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初识胡适
今天听了罗振宇讲述的《胡适的百年孤独》,感慨万千。很久以前,由于对民国文化的崇尚,就先买了胡适的全集来读,但对胡适的书始终不太懂。
读胡适全集,除了他的自传还算浅显些,介绍了他自幼的成长环境和学习经历。至于胡适的哲学史大纲和其他书,大概啃了半年,才算读了主要的几本,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倡导白话文的改革,破除封建迷信守旧思想,倡导科学精神。在当时的社会走在了风头浪尖。读胡适读那些难涩的古文,以及伴随他对于古文史料求证和判断的注解。越是不懂胡适,越是对他的渊博崇尚至极。看到逻辑思维有40分钟的关于胡适的讲述,迫不及待地听起来。
原名嗣穈,后改名胡适,字适之。02
社会评论
罗振宇(以后简称外号罗胖)开门见山就把胡适放在了一个批判的位置上。大体的思想是你胡适到底有什么了不起的,几乎30分钟都在这个观点徘徊。当然罗胖说的是当时文人名流对于胡适的态度和评价。这瞬间伤了我这个胡适的粉丝心。大体是说胡适其实是出名的太早,但是实际上说他懂古文,古文也没有什么经典之作,写了中国哲学史大纲,只有上,没有下,这不就是太监么。说胡适为什么不写下呢,因为怕名不副实,所以不敢再写嘛。而这个中国哲学史大纲,当时一哲学前辈说胡适不懂哲学,哲学史本身就是一部大纲,怎么还写了大纲的大纲呢。所以胡适就去考证别人都不读的水经注。说他懂洋文,实际照从海外人士又差了,两方面都不是在最高的水平,在北大开哲学班,甚至没有学生选他的课。
03
再读胡适
胡适遭到如此多的非议,而死后胡适在台湾为什么被崇尚至高的地位呢?这是值得思考的。而胡适真的就那么不堪吗?当然不是,胡适是一个极为聪明的人。而《胡适的百年孤独》这个题目画龙点睛,道出胡适的一生真实的状态,其实胡适是孤独的。
孤独意味着完全的自由下的状态。胡适的名言很多,从网上搜胡适名言,你会发现,没有一句不经典,这里只摘录几句能够了解胡适的语录。
我受了十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的不中肯,我反替他们着急。有时他们骂得太过火,反而损害骂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安。如果骂我而使骂者有益,便是我间接于他有恩了,我自然很愿挨骂。
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大陆出现了大量批判胡适的文章,后来出版了一大堆系列批判文集。有人收集了这些批判的书籍带给远在海外的胡适,胡适翻翻书,说道:“这些都不值得看,因为在思想不自由的前提下,写出再多的思想批判的文字,也是没有价值的。”
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空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反之,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看了这些,足以看到他的伟岸。
内战结束后,共产党曾挽留胡适,胡适说:你们需要我么?后来胡适去了台湾。胡适虽然回到台湾,但是在蒋介石的接待会上,蒋公发言完毕后,胡适的发言直接反对蒋介石对自己的定论,其实意思就是我和你不是一样的。难怪胡适去世后,蒋介石背地的记录里说胡适死了好啊,死了少个障碍。所以其实胡适是两党都不沾,始终保持在一个独立的精神地位,这就是他的孤独之处。
现在有人告诉你“牺牲你个人的自由去争取国家的自由”。可是我要告诉你“为个人争自由就是为国家争自由,争取个人的人格就是为社会争人格。真正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立起来的。”
从前禅宗和尚曾说,“菩提达摩东来,只要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我这里千言万语,也只是要教人一个不受人惑的方法。被孔丘、朱熹牵着鼻子走,固然不算高明;被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牵着鼻子走,也算不得好汉。我自己决不想牵着谁的鼻子走。我只希望尽我的微薄的能力,教我的少年朋友们学一点防身的本领,努力做一个不受人惑的人。
看着这些语录,仿佛站在了真理的大道上,听一个响亮的声音在我内心响彻古今。
04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胡适最著名的语录)
读古人的书,一方面要知道古人聪明到怎样,一方面也要知道古人傻到怎样。
何谓少谈些“主义”:
胡适让年轻人少读经,多追求科学。做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不要学无所用。所以这引发了我对学国学的思考。国学到底该不该学?现在社会甚至学校都在加国学的课,让孩子背弟子规,并且还会宣扬如今的道德水准下滑了,需要让孩子提高道德水准。可是那些东西真的还值得读吗?罗胖说,早就过时了,根本不适合读。无非是教育孩子要听话。关于孝顺,自古被奉为百善孝为先,难道还要再回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吗?而现代社会文明的进程标志是民主。当今学校教育仍是老师一人说,学生全都听。在孔夫子时代,是老师说一段,学生说一段。老师之所以宣扬道德水准下滑,是老师觉得她说的话没有人听,学生不听话了,不守规矩了,没有规则意识了,不正是因为学生没有好好的听话么?说明了现代人的民主水平在提高么?这是好事儿,只是教育的方式需要改革了。
读胡适最大的收获莫过于此了,关于亲子关系,孝的边界到底在哪里?我从胡适文章《我的儿子》获得很深的启发。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我的儿子—胡适
我实在不要儿子,
儿子自己来了。
“无后主义”的招牌,
于今挂不起来了!
譬如树上开花,
花落天然结果。
那果便是你。
那树便是我。
树本无心结子,
我也无恩于你。
但是你既来了,
我不能不养你教你,
那是我对人道的义务,
并不是我待你的恩谊。
将来你长大时,
这是我所期望于你:
我要你做一个堂堂的人,
不要做我的孝顺儿子。
孝顺在过去如重重枷锁一样套牢整个社会,成为普世价值观。父母有意也好,无意也罢,带一条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但并不知道带来的那个人是你,教养孩子是父母的义务,但不至于有恩情那么重。我不要你做什么我的孝顺孩子,你是你自己,你只需作个堂堂正正的人,但也不至于对父母毫无情谊。父母子女的亲情关系最淡也不过如此冷静了。我不强加于你恩情,免得日后我说你忘恩负义,绑架了你的道德。另一方面,你无需对我时刻报恩,那就影响了你的发展,你只需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这就是胡适的孝顺边界,我不敢乱加评论,但我以为这就是最科学的亲子关系。而现在已经是百年之后,养孩子的目的大多都是养儿防老,不是把孩子变成了养老的工具。和百年前的人的思想比起来,实在是惭愧至极。
何谓多研究些问题:(胡适精神)
首先是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建立在科学的方法论之上。对人事可疑处不疑,对原则不疑处存疑。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认真的做事,严肃的做人。这就是胡适精神。是一整套现代科学的方法论。
这也是为什么我看胡适全集里大部分都在求证史料的真伪,他一脚踢开历史的影子,用科学的方法论获得真实的过去,这是对知识、对学问最高的尊敬。胡适精神也是求知精神。
英国哲学家伯林说,思想家学者有两类,狐狸和刺猬。而胡适表面博学像是狐狸,实际是刺猬。罗胖说胡适其实是一只懂很大很大道理的刺猬。
请见以下来自狐狸和刺猬的解释和摘录:
所谓“刺猬型思想家”与“狐狸型思想家”这一妙喻,来自伯林1956年脍炙人口的名篇“刺猬与狐狸”,该文把一句简单的古希腊谚语——“狐狸多机巧、刺猬仅一招”——发挥成关于两种类型的思想家之差异的深刻比喻:一类是追求一元论的思想家,他们力图找出一个唯一性的绝对真理,并将之贯透于万事万物之理,恰如刺猬凡事均以一招应之:竖起它那满身的倒刺;另一类则是承认多元论的思想家,他们体察世间事之复杂微妙、万难以不变应万变,因此宁可自己思想矛盾,亦不强求圆融一统之理,恰如狐狸遇事之灵活花巧、机智多变。以此分类观西方思想史,“则但丁属第一类,莎士比亚即是第二类。
最后让我感动的胡适精神代表的语录作为文章的结尾: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向先生致敬!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当世无来者。如果本文对你有用,请不吝点赞留言赐教!
网友评论
看着胡适,怎么想起了江冬秀。想歪了。开玩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