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定要,爱着点什么

作者: 时尚芭莎Sandy | 来源:发表于2018-04-08 11:16 被阅读21次

    你要爱情,所以说着生死契阔、与子成说。

    你要安定,所以说着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你要抱负,所以说着溪涧焉能留得住、终须大海作波涛。

    你要朋友,所以说着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不管要的是什么吧,生活需要有一点可变但却不能离开的主题,这种东西有个非常大众的名称:精神食粮。因为人生需要的东西太多,得不到的时候也太多,所以“信念”显得尤为重要。我从来不相信“原罪”,但却总是觉得如果没有过好此生,本就是一种罪过。

    时间一久,我找到了一种好用又耐用的办法 —— 试试去坚定地爱着点什么,这种踏实感真的很美妙。


    别不信,艺术真的可以支撑起人生高度

    之前采访陈丹青,不知道为什么,整个过程总是想哭。他的随便一句话、一段经历、一个语气词......我感慨并且心疼。采访结束回家的路上,遇见油画一般的夕阳,一阵莫名其妙的感动涌上来,鼻子泛酸,眼泪就又掉下来了。

    陈丹青16岁的时候从上海“城里的小孩儿”一夜之间被发配到了农村,在破旧的农民房里三个大男孩儿挤在一张床上,老鼠在头上脚边嗖嗖的跑过去。夜不能寐的晚上,三个男生只能抱着半本《战争与和平》拼命看,如饥似渴。看完了就再看一遍,然而年轻男孩的荷尔蒙依旧旺盛,没办法,就在烟盒上面画画,日复一日。这样的日子过了三年。

    20岁的时候陈丹青被分配到火葬厂画骨灰盒。一年,画了整整一千个。他画的骨灰盒笔法娟秀、线条风雅,江南士子的风流尽在。

    回城的名额被更有权势的人顶替了,陈丹青愤怒的对着天空狠狠大骂:卧槽!

    那天,陈丹青淋着大雨回家,然后高烧不退。

    关于这件事,后来圈内总结为:上帝给你关了一扇门,你感冒一场就好了。

    80年代的文青,毕生三大梦想——去死、去流浪、去西藏。1980年,陈丹青进藏。他说:世界苍凉、星空原野,什么都不做,站在那里,就可以被感动得痛哭流涕。陈丹青回北京之后,一头扎进了画室,一个月,《西藏组画》横空出世,然后火了。

    陈丹青去移居美国,随着老师木心结伴周游世界去看世界名画,回国任教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及博士生导师为英文不及格的学生极力申诉,受邀参加古城建设会议在现场得罪一票学者和主办方......太多不合时宜的事情,他都做了。

    他坐在我面前,穿着呢子西装,戴着黑边框的圆眼镜,保持着文人该有的严肃和清醒,尽管偶尔也说几句市井的脏话粗话,但是文人的性情和风骨依旧在。讲话慢条斯理,斯文并且随和。

    那天采访结束,我在朋友圈说,在这个泥沙俱下的时代,陈丹青可能是最后的文士。

    那些年生活的凄风苦雨没有湮没他的眼睛里面闪烁的光芒,社会舆论和既定规则没有让他的内心臣服于大流,不得不承认,那些一头埋进了创作的时光是绝对的功臣。

    生活这条路上的惊涛骇浪都因为“创作”变成云淡风轻的音符。他依旧在活着自己倔强的人生里。他是幸运的。


    吃,能教会你如何尊重脚下的土地


    看了袁枚的《随园食单》,日常菜肴的详尽记述把普通的人间烟火赋予了极具浪漫与贵气的生活方式。就比如豆腐吧,蒋侍郎豆腐、杨中丞豆腐、王太守八宝豆腐等等,在他的笔下变成精绝的珍馐。

    张大千先生也算是文人里面“带货”的美食家了,经常呼朋唤友然后撩起袖子亲自下厨做几个拿手好菜。在台湾的那些年,他去过的餐厅、夸赞过的餐厅,都像是现如今的网红店一样瞬间声名鹊起。

    苏轼爱吃猪肉和牡蛎,陆游爱吃排骨,鲁迅爱吃蟹,汪曾祺爱吃野菜......文学巨匠对于“吃”这件事情的热情和理解,远远不止是味蕾体验与口腹之欲。很多时候,人性与人生,都能够因为吃这件事情变得鲜活。

    大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呢,越来越愿意认真读一读汪曾祺老先生。他说:“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场。看着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古龙好像也说过一句:“一个人如果走投无路,心一窄想寻短见,就放他去菜市场。”

    汪曾祺总是在感叹生活在昆明的那些时日:见了长得最好的茶花,吃了最好吃的牛肉,而米线好吃到绝对可以挽救失恋的痛苦。他还总是自己研究很多云南菜的做法,顺手就写到文章里面,这样,读书的人如果刚好饿了,放下书本转身进厨房就能照着他的菜谱做出来。

    他是爱吃的。那么些日日见的普通食物,安慰了不知道多少个颠沛流离的日子。

    他坦荡承认过:我是有毛的不吃掸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荤不吃死人,小荤不吃苍蝇。

    他在北京的钓鱼台国宾馆墙外看见鲜嫩的灰菜,想着采回去清炒一盘也是极好的,然后被门卫发现误以为是不法分子好一阵子盘问。

    他说所有他吃过的咸鸭蛋都不如家乡的好 ——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他在一片文章里写到:有一篇文章我漏了一句很重要的话,即羊肉要到秋天才好吃,大概要到阴历九月,羊才上膘、才肥。羊上了膘,人才可以去“贴”。

    吃着糙米饭,喝着粗叶茶,聊着家长里短和邻里乡亲,凭借自己的双手为生活的柴米油盐奔波劳碌,然后凭借自己的智慧为简单重复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这是一种无穷的智慧。

    前些年在南方生活的时候,我也经常去菜市场。一堆一堆新鲜的瓜果蔬菜水灵,老远就能根据气味辨别鸡鸭鱼档口的方位,牛羊猪肉总是在泛着红光的灯下显得娇艳欲滴,卖调味料的档口总是将货架摆放的满满当当......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大人小孩儿步调各有不同,商贩们各自忙活......生活在这里毫不掩饰着热气腾腾的烟火气,虽然不高级,但是,有滋味啊。

    我看过一幅丰子恺的非常著名的画,文人雅士们对于食物的情节就在这幅画里被精妙的笔杆挥洒出来。“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将一面与桃花”。

    费时费力打造出来的丰盛家宴,亦或是手脚麻利搭配出来的三五清粥小菜,都有同样奇妙的能力迅速治愈生活的千疮百孔。

    慢熬风花,细炖雪月,不过一碗人间。



    我一个从事甜品的朋友,每次研究一样新品的时候都有那么为数不多的几十次想要砸掉厨房。因为要健康所以坚决不添加任何人工的添加剂,结果发现外形歪瓜裂枣;因为要好吃所以给了足够量的黄油,结果发现失败的代价是损失了两倍多的成本;因为要好看所以小心翼翼的加了一点食用色素,结果发现颜色倔强的凝结成块糟蹋了一整块蛋糕......这期间抓狂了不知道多少次,面对失败过后狼藉的失败品,暗暗心疼那些被浪费的食材,气得跳脚飙脏话。然而,当被问到你最喜欢的事情是什么,她还是会毫不犹豫兴高采烈的说:在我的厨房里做一切烘焙食品!

    写作是一件枯燥而又无聊的事情,同时,看不见尽头——别说一眼望不到,就算是八百眼,也不知道何时才能熬出头。很多次面对打开的文档不知道该怎样敲下第一个字,也有无数次将写下来的东西删掉重写再删掉在重写,焦躁的deadline前夜差点想抓起来电脑直接扔下楼......可是这些暴躁的时刻过后,我无一例外的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无论是崩溃的还是亢奋的时刻,我都能在写作里迅速找到平衡,这是生活给予的恩慈。

    不管是选择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还是沉沦在世俗寻常的柴米油盐里面,一旦沾染了“爱”这种温暖的色泽,人生真的就会好过很多。

    所以。

    “爱,是一件非专业的事情,一定要,爱着点什么。它让我们变得坚韧、宽容、充盈。业余的,爱着。”

    不信你试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生一定要,爱着点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lsp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