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我在去图书馆的路上碰到一位朋友,他见我拿着书估计猜出了我是去图书馆,他问:“又去看书?”我点点头,他戏谑地说:“你有病吧?”我当时一愣,还没弄明白他什么意思,我听见他旁边的一个女孩儿怯生生地问他:“看书咋有病了?”他得意洋洋地说:“有事没事就看书,你说是不是有病?”我知道我和他价值观不一样,话不投机,我没有过多停留,便客套地结束谈话。
我当时很难以理解,看书和有病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不过确实我今天有病,因为我感冒了,呵呵,不过这是身体方面的疾病,我猜他也没有那么敏锐地能发现我身体上的疾病,我猜他是敏锐地洞悉了我精神上的疾病。确实我有病,不过正是因为我有病,我才会选择看书来治疗我的愚昧之病;正是因为我有病,我才希望找个安静之地远离浮躁,以免病得更重。
“常识成为了一切异端中的异端”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尓在《一九八四》中的一句话,它用以描述那个扭曲的世界。虽然小说中的恐怖世界仿佛离我们很远,但是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里,“看书”或许就是异端中的异端。虽然没有那么绝对,我知道当下也有许多坚持阅读,坚持“治病”的人,但是这句“你又去读书,你有病吧?”确实是当下这个浮躁社会的一个缩影,这句话背后隐藏的逻辑是:你天天像个傻逼一样看书,又不能转化成钱,不能转化成钱的事你却坚持,你说是不是有病?在今天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只要你有钱有势有权,别人就看得起你,至于你的品行道德,都他妈滚蛋。所以,不是我有病,而是这个社会有病,至于我朋友这句话,也仅仅是这个病症中一个小小的癌细胞罢了。
我当然明白朋友的好意,他这么说也是为了让我多做些“靠谱”的事,那什么是“靠谱”的事呢?在消费时代,当然是赚钱是最靠谱的事,没有钱,不能维持基本的生活,谈何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但当金钱的作用被无限夸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处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处处“向钱看齐”,做不能立刻变成钱的事情则显得和这个荒谬的时代格格不入。从八十年代的理想主义,到现在的消费主义,年轻一代的人很少有人知道这片土地曾经经历过什么,当年轻一代肆意地挥霍着他们以为理所应得的财富时,“钱”就成为他们心中的唯一价值取向,再加之社会中充斥着“成功”、“财富”、“人脉”、“厚黑”等功利主义的氛围,那些和“朴实”、“平凡”、“安静”、“诗意”相关的事情,都纷纷靠边站。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只要是和“文”沾边的都越来越被轻视。
当下这种飞速发展的时代,看一本书不如看一个电影;看一段文字不如看一张图;就连电影现在也被压缩成了微电影,这样一来,社会氛围极力追求扁平化,快餐文化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表面和内涵之间的差距也就越拉越大。凡是表面看得见的,进步都是最快的,比如城市道路、高楼、铁路、照明等;凡是看不见的,精神内含层面的,社会退步往往是最深的,比如文化、法治、信仰、道德等。
所以,我很能理解我朋友能随口说出这样的结论,对于当下的这种浮躁氛围,我希望我随时能保持清醒与敏感,对于朋友的意见,我当然也会虚心接受,但是我还是会坚持我自己喜欢的事情,对于他精辟的话语,我不想与其当面争执,或许是我圆滑,或许是我懦弱。即便我当面指出也不见得他能明白我这些道理。
我怀着忿忿不平的心情来到图书馆二楼,选了一个靠窗的座位,窗外的雨时有时无地下着,把校园里的道路弄得非常潮湿,今天是秋分,气温降得厉害,窗外行人熙熙攘攘,我翻开了我的书……
(本文由新文艺青年杂志作者 大米•饭 原创并授权供稿。)
网友评论
所以作者的观点其实不够严谨。
流自己的血
我们是一句一灼的文字狗,文艺青年不收礼只收伪文青吊丝也行
小编一定
就呵呵了
书只是信息的载体,看书既不崇高也不能代表什么,看书仅仅是看书,并不能因为它慢而具有什么别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