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叟童鸡犬寂无喧,别有天地疑巢轩。世人不信桃源记,谁知此是真桃源。”
这诗,明朝诗人黄周星写的,以前读到,总觉得这诗人有找不痛快之嫌。
他说的“巢轩”,自然是指有巢氏、轩辕氏,那就是上古的意思,别的不说,但说那有巢氏刚刚脱离洞穴,学那鸟儿在树上筑巢,以躲避洪水猛兽,就算得桃源生活吗?
而且那吃的是什么?
“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
这话庄子说的,那就是白天到处寻觅橡栗,晚上爬树上睡觉的意思。
橡栗,就是橡实、橡子,栎树上长的,模样很像栗子,可以吃,但又涩又苦,不好吃,后人一般只有在灾荒年代,没办法才去吃的东西,很多小盆友都不知道那是啥玩意儿。
想想吧,远古荒野之中,我们的祖先斗不过野兽,连饮毛茹血都办不到,整天就吃这苦涩的东西,食不果腹,还动不动就被野兽追着跑。
风来了,雨来了,橡栗还得找,冬天来了,白雪皑皑,树巢就像冰洞,洪水一来,一棵棵树就成了一座座直立的孤岛,时间一长,就坟墓一样。
四下里全是风声雨声兽声,太阳月亮星星就是唯一的光明。
有今天就全不知明天,今天有橡栗吃,晚上还能爬到树上睡觉,就是最大的幸福。
一棵棵树就是一个个家,大家整天像猴子一样爬上爬下,老了的残疾的就只能呆在树下,祸事来了,树上的人就只能看着。
部落里偶尔举行个会议、仪式,那就是节日,还得一传十十传百,召集好长时间。荒野上树木连绵,野草漫漫,千眼万眼看不到边。
有巢氏的皇“有巢氏”据说住在石楼山,大家平时都散落在各处树上,各安天命,各自为战,连巢皇都没座像样的屋子,你专家还要说什么都城与宫殿。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没有,“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没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更没有,年月日都不知,何曾有世?
这哪有点桃花源的诗意?黄周星不愧字九烟。
但是后来了解点他的身世,也就有所释然。
黄周星为庶出,也就是他母亲是妾,所以父亲死后,族人就欺负他,气得他离乡而去。
大清之后,他不肯出来做官,曾一直来往于吴越之间教书为业,也结交文友,结社作诗。
然而等到了康熙年间,朝廷开了博学鸿儒科之后,他这散淡日子就被破坏了。
人家举荐他为博学鸿儒,他不接受,朝廷再加逼迫,他就说了句:“我苟活三十七年了,老寡妇岂堪再嫁?”决心去死。
那是康熙十九年,1680年,他第一次死,选择在五月五日,效仿的是屈原投江,但被人救下。
黄周星五月五日没死成,又在六月夜里投水,六月被人救下,又在七月十七日半夜投水,七月再被人救下,这才改为了绝食。
家人防范甚严,奈何老人死志太坚,对他这绝食却毫无办法,于是老先生就在五日后去世,终年70岁。
老先生心里是很悲苦的,或许,他早就厌倦尘世繁华,向往洞穴结巢而居。当年的屈原不也一面咏叹隐居之美,一面心忧天下?古代文人常常会徘徊于这种矛盾之间。
徘徊,只怕不但是因为他们放不下心中的抱负,也因为太了解隐居的难处,克服不了人性的弱点,对文明世界的留恋。他们若真尝过杜甫那种滋味,大约这样的诗,早就抛到九霄云外。
杜甫几乎一生飘零,那日子过得真是不堪,战乱年间,他四处迁徙,一度曾驾临同谷。
那是一个朋友叫他去的,信中把同谷说得天花乱坠,还说要尽地主之谊,兄弟相待。
穷困无措的杜甫听到这样的美事岂有不去之理?所以他欣然就道,全不管路途之难。
秦州去同谷这一行,都弄得杜甫“常恐死道路”了,但他起初仍旧很乐观,满脑子想象的全是美景。
同谷举目都是良田,山药、冬笋、崖蜜应有尽有,老先生那时候想到的全都是吃。
然而,他却不知道他那朋友是个大舌头,只是说说而已,他到了,人家根本没有收留,甚至还可能见都不见,于是他和他的家人,就只好“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成了野人。
那么大实在的杜甫在青泥上,青泥中,做什么呢?且看他的诗。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中。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上来。”
原来此时的子美先生正在山谷里做有巢氏呢!
白发蓬乱不挽,手脚冻得皮肉已死。
小时候家境尚好的他,那时是“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而现在,他却要做“狙公”(老猴子带小猴子之意),为了橡栗“一日上树能千回”了。
大唐之人,还要游荡山谷,饮风寝雪,日食橡栗,与鸟兽为伍,杜甫岂能不伤心太平洋,悲从天上来?
背叛哪里是体贴,往前往后皆黄昏,“未来不在我还在”,此时的杜甫尚还能诗,还能有点自嘲、戏谑味,已经非常难得,他应该算历史上最顽强的一个诗人。
有巢氏第一个带我们筑巢,燧人氏第一个带我们吃熟,庖牺氏第一个带我们畜牧,神农氏第一个带我们耕种,想想这多么了不起!
可那真不是桃源谷。
END
文 | 九鸦
图 | 视觉中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