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礼,首先是做人。我们希望人德才兼备,但是这个‘德’,大多数时候,都只是大多数人对于‘有才华’人们的一种:妄念。因为‘德’,真正的:‘德’他属于是:微观世界里面的:狭义的部分。‘德’,他并不是外在的一套:花架子。德不是这样的。就好像,你什么事情都做的很好,你就有:‘德’吗。不知道。
無法确定。因为(真正的)‘德’是:狭义上的平衡。狭义上的平衡,称为:叫‘德’。道理是这样的。大多数的人,都是靠着外界,既:对广义上面的改变,来平衡己之狭义。也就是说,他们会:向外观察。观察外界,改变外界,从而平衡自身(的内在、微观世界)。这样做,叫:外求。既:向外求了。
还有种人,是通过主观地,可控制地平衡己的微观世界,既:狭义上的、内在的世界,而由内而外的,去改变:外界。既:广义上的,宏观地世界了。
道理,是不一样的。这种人叫:向内求。既:通过主观地平衡内在、狭义地,微观地世界,继而由内而外地,改变外在地:客观、宏观世界了。这种向内求的方式,也叫做:唯心。道理是这样的。(唯心)追求内在的平衡,且主观,自发,并可控地平衡己之内在,这是唯心者们的首要功课。
这种对内在的追求,和探索,实际上,就离:花架子,很远了。而实际上,我们说一个真正的:仁人,是要先仁,而后礼的。也就是外在的功课,是在后面,如果可能的话,学者、修行者应先努力,致力于在己‘微观世界’内地获取,和提升。既:内求。内求,以至于不断地向上,向上,直至:“破土而出”为止。如果可能的话,这是‘得心’地好方法。道理是一样的。所谓“唯心”,你不是得找‘心’吗。不致力于找,不知道怎么找,找不着……那何谈:唯心呢。
所以说,‘如果可能’的话,学者,修行者应先力求一种:‘自得之乐’。因为这种:自得其乐地行为方式,是为己而学的,以及致力于寻、和找到改善己之微观世界之主动权的钥匙,和阶梯了。能否‘得心’,在此一役。学者,理应警记。
1.
道理是这样的。找到了‘心’,也就是掌握了人生的主动权。这么说,毫不为过。因为大部分人,绝大部分的人们,都是通过:向外观察,通过对‘外界的改变’,而平抚、安慰己之内在,使己之内在,有了短暂地宁静,和平衡。
这么做,是很看‘命’地。因为命中平平常常,可能还好。而命中一旦发生了波澜,那么,这种未经过修行,和锻炼、训练地人们,很可能会因为外界宏观世界地变化,而使得己之微观世界里、狭义的、主观的极不平衡。那样的话,即:‘狭义里的、主观地极不平衡’会给宏观世界带来什么改变,不清楚。
2.
说不好。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狭义世界里的极不平衡,对客观的你个人而言,是很不健康的。道理,是这样的。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修行、训练、学,实际上真正地目的,都是在去往同一个目的地的路上,前进着。那个目的地,就叫:心。所谓:心性见高低,人对于心的把控,是衡量一个人修行,以及修学地唯一,且最主要的指标了。心不动,永葆太平。这即是:鄙人说的‘微观世界’的问题了。道理是这样的。人能:自得其乐,很重要,因为那很可能,就是你能通过日积月累地:自得之,而最终:达心,地阶梯,和钥匙了。所以,对于:兴趣,如果可能的话,希望你能勇敢、大方地承认他。别撇过头,对他视而不见。
3.
那就太不诚实了。不对吗。学儒的,其实,鄙人以为,学什么,也一样。
心术,心术,先‘心’而后‘术’也。先有心,有(即:得)心的第一步,就叫做:诚。凡是看鄙人的文章,对这个字,即:‘诚’字有感触的,那都是‘根性’,还不算太过于‘深埋’的人吧。道理是这样的。心术,心术,先‘心’而后‘术’。但是,很多时候,都把‘心’,忽略了。光追求:术,术就是:用,人人可学。
4.
但本事高,不代表:有‘仁’。这是實话。本事高,不代表:是‘人’。所以,我们反过来,看《论语·八佾3.15》。子入太庙,每事問。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出自《论语·八佾3.15》)“是礼也”,礼,人人都能学,但不代表,人人都是:孔子。不是的。
孔子得心,这就是,孔子和人人的最大区别。道理,是不一样的。
----作者:李宗奇 庚子年 三月十五于自家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