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耳熟能详的“知识越多越反动”这话,其实完整的版本,是“路线错了,知识越多越反动”。
那为什么路线一错,知识越多就越反动呢?
咱们还是看个例子吧——这个例子发生在我大美利坚,前后涉及到两个主人公,正好能说明为什么“路线错了,知识越多越反动”。
二十世纪初,石油的大行其道使得内燃机逐渐代替了蒸汽机与畜力,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然而在汽油这种能源被广泛应用之初,一个很要命的缺陷却成为了摆在人类眼前的一大难题,这就是汽油的爆震问题。
什么是“爆震”呢?
我们在中学课堂上学过,汽油发动机的主要工作原理,其实就是向发动机内吸入油——气混合物,然后用火花塞点火,让混合物充分燃烧,膨胀做功后产生动力。不过既然发动机内部本身就是一个高压环境,汽油的成分又极其复杂,那么很容易就有一部分油——气混合物因为燃点太低而在火花塞点火前就自燃了。这种提前燃烧与正常的燃烧混合在一起,会对发动机造成巨大的冲击,甚至导致发动机提前报废。
震爆原理示意动图,不动的话,我也没招由于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汽车工业与石油工业的发展前景,因此大家都在不遗余力的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其中一个比较靠谱的思路,是往汽油里面加抗爆剂,阻碍提前燃烧。
然后我们故事的第一个主人公出场了。
他叫小托马斯·米基利,请记住这个名字,他是人类历史上距离“毁灭世界”这个成就最近的科学家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甚至可以去掉“之一”俩字。
1916年,他进入通用汽车旗下的戴顿实验室,从事抗爆剂研究工作。这哥们成功的在1921年底发现了一款革命性的抗爆剂——四乙基铅。
四乙基铅是一种完美的抗爆剂,成本低、合成容易、抗爆性能好,然而这么完美的抗爆剂却有一个几乎是无法克服的缺陷:它有毒。
有多毒?
这么说吧,砒霜这玩意的LD50(半数致死剂量)是10mg/kg,四乙基铅的LD50是1.2mg/kg。
然而这还不是最可怕的。
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以下几点:第一,解救铅中毒的金属螯合剂对这玩意是无效的!第二,这东西进入人体后,部分会转变为三乙基铅——三乙基铅能穿透血脑屏障,直接伤害中枢神经系统;第三,四乙基铅的微量中毒能让人变得兴奋、易怒、暴躁,甚至改变人格。
然而恰如马克思所言: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以上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去冒绞首的危险。因此这些人最终还是拍板,果断上马四乙基铅项目。
只不过为了避免引起人们的不满(铅和部分铅的化合物都是众所周知的有毒物质),他们宣称自己生产的这种抗爆剂是“乙基”,掩盖了跟铅的关系。而添加了四乙基铅的汽油也被称为“乙基汽油”。
不过就算如此,工人们毕竟不是傻子——原料里有没有铅我们还不知道么?而且生产“乙基”的工人频频发生铅中毒死亡事件,事情到底是越闹越大,最终引来了媒体的关注。然而小托马斯·米基利在此时表现出了过人的胆识:他果断召开了记者发布会,然后当着所有人的面,拿一瓶四乙基铅洗了手!然后大口大口的呼吸其挥发气体,向大家表示老子可以这么玩一天!
顺便一提,四乙基铅这种东西……是可以通过皮肤吸收的。
所有人都被他的举动震惊了,大家确信这玩意估计是真的安全——不然谁能有病成这样,在明知这东西有毒的情况下还跟它亲密接触?于是记者们纷纷表示我们总算是了解事情的真相了,小托马斯·米基利点点头:那你们就不要再听风就是雨,总要搞什么大新闻了嘛。
然后宾主尽欢,送走记者后小托马斯·米基利这位化学家里的豪杰倒地、休假、送医院一气呵成,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捡回来一条命。
于是含铅汽油就这样被视为安全产品在全世界大行其道,而内燃机终于成为了我们这颗蓝色星球上新的动力霸主。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无数四乙基铅伴随着汽车的尾气被排放到环境中,引起了无数人的慢性中毒。
四乙基铅最可怕的地方并不在于它的致命毒性,而在于极微量的中毒就能损害婴幼儿的神经系统,对他们造成严重的智力损害。而对成年人来说,四乙基铅的微量中毒会让他们变得暴躁易怒,大大增加人与人之间爆发冲突的可能性。简单的说,四乙基铅的广泛使用带来了两个后果:它让小孩变得越来越傻,让成年人之间互相厮杀。
对了,这并不是小托马斯·米基利最辉煌的成就。作为一名“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典型代表人物,他最耀眼的发明无疑是氟利昂这种高效制冷剂。而自从用四乙基铅洗过手之后小托马斯·米基利深深的迷恋上了这种以身试毒的感觉,在一次会议上他为了向人们证实氟利昂的可靠性,竟然深吸了一口氟利昂,然后将它喷向了一支正在燃烧的蜡烛——蜡烛马上熄灭。他向在场所有人宣称,氟利昂作为一种完美的制冷剂,既没有毒性,也不可燃,是绝对安全可靠的!
后来的事情大家应该都知道了,这东西在在80年代煊赫一时,所引发的臭氧空洞家喻户晓,无人不知——而小托马斯·米基利则因为四乙基铅的发明获得了美国化学会的尼克斯奖章、靠氟利昂拿到了美国化学工业学会颁发的珀金奖章(不少诺奖得主也拿过这个奖章)。这位拿乙基汽油洗手、用氟利昂漱口的纯爷们在后来被人们誉为“杀戮最多的生物个体”。
说完了“路线错了,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典型以后,咱们再来看一个“路线正确”的例子。
前面咱们说过了,乙基汽油有这么多好处,但是其害处却大都是十分缓慢且难以察觉的,那为什么最后人们还是在80年代把乙基汽油给禁了呢?
还是因为一个人。
这个人叫克莱尔·卡梅伦·帕特森,是一名地质学家和地球化学家。
这位仁兄在1948年拿到了一个十分苦逼的毕业论文题目:测定地球的年龄。
他采用的测量方法十分简单:取样,然后通过铀衰变成铅的同位素比例来确定地球年龄。按理来说这是相当简单的一个活,他的导师把这个课题交给他时表示你搞这个想毕业那是易如反掌啊!于是克莱尔·帕特森喜滋滋的跑去开工了。
然后就延期了。
克莱尔·帕特森表示自己完全无法理解的一个问题在于,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的样本只要一暴露在空气中就会受到铅污染!所以测出来的结果总是有问题!于是一年两年三四年,始终测不出个结果来。最后克莱尔·帕特森把心一横——老子建个完全密封没有任何外界污染的超级无尘室吧。
一名年轻的地质学家,迫于生活的压力不得不搞一些工程硕士的课题,这是何等的……喜感!
长话短说,无尘室终于搞定了,而克莱尔·帕特森也终于能够顺利的完成自己的课题了。于是在他博士的第七个年头,他终于拿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学位。然而他却开始转而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大气中的这些铅到底是哪来的?
呵呵,乙基汽油燃烧排放物呗!
此时是1953年,距离1923年乙基汽油被发明出来已经过去了30年。克莱尔·帕特森意识到大气中的铅含量是不正常的,但是他依然需要一个决定性的证据来证明这些铅就是乙基汽油所带来的。
怎么办呢?
好办,去格陵兰钻冰核。
由于低温下雪从不融化,而是会一年年的积累起来,所以通过对冰核中样品含铅量变化的测算就能反映出大气中的铅含量多少。于是克莱尔·帕特森很快就搞定了这事,而结果令人震惊:1923年以前的大气中,是不含铅的。
大公司们迅速找上了门:要钱不?
克莱尔·帕特森表示不要。
大公司们表示我们可以加钱。
克莱尔·帕特森表示依然不要。
那好,那这钱就只好给要的人了。
于是克莱尔·帕特森发现,自己瞬间变成了孤家寡人,舆论反对他,学校反对他,连公共部门与科研基金都成了他的敌人,他申请课题变得极为困难,每天都有人劝说他放弃自己的研究成果。他写了一本书,来讨论铅制品的巨大危害,而这本书甚至被大多数学者们集体反对……
然而克莱尔·帕特森却始终没有放弃,在他的坚持下,美国人终于意识到了乙基汽油这种东西对环境的巨大危害。然而此时他本人的前途已经被破坏殆尽,当1971年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终于决定成立大气层铅污染的座谈小组时,他竟然被排除在外了。
不过无论资本如何抵抗,都只能尽量延缓审判日来临的那一天。
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于1973年宣布将逐步使美国的含铅汽油减少60%至65%,最终于1986年全美国停止使用含铅汽油。
克莱尔·帕特森拯救了多少人已经无从算起,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全面禁用含铅汽油十年以后,美国人的血铅含量就较1986年下降了80%——但仍然是含铅汽油出现以前时代人体内铅含量的几百倍!
对了,顺便一提,乙基公司现在依然存在——这是因为直到现在为止,人类也没能找到比四乙基铅的综合性能更加优越的抗爆剂,所以部分领域依然使用着少量含铅汽油。这家公司的官网是Ethyl Corporation但很有意思的是,即使乙基公司不断在自己的官网上强调其产品的安全性,但他们也耻于提及小托马斯·米基利这位四乙基铅的发明者。
所以你看,路线错了,最后自己人都耻于与其为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