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父亲去省城看病,因为要转好几趟地铁,,就特意带了一张折叠凳,以防父亲长时间没有座而劳累。果然始发点上车就没有座位了,我环顾了一下四周,有不少年轻人泰然自若地坐在座位上刷着手机,对站在他们身边的“有需要”的人熟视无睹。
开始心里有点不平,后来想想也理解他们了。毕竟不是所有的年轻人都会让座的,第一,他们也挺辛苦的,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挤地铁或公交肯定不是那么舒服的;第二,他们还没有养成主动让座的“习惯”,对,是习惯!从小学开始,老师就教导学生说要主动帮助别人,比如让座,比如搀扶老人过马路等等,然而很多的人从来没有实践过,从来没有这样的习惯,以至于把老师讲的这些都置之脑后了。
于是我拿出小板凳让父亲坐下,我又观察了一下四周,大家都很平静,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好像我带板凳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心里情不自禁苦笑了一下。
我想到前几天网络上报道的一位“硬核老人”,6月24日,在大连地铁的车厢里,一名头发已经花白的老人拉着扶手,笔直站立。特别的是在他的腰部,挂着一个LED显示牌,上面写着“勿需让座”四个字。一下引起了网络热议。
老人叫刘增盛,已经有76岁了,经了解,他挂这个牌子,主要是怕给其他乘客增加负担。他表示,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易,而自己的身体还可以,虽然有座能更舒服一些,但站着也没有问题。
对这样的老人我们应该点赞,是的,不以老人自居,不以道德绑架其他的人,不给其他人带来不便。恕人、自律,时刻为别人考虑,这样的人真的不多了。不是以前还发生过一个老人因为年轻人平让座而动手打了人家,年轻不让座固然有欠妥的地方,但老人打人就更不对了。
道德不是法律法规,不是必须、应当、严格遵守或执行,它取决于一个人的修养程度,因此无论如何,我们不能以道德观念来对一些不道德的行为做一些过分的举动,比如刚才说的老人打不让座的年轻人。但我们也不能因为有不道德的现象普遍存在而听之任之,我们可以呼吁,可以适当地劝导、指责或谴责,可以从自身做起,用道德行动影响他人。
平常我们看到做好人好事的也挺多,心里感觉很温暖、很舒服,而当我们看到一些不好的行为时,却往往义愤填膺怒不可遏,可能会一时冲动而做出不理智的行为,然而如果我们能很好地控制自己,替他人想一想,每个社会中生存的个体都有他们的不易,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参差不齐,就知道“勿需让座”的老人和打人的老人对错在什么地方了。
二千多年前的孔子老早就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所以我们要养成“恕人”之心,“不怨”之心,如果越来越多的人有“恕人”之心和“不怨”之心,那社会是不是会变得更和谐,更让人舒服了?
回家途中,我一直拎着小板凳,没有座位时我就让父亲坐下,感觉很轻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