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行道之失败,我们分析过,不是指导思想的问题。此外还有一部分人,对于孔子行道的诸般努力,也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否定的不是孔子的指导思想,而是使天下有道的努力本身。
或许正是因为前面我们得出的那令人心寒令人绝望的结论,才会有人对孔子行道的努力不屑一顾。《论语》中的有荷蒉者、楚狂接舆、丈人和晨门等人便是代表,当然了,不一定历史上真有其人,只不过他们的话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观点。
1439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磬:一种乐器。
荷:担也,负也,挑抗一类的动作。
蒉:草器,应该与“未成一篑”的“篑”类似,都是干草竹木编成的农具。在兄弟老家,有一种农具叫“土篮子”,是柳条编的,用途广泛,装什么都行,不过现在已经极少见了。
孔子此时正客居卫国,有一天他在家里击磬。有一个人挑着竹筐路过他家门口,听见了击磬之声。大概此荷蒉者和孔子一样,对音乐也有很深的造诣,可以听音辨志,从磬声中就听出了孔子的心理活动。所以就说了一句:“有心哉,击磬乎。”硁硁,读作铿铿,击磬之声,到底是怎样一种声音,怎样一种意境,我们不懂音律,基本上也无法理解。这是荷蒉者与孔子两个音乐造诣颇深之人的交流,与伯牙、子期的对话是一样的。不过荷蒉者前面说了“鄙哉”二字,鄙,陋也。他认为孔子鄙陋无知,见识短浅。
斯己而已矣:各位要注意,这里不是两个“已”字,前面的是自己的“己”,后面的是而已的“已”。前人认为,“斯己”即是相信自己,既然没人能了解你孔子,你也要自己相信自己。兄弟以为这样解释太牵强,其实,“斯己”本应作是“斯已”,这大概是后人误抄所致。既然没人了解你的才能志向,不能重用你,那就算了,不要再知其不可而为之了。什么自己相信自己,荷蒉者没有别的复杂的意思。
深则厉,浅则揭。揭者,揭衣也,徒步过河,河水在膝盖以下为揭。河水不深,揭起衣服就可以过去。河水在膝盖以上为厉。厉,本作砅,履石渡水也,二字同音假借。这两句出自《诗经》,本来是以河水比喻时世昏暗。荷蒉者引用此诗,意思是说孔子应随时势而变,如同过河一样,水浅就揭起上衣,直接趟过去,水深就慢慢地踩着石头过河。既然时世衰乱,人不己知,不明白你为使天下有道的良苦用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努力,那就算了吧,不要知其不可而为之。
果哉,莫之难矣。这句话令人费解,果,一说为果敢、果断;一说为果然、果真。难,一说为责难、问难;一说为难易之难。
依前说,荷蒉者认为:深则厉,浅则揭,莫己知则斯已而已矣。他这种态度果断坚决,孔子也没有办法和他争辩,来难倒他了。末,不能也。
依后说,孔子的意思是果真如你所言,水深则厉,水浅则揭,如此能说到做到吗?其实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难的事情了。末,否定代词,同“莫己知”中的“莫”。
这两种解释,我们无法判断孰是孰非。总之,荷蒉者对孔子的努力是不赞同的,而对于荷蒉者的“深则厉,浅则揭”,孔子也是持有异议的,为使天下有道的努力,怎样说放弃就放弃?
180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舆,车也。有人说这个楚国之狂人本名即叫接舆,有人说不是,接舆即是接孔子之舆。此时孔子坐于车内,楚狂接近孔子之车,所以记作“楚狂接舆”。其实,楚狂接舆,长沮和桀溺,丈人,晨门等人,皆为隐者,与孔子师徒是偶然相遇,其名姓并不为人所知,弟子们只是找了一个相关的事物作为其名号。
如子路问津,即是问过河的渡口,所问之人便叫长沮和桀溺,沮,阻也,受阻于水也。溺,溺水也。如子路宿于石门,晨门即是负责开闭城门之人。丈人就是老年人。而楚狂接孔子之舆,即名之曰接舆。而且孔子师徒遇到这些隐者,其人其事我们不可尽认作史实。而后来有人将这个楚狂接舆考证得名姓皆有,生平俱在,岂不迂哉?
崔述认为,后半部《论语》,尤其是后五篇内容驳杂,真伪难辨,十分在理。兄弟对1805、1806、1807这三章加以分析,只是因为这些事虽非史实,但接舆、长沮等人的话代表了一种观点,这种观点,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着,且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凤,祥鸟也。只有明王在位、天下有道之世才会出现。
衰,弱也,减也。何德之衰,此处的德是指凤之德。楚狂接舆以凤比孔子,有道之世凤鸟才会出现,而天下无道之时凤鸟是不该出现的。所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无道之世孔子你仍要栖栖遑遑,奔走呼号,又是为何呢?凤鸟现于乱世,便是有损其德,所以说是“何德之衰”。孔子当此乱世仍要“知其不可而为之”,也是自损其德啊。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你以前为使天下有道而付出的诸般努力,已没有办法去谏止,过去的就只能过去了。但是,未来仍掌握在你手里,你可以从现在开始放弃那些无谓的努力。
已,止也。而,语气助词,无意义。殆,危也。已而已而,就是算了,停下来吧,今天这些出仕为政的人们,身处险境却不自知,你还是放弃为为政的念头吧。
孔子下,欲与之言。下即是下舆,前面已交代“接舆”,所以这里为免重复,只说“下”。
趋,疾行曰趋,快跑。辟,同避。接舆不想与孔子说话,就跑开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4594763/b2e8337a3a1768de.jpg)
【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