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澶渊之盟都被人们视为是宋朝迫于辽国的武力威胁,而签订的屈辱的、不平等的城下之盟,宋真宗赵恒也经常被后世的人当做一位懦弱、胆小甚至有些昏庸的帝王来看待,然而这其中真相是否真的像人们认为的这样呢?答案还要回到当时的情境中去寻找。
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国太后萧燕燕、皇帝耶律隆绪以及主帅萧挞凛三位辽国的核心人物,率领全国二十万大军大举伐宋,声势浩大。然而辽军一开始却是出师不利,先后在宋辽边境的威虏军城、北平寨、保州城接连吃了闭门羹,之后才辗转进入了宋朝境内。此时的宋朝早已在边疆重镇定州城部署了十五万大军,由主帅王超率领。可以说,此时的战争形势对宋朝来说还是很乐观的,单看军队的人数,辽军共有二十万大军,而定州此时也有十五万精锐,况且辽军属于远征作战难免会有后顾之忧,再加上刚刚在边境打了几场败仗士气不足。所以,若是此时宋辽两军主力对决,鹿死谁手还真的说不准。
然而令宋廷意想不到的是,辽军竟然直接绕过了军事重镇定州,转而直接攻打了其背后的祁州、冀州、贝州等一些宋朝军事力量薄弱的地方。从这时起,战争的天平开始向辽军方面倾斜。辽国人一下抓住了宋军的弱点,一方面,虽然定州有十五万精锐,但主要以步兵为主,再加上宋朝的武将一直以来都不被朝廷所信任,所以主帅王超虽然手握十五万军队,但实际的军队指挥权依然在皇帝的手中,没有皇帝的命令主帅根本不能随意调动军队。另一方面,如果定州方面想要追击辽军,也只有精锐的骑兵才可以追得上他们,然而定州的军队以步兵为主,即使派小股骑兵追击辽军也是以寡敌众,和送死没有什么区别。所以,王超就只剩下了一个选择:按兵不动。于是,定州的十五万大军就此失去了作用,在各种宋朝的官方文献中都找不到关于这段时间这十五万正规军的记录。
辽军绕开定州以后,面对的是一望无际的河北平原,根本没有任何的天然屏障,再加上当时的宋朝把重军全都布置在了边境,都城内有禁军坐镇,唯独在国都和边境之间兵力的部署少的可怜。战争的格局俨然已经被打破,远在河南开封的宋廷得知这一消息后顿时慌了手脚,告急的文书像雪花一样飞进了皇宫内院,所有人都像热锅上的一般急得直蹦脚,然而唯独当时的宰相寇准依然“饮笑自如”。可以说,在这场战争中正是因为寇准的坚持才最终打动了宋真宗赵恒御驾亲征,挽救了北宋的国运。
当时的宋廷内部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派别,一个是以宰相寇准为代表的主战派,另一个是以王钦若、陈尧叟等人为代表的逃跑派。而此时战争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辽军在越过定州以后已经攻下了祁州,祁州守军全军覆没。紧接着,瀛洲也受到了猛攻,而且辽军已经分兵继续南下,兵锋直指冀州、贝州等地。面对锐不可当的敌军,此时皇帝赵恒的内心也开始变得有些软弱,逐渐倾向于逃跑派。就在他纠结去金陵还是成都好的时候,宰相寇准及时的站了出来为赵恒分析了当时战争的情况,随后,在寇准的一再坚持之下终于打消了赵恒想要逃跑的念头。
事实证明寇准的坚持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十分正确的,且不说当时战争的情况有没有坏到要让皇帝仓皇出逃的地步,如果当时赵恒真的跑去了南方,置北方大片国土及千万百姓于不顾,结果无异于南宋的悲剧提前上演。话又说回来,当时的战况对于宋朝虽然即为不利,然而辽国方面显然也没有好到哪去,可以说就在辽军攻打瀛洲的时候,战局已经开始扭转。
当时的辽军集结了所有的军队,对瀛洲城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战争一直持续了十多天,然而辽军却依然没有攻下瀛洲城。当时宋朝的瀛洲知州名叫李延渥,他的手下只有一些二三流的军队再加上冀州、贝州派来的少量援军,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瀛洲城抵挡了二十万辽军的进攻十多天,并且让辽军付出了死三万、伤六万人的惨重的代价。可以说,经此一役辽军内部怯战的情绪越来越高,随后的澶州一战更是让辽军失去了继续战斗下去的欲望。
景德元年十一月,宋真宗赵恒终于下定了御驾亲征的决心,在他到达澶州之前先派出了名将李继隆镇守澶州,就是在李继隆手上,辽军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当李继隆到达澶州城时,他面对的是一个破败不堪,城墙低矮几乎没有任何防御的小城,李继隆的大军只能驻扎在城外。随后,辽军主帅萧挞凛便率军赶到了澶州城下,宋、辽两军的主力军团终于展开了决战。结局完全出乎了辽国人的预料,在宋军的强烈攻势下,萧挞凛率领辽军狼狈的从澶州城下逃了出去,一直被李继隆的大军追出了十余里。更让辽军雪上加霜的是,在随后的一次侦查中主帅萧挞凛被宋军的床子弩射中,当晚便因伤重身亡。
此时的辽军已经不再是之前那支斗志昂扬的虎狼之师了,接二连三的打击使辽军再也无力继续战斗,再加上他们是孤军深入,虽然打到了宋朝腹地,然而这也意味着他们和燕云十六州已经被彻底隔开,况且背后还有定州的十五万大军挡在他们回国的必经之路上,保州城的主将杨延昭也已率军打到了辽国的境内,此时的辽军彻底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再反观宋朝,情况似乎也好不到哪去,先是皇帝面对辽军再次想要逃跑,就连之前一直劝赵恒御驾亲征的宰相寇准也不再积极主战,原因竟然是因为宋廷内流言四起,指责寇准之所以一心主战,是想要借机把持朝政控制皇帝。于是,澶渊之盟就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诞生了。
澶渊之盟的内容主要有四条,其中规定宋、辽两国从此为兄弟之国,宋朝每年向辽国提供约合白银三十万两的费用,并且规定了两国的国界。综合签订澶渊之盟之前的种种情况来看,还可以说澶渊之盟仅仅只是一个城下之盟吗?从表面来看宋朝每年要白白失去三十万两白银,的确有些吃亏,不过对比宋朝每年为应对辽国的侵犯而花掉的钱来说,这三十万两根本不值一提。再加上还要时常防范西边的党项,常常使宋朝陷入两线作战的困扰。所以,澶渊之盟的签订无论是对当时的宋朝还是辽国来说似乎都是利大于弊,至少换来了两国之间长达一百多年的和平时期,而正是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一幕幕繁华开放的盛世画卷也将展现在世人的眼前。
![](https://img.haomeiwen.com/i4794619/e68c5a11752b5d4b.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