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书中的经典常常不是你读懂的,而是你人生经历和经典相碰撞,相共鸣以后,你所感悟出来的。
——题记
我们常常看到很多人高谈阔论,给别人讲所谓的大道理,其实自己都没搞明白,反而装着自己好像很明白,去讲给别人听,这恰好就验证了这么一句话,说服自己很困难,说服他人倒挺容易。
世界上千千万万的道理。都是先贤们感悟总结出来的,而这些条条哲理,当然是经过不断的体验洗礼之后而得出的。
还记得我们上学时学过的《送东阳马生序》吗?其中有一段话如下: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记得这是初中学的,当时背这篇文言文时,可是费了好大的劲。直接是咬文嚼字,不求甚解,还不如说是根本就没读懂,只是应付考试和抽查罢了。
直到出于社会,工作后,被社会各种复杂的情况毒打之后,才慢慢的体会到这篇课文的真正含义,其实他的宗旨就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比较励志的一份思想,其实浅显易懂。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余幼时家贫但仍不知上进,贪玩误学缺乏志向,偶寄情于山水之间纵情于男欢女爱,蹉跎人生二十有余,多年八方谋业东奔西跑,再回首青春年华已说再见,然尚未娶妻生子不禁潸然泪下,奈何花有重开日人再无少年。
很多网友醍醐灌顶之后,茅塞顿开的说,教育的滞后性在这一刻完成了闭环,终于懂得了当年《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主人公处境,正是自己的真实写照。
所以说,很多经典和哲理。只有当你感悟过后,自己体验过之后,你才能真正的读懂他,就像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初闻不知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
刚开始听不知道曲子里唱的是什么意思,等到过了好多年之后,再次听的时候,感觉曲子里唱的其实就是自己的过往,这时候,自己才真正懂得了曲子中的意思。
当然你也要创造自己的经典,这就说到了自强不息。你要不断地经历挫折和失败,然后从重重磨难中总结出属于自己的经典感悟,然后你再讲给其他人听,那么这就可能成为口口相传的经典了。
所以说经典常常不是我们读懂的。而是我们的经历和体验与书中的哲理碰撞之后所感悟出来的,主观的来说,我们要做的就是要不断的去经历挑战难题,接受重重磨难与挫折,不怕艰险,自强不息,不断的追求自我提升,在挫折中锤炼自己,美丽自己,这样才能实现我们人生的自我价值,才能找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经典。
所以,当你经历过锤炼的洗礼之后,找出自己的经典,再说与别人时,别人可能当时不明白,但他经历过之后茅塞顿开,那就说明他自我提升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