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句话对吗?司司迁说:不对!
《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和叔齐是孤竹国国君的儿子,父亲生前想把君位传给叔齐。父亲死后叔齐要把君位让给哥哥,因为按照礼法,伯夷是老大,叔齐是老三,老大继位才是正位。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愿,我怎可违背。”于是就逃去,叔齐也不肯仗着父亲的偏爱而继位,也跟着逃去,孤竹国人只能立国君的第二个儿子继位。
![](https://img.haomeiwen.com/i5903862/dd8810ccc186c6b4.jpg)
伯夷和叔齐听闻西伯昌能关心老人,扶养老人,便一齐去归抚他。谁知道到达周的地方,西伯已经去世,武王载着西伯文王的神主,率军征伐商纣。伯夷和叔齐在路上拦住武王说:“父亲死了不安葬,大动干戈去打仗,这难道是孝吗?身为臣子去杀国君,这难道是忠吗?”武王伐纣胜利后,两人耻于食周粟,隐居在守阳山中,采薇充饥,最后饿死。
司马迁说,伯夷、叔齐是善良的人,行善积德,修养品德,这样的好人却饿死了。孔子七十二位贤人中,孔子特别赞扬颜渊好学,然而颜回连酒糟谷糠一类的食物都吃不饱,很早就过世。盗跖天天屠杀无辜的人,割人肝,吃人肉,凶暴残忍,胡作非为,竟然能够长寿而终。所以天道并不对谁特别偏爱。
![](https://img.haomeiwen.com/i5903862/ef6d6c57ac908ef3.jpg)
人为什么要行好事,做好人,不是为了看得见的回报。孔子说:“求仁得仁,又何怨乎?”追求仁德而得到仁德,有什么可怨恨的,做好人而成为好人,心安是最好的回报,要什么善报呢?
我上大学之前,丽丽送我一只皮包作为贺礼,我收下了。晚上打开皮包,发现里面还有一只红色的钱包,很漂亮,里面有几个分币,我猜想这应该不是送给我的。可是我很喜欢,于是,假装不知道有这只钱包。过了一天,接到丽丽的电话,问我包里有没有发现钱包,我说没有。她说你打开包找找,我记得好像把钱包放在包里了?我坚持说,你记错了,我当天就看过了,真的没有。我终于没有把钱包还给她,自己也不敢用,觉得愧疚。
好多年过去了,这成了我的一块心病,一直不敢面对丽丽,差不多失去了这个朋友。直到听到丽丽得了胃癌,在医院动手术,我怕再不道歉就来不及了,于是鼓起勇气去面对自己的错误,买了一只名牌包包,里面放上钱包,向她道歉。所以做了亏心事,心不安就是恶报。
![](https://img.haomeiwen.com/i5903862/4263a1905b752aad.jpg)
天道没有对错,没有亲疏,品行不端的人也许能荣华富贵,追求完美的人也许会穷困陋巷,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按自己的意志去做事罢了。但是人类历史证明,文明之路永远是向善向上发展。孔子周游列国时,惶惶如丧家之犬,没有哪国君主接受他的学习,重用他的能力,他照样坚持自己的理想,不肯向现实妥协。两千多年过去了,他的学说成了经典,影响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他的人品成了典范,被后人尊称为圣人先师。就如他说的,“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