,就是纯粹使用思维过程去理解吧。
——武志红《问答:头脑该是仆人,而非主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