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牵着文字在月光下放牧论语大讲堂读书
《论语别裁》39(公冶长)|三思而后行与难得糊涂

《论语别裁》39(公冶长)|三思而后行与难得糊涂

作者: 始终在路上 | 来源:发表于2019-04-14 07:04 被阅读14次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姓季孙,名行父,谥文,是鲁国的大夫,他做事情过分的小心,过分的仔细。“三思而后行”,一件事情,想了又想,想了又再想叫“三思”。孔子听到他这种做事的态度,便说:“再,斯可矣!”这句话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一种认为“做事情要特别小心,想三次都不够,孔子都说还要再多想一次。”这种解释显然是不对的。其实孔子认为他想得太多了。

            做人做事诚然要小心,但“三思而后行”,的确考虑过多了。学习过逻辑就知道,读过《易经》的道理更懂得,世界上任何事情,是非、利害、善恶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如果都要三思就麻烦了,“相对”总是存在矛盾,“思”就是为了矛盾的统一,统一了以后又会有新的矛盾,一而再的“思”,如此永远也下不了结论。所以一件事情,考虑一下,再考虑一下,就可以了。如果第三次再考虑一下,很可能就会犹豫不决,再也不会去做了。

            所以谨慎是必要的,但过分谨慎就变成了小器。大家都有几十年的人生经验,过分小心的朋友,往往都犯了这个小器的毛病。所以孔子主张,何必三思而后行,再思就可以了。因此,我们平时经常听人说要三思而后行,这是受第一种解释的影响,今后要慎用。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宁武子是春秋时代卫国很有名的大夫,姓宁,名俞,谥武。他历经卫文公和卫成公两朝,安然做了两朝的元老。

            “邦有道则知”,这个邦是古代国家的别称,在卫文公时,国家政治都很正轨,他的智慧、才能发挥出来了,很了不起。可是后来到了卫成公时,政治、社会一切都非常混乱,他仍在朝中,参与当时的政治。他在“邦无道”的时候,却表现得愚蠢鲁钝,好像什么都很无知。其实他并不笨,表面上好像碌碌无能,但对于国家和社会在背后做了很多的事情。所以孔子给他下了一个断语:“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他说宁武子那种才智的表现,有的人还是可以做得到的,但身处乱世那种愚笨的表现,就难以学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在前一个君王手上充分表现了政治才能的人,是很容易遭忌的,这是政治上千古以来不变的定例。所以孔子说到宁武子,当初他的才能表现得那么高,应该遭人家的妒忌;但是到了变乱的时候,他表现很碌碌无能,没人打击他,也没有人仇恨他,这一点修养是别人做不到的。人在得意时,聪明才智很容易露锋芒;“其知可及也”,这点大家还可以做得到。但朴实无华、老实平淡、笨笨无能的样子,“其愚不可及也”,这就很难做到了。

            清朝名士郑板桥说过:“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绝顶聪明的人,不是故意装糊涂,而是把自己聪明的锋芒收敛起来,而转进糊涂,这就更难了。下一步说待人接物,遇事退一步,把利益权位都让给人家,心里很舒服,并不希望人家事后报答,只要当时心里舒服就好。这也是孔子说宁武子的“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的另一引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别裁》39(公冶长)|三思而后行与难得糊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ota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