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大宝现在三岁多了,以前一直是放养模式,没怎么教她学东西。因为我觉得太早给她灌输一些学习内容不好,给她增加学习压力,埋下厌学的隐患。但是啥都不教,似乎也不对。孩子正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适当的启蒙教育,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以后的学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最近一段时间,我每天诵读《黄帝内经》,宝宝也跟着诵读,由于我经常重复,她甚至都会背一部分的段落。但是我觉得《黄帝内经》对她来说,可能不适合作为启蒙课程,因为里面好多内容晦涩难懂,她要理解就更费劲了。
我查阅了一些国学启蒙的书籍,最后决定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这些基础的内容学起。教她的同时,也是自我再温习的过程,温故而知新。即便是这么简单的国学基础,很多东西我也不见得都懂,自认为懂的也不见得理解的对。所以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反求诸己,多做总结。
毕竟我的思维大部分已经固化,想要改变很难,即使要改变也不是刚需。而宝宝不同,正是初生的太阳,犹如一张白纸,需要炫彩的颜色来点缀。所以我以后会减少自我学习的时间,多陪宝宝一起成长。
今天我和宝宝一起学习了《三字经》的一小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其实我的观点是人之初,性本善恶具足。但是我们教导孩子,需要把孩子引导向善,所以文中才注重说“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这句倒是没什么争议,也非常好理解,就是人刚出生时的习性差别不大,但是每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的方式,以及学习的环境等等相差非常的大。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就是说,家长如果不加以引导,孩子的本性就会发生变化。教学之道,贵在专业、专注和专心。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我们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为了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曾多次搬家。这也说明古人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而且教育当中,环境的因素也非常的大,不然孟母干嘛随时搬家呢?
孟子小的时候不愿意学习,孟母就把织到一半的布剪断了。小孟子从此知道学习的重要性,用功读书,长大成了一个学业有成的人。
我一边教宝宝读,一边给宝宝讲解文本的意思。宝宝读得很认真,也听得津津有味。没过一会功夫,就自己会背诵了。真佩服宝宝的记忆力,明天继续教下一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