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学习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课后,在作业本上的“心语天地”中,有很多学生问我“老师,你小的时候喜欢读什么课外书?”“老师,你小时候最喜欢《安徒生童话》中的哪个故事?”看着孩子们的童言稚语,不由得有些好笑,又有些羡慕。我这个农村70后,小的时候,还有童话读?感慨了一下现在孩子的好条件,同时不由得开始回忆自己的“课外阅读”。
记忆中的课外阅读,除了《红灯记》《洪湖赤卫队》《地道战》之类的小人书,也就是四年级时的那次阅读印象最深了。
那时,我的同桌有一天拿了一本书到教室。下课后,总是低头在读书。一开始,我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觉得书比较厚。后来,过了几天,在自习时,他不写作业居然在偷偷读他那本书。我是学习委员,执行老师赋予的监督之责。所以,理直气壮地对他进行了批评。他为了不让我把这件事报告老师,就拿他的书与我谈交换条件。他告诉我,那本书特别好看。他都看了三遍了,故事内容特别特别有意思。有会说话的狐狸,还有不吃人的鬼。我被他描述的内容吸引了,于是那本书就到了我的手上。
回家后,想着他说的话。没等到把作业写完,我就开始翻阅。当时,并不知道这本书的名字。因为,书没有封皮,是从十几页开始的,也没有封底。结果,不看不知道,一看是真的觉得不得了。在这本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的书中,人死了,还可以在阴间与各种鬼怪打交道。长得好看的女的,好像都不是人。有些鬼怪比人还善良,也有妖魔让人怕得要死……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婴宁的狐仙,她似乎一直在笑。见人时在笑,走路时在笑,吃饭时还在笑。那几天,总感觉耳边有清脆的笑声。这本书,让我一下子看到了一个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好人会有神仙帮忙,坏人会有鬼怪惩罚。感觉世界好大,居然有这样神奇的一个空间存在,特别想知道在哪里。现在想来,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啊!
这本意外得来的课外书,几乎一下子就塞满了我的课余生活。给同桌说好,让我多看一段时间。同桌痛快答应,我就抓紧一切时间读。上学路上,边读边走。上课时,也想读,可是不敢读,心痒痒的不行。放学后,打猪草时,就会把书偷偷地装在篮子里,带到山上。找个阴凉地,先读上一个故事,然后才开始干活。后来,我们班的人几乎都传看了这本书。可惜,一直不知道名字。因为是课外书,也不敢去问老师。只敢在课后,偷偷地议论。可以说,这本课外书,温暖了我们全班整个学期。
后来,上了初中,当时有篇课文《促织》,预习时一下子就感觉很熟悉。这才知道,当时读的那本课外书应该是《聊着志异》翻译版本。也才知道作者是蒲松龄,是用神奇的想象,和传奇的手法写的一本描写神仙鬼怪的短篇小说集。
初中阶段,为了中考,几乎没有读过什么课外书。91年上师范,才开始大面积的接触课外书。三年师范,对课本可以说没学到多深,但课外书是真的过足了瘾。当时我的钱除了吃饭,剩余的几乎全贡献给了门口的书店。买是买不起的,就是租。一本书一天1~2毛钱,同宿舍的姐妹一起租,然后换着看。读书的热情,比现在孩子对游戏的热情一点不差。
常常是,上课偷着读,晚上打着手电筒读。周末,除了出宿舍买饭,就是抱着小说一整天。一时间,诸多小说涌进我的师范生活。《平凡的世界》让我这个农村娃看到奋斗的希望;《穆斯林的葬礼》让我的少女心哭得肝肠寸断;《漂》让18岁的我对女性生存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金庸的武侠,琼瑶的言情,三毛的散文也让我是如痴如醉。可以说,师范的课余时间差不多都是在书中渡过的。
后来,工作后,书是越来越多,也能买得起了。可惜的是,读书却是越来越少。不是被影视剧吸引,就是被生活琐事围绕。除了相关的“课内阅读”,“课外书”很少阅读。偶尔,也就是读读《读者》《意林》,碎片阅读,快餐文化,囫囵吞枣。
今年10月份和儿子约定,一起阅读《品读中国文人》。到现在,第一本还没读完。此时,在孩子们的问题面前,回忆过去,反省自己。在拥有时间,拥有书本的现在,怎么就能让自己舍去阅读,而懈怠懒散呢?
忙碌不是理由,放纵才是缘由……生活诱惑太多,走着走着,最初的素心不经意就会丢失。从今天起,在纷纷扰扰的俗世中,静静地做个读书人,在一片芸芸众生里感悟人生。从今天起,让阅读伴随生活,躲进春花秋月,静静地做个书香女子……
2018年12月4日
我的“课外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