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大宝最近虽然没有闹情绪,但是多了很多不好的习惯,比如总爱挖鼻孔、吃饭时边吃边玩、见了人不爱打招呼、在家里喊她好几次都不答应,等等。
为了让女儿改掉这些小毛病,老妈几乎天天追在她的屁股后面耳提面命的提醒:“老挖鼻孔会变猪鼻子哦,吃饭就有个吃饭的样儿、这样才像女孩子,你这孩子怎么这么害羞,连个招呼都不敢打,将来可怎么得了……”
但是,一次次的提醒,不仅没有让女儿改变,反而发生的频次越来越多,直至老妈也失去了纠正她的欲望。
跟往常一样,我跟老妈提前说好让她不要管大宝的这些小毛病,由我利用接送大宝的机会,跟孩子好好沟通一下。
我告诉大宝,昨天有一个小精灵在梦里告诉我说:“只要你挖鼻孔、不好好吃饭、不跟人打招呼,它就在荣誉簿上记过一次,超过三十次就会拿走一件你心爱的玩具,但如果你能改掉这些,那么,当次数归零时,就能得到精灵送给你的一件神秘礼物!”
一听有“神秘礼物”,女儿立马来了兴致,很高兴的答应了她和“精灵”的约定,并邀请我来当监督员。
如今一周过去了,女儿的“犯错”次数由十三降到了八,至此,我杜撰出来的“精灵协议”算是初见成效。
之所以选择用游戏的方式帮女儿纠正这些小毛病,一方面是由于我自己小时候受到过不愉快的教育方式,所以特别反感把孩子看做一个急需维修的物件;另一方面,我始终觉得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过早的拿一些标签(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去定义她/他,反而会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
心理学认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着“标签”所预示的方向发展。
02
然而,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我们总会不自觉的就给孩子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
比如,孩子做事情的速度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就认为孩子从小做事就拖拖拉拉,于是认定孩子以后一定会养成拖延的坏习惯。
比如,孩子活泼好动,喜欢自己搞一些“发明”,结果经常把家里弄的很乱,于是,妈妈总抱怨孩子太顽皮、不懂得体谅妈妈。
比如,孩子不喜欢跟人打招呼,这让父母觉得很没面子,于是总是一脸歉意的对人说:“不好意思,这孩子就是这样,容易害羞,不敢跟人打招呼,说了很多次,就是改不了。”
……
很多抱怨与嗔怪,或许我们回头就给忘了,但却给孩子带来了无形的压力与伤害。
犹记得,很多年前看《家有儿女》时,特别同情张一山饰演的刘星。
在家里排行老二的刘星,上有比他优秀的姐姐夏雪,下有比他可爱的弟弟夏雨,本身就不处于讨喜的位置,再加上小男孩特有的顽皮,所以,每次好事从来没有他的份儿,反而一有什么坏事,妈妈刘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
因为,妈妈眼里的刘星,成绩差、老是闯祸、喜欢恶作剧,是一个让人头疼的孩子。
正是妈妈自认为的这种“刻板印象”,既让她看不到刘星身上的优点,也让刘星因为得不到认可与信任而感到自卑和不知所措。
于是,很多时候哪怕妈妈冤枉了他,他也不辩解(因为即使辩解,妈妈也不相信),长此以往,让刘星错误的以为只有那个成绩差、爱闯祸的他才是真正的自己,从而失去了很多成长的快乐。
所以,我们的很多“随口说说”、“为了孩子好”的唠叨与关爱,恰恰给孩子织了一张无形的网,扼杀掉他们人生的无数可能性。
03
著名画家陈丹青在谈到对孩子的概念教育时曾说:“十三岁之前的孩子,我主张不要跟他们讲什么是'美',什么是'古代'和'现代',如果带他到博物馆去,根本不要跟他解说,他听不懂,并且会厌烦。就是让他看,如果他实在不想看,就带他出去,他想吃就吃、想玩就玩,不要太早灌输太多词汇给孩子。”
同样,在生活中我们要避免用成人化的标签去定义孩子,比如“懒惰”、“磨蹭”、“小气”、“顽皮”、“丑陋”、“帅气”等等,即便孩子身上出现一些我们不喜欢的特质,也要在不诋毁不打压不训斥的前提下,引导孩子向着理想的方向改进。
比如,孩子最近不好好吃饭,总是一边吃一边玩,在排除孩子没有身体不舒服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一边选择忽视,一边与家人一起营造一个快乐的就餐氛围,然后慢慢把孩子注意力转移到让人快乐的吃饭上。
切不可抱怨孩子吃饭慢吞吞、不专心,或者蛮横的没收饭菜,惩罚孩子不许吃饭,以此让孩子受到教训,从而乖乖吃饭。因为,即使表面上我们胜利了,孩子的自尊心却受到伤害,甚至激起他们的叛逆心。
无论任何时候,我们都要谨记“人无完人”的道理,不要为了内心希望但其实并不存在的“完美小孩”,给自己孩子带来成长的压力。
正如心理学作家李雪在《当我遇见一个人》里所说的那样,爱,是如他所是,非,如我所愿。
全心的接纳和信任孩子,用爱与尊重给孩子提供自由的成长空间,我们的孩子才会健康快乐的长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