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前梁实秋教授曾经说过:穷人总是要爬,往上爬,爬到富翁的地位。不但穷人,奴隶也是要爬的,有了爬得上的机会,连奴隶也会觉得自己是神仙,天下自然太平了。”
这是鲁迅先生的杂文名篇《爬和撞》的开头段落。
我想,“醉读”鲁迅的人,一定会刻骨铭心于这个杂文短篇的,因为,这是一幅经典的“人的生态图景”。我还想,仅以此一篇,即定性鲁迅为思想家,也是完全成立的。但我却惊叹于鲁迅先生的“语言哲学”了,只以这个开篇段落。

以动词而构建人生图景,且为一个“爬”字,首先要感谢梁实秋先生的提出,不过,梁实秋先生是对生活的“描写”,且有对“穷人”的蔑视意味,更有自居富人的味道。
鲁迅先生则不然了,愤起而捍卫穷人的尊严——“奴隶也是要爬的。”其实,鲁迅笔下的“奴隶”却是“奴才”的代称——奴才终其一生的图像不都是“爬”吗?如此,算是对“思想家”之笔的概要。我们还是在或是回到“语言哲学”上而玩味吧!

人,原本是爬行动物,“直立而行走”是人的伟大之所在。这当然是万万年的历史发展过程。故而,这个动词“爬”也算是最为古老的文化传统了,有所传承,也不在话外。然而,使动词“爬”极具思想与文化的魅力,我以为却在鲁迅先生一人。
梁实秋先生讲“穷人的爬”,鲁迅先生“接着说”,指向“奴隶-奴才的爬”,针锋相对的批判性思维是显见的。“穷人”借助“爬”而追求“富翁”,尤其“富翁的地位”,不足为怪,本性使然,谁人不“趋利避害”呢?因而这种“爬”带有自然属性,但也不否认有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尤其是“变质”的社会文化属性。
鲁迅先生是怎样讲的“奴隶-奴才的爬”呢?“有了爬得上的机会”就“觉得自己是神仙”,这才是绝妙之处——“爬的机会”就已使奴才陶醉成仙了!一种甘为“奴才”的心态与神态不是毕露了?这是多么富于讽喻的尖锐批判啊!
一个“爬”的动词,展开并展示了“穷人-富翁”的“地位”、“奴才-神仙”的“”机会”两种人的生态画境,不最是一种“在动词的魅力下”吗?
至于鲁迅先生由“爬”而妙笔演绎出的“推”与“撞”的动词魅力色彩,还是请各位读家在“百度”上搜阅《爬和撞》的原文,定会“爱不释手”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