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职场人士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效率很高,就是不仅能够做好当下的工作,而且还能不断提升自身的优势,树立自身的品牌。
但我们都觉得一天24小时不够用的时候,他们却可以四两拨千斤的把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处理的井井有条,这是为什么?最近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也看了一些书,感觉真正高效的人都会做行动管理。
我们一般都讲时间管理,但是时间本身是不能被管理的,你管不管,谁都是一天24小时,不多不少,所以我觉得时间管理不如说是行动管理。这个更加能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人要对自己的行动负责,管理好自己的行动,如果你一天可以做别人两天甚至更多天完成的事情,持续的做好行动,那么将会积累大量的能量。
1、记录灵感
最近看了《拖延心理学》、《人生效率手册》、《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斜杠青年》等书籍,都提到了一点,有的时候人会灵光闪现一些想法,比如你快睡觉的时候你想起了一篇文章的构思,这个时候构思就像跳跃的精灵,可能会一闪而过,那么在它还没有过的时候一定要记录下来。
所以,我最近写东西都喜欢这样做,有的时候完成了一天的工作之后,脑子还没有进入睡眠状态,好像在浅睡眠状态下脑活动还在进行,不时冒出一些想法,很多想法,有比如搞活动时候要唱《消愁》、30岁之前一定要做8件事情、发了一条写朋友的问题要转发给他看......
我不想把它装进脑子里,否则信息过载,容易睡不着,所以就拿出笔记录下,然后写上要行动的事项:比如学习《消愁》这首歌,在唱歌房可以练习;把写有朋友的文章转发给朋友,并写上推荐语;写文《30岁之前一定要做的8件事》,结果这篇文章还被思想聚集转载等等(详见《30岁之前,一定要清楚做的8件事情,遇见更好的自己!》),发现有了想法之后就列成事项,指导自己的行动,会让自己的行动变得更加高效。
现在,我已经养成习惯,在床头柜放一个灵感笔记本还有一支笔,有想法的时候就记录下来。
记录这些灵感,避免错过,用积极的心态拥抱它们,把这些其实是潜意识里的决定在像灯泡亮起了的时候,就快速记录,指导行动。
建议:当事情还不怎么紧急的时候,你还没有察觉到的时候,一旦有想法就记录下来。
2、思考在前
史蒂芬 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到:“任何事情都有两次创造,一次是智力创造,一次是体力创造”。
其实作者就是提到了智力创造的重要性,很多人做事情之前不重视“智力创造”,没有先想后行,思考以后再做,而是想到啥是啥,仅凭热情做事情,虽然也是马上就干的态度,但是做出的效果和思考过后的行动却不一样。
之前听到过一个买土豆的故事:
一个叫约翰、一个叫哈里的两个年经人,同时进入一家蔬菜贸易公司。三个月后,约翰升职做主管加薪一倍,而哈里虽然工作从来没有拖沓过,勤勤恳恳,可职位依然是公司的普通职员。
哈里问经理原因,经理没有马上回答哈里的问题,而是去蔬菜市场买土豆了,第一次回来汇报经理说二十公里外的蔬菜批发市场有土豆,经理问他多少家,他去了一趟看了多少家,经理又问多少钱,他又去问多少钱,折腾了好几次他才了解到情况。
这时,经理叫来约翰,约翰去了一次回来向总经理汇报:“在二十公里外的集农蔬菜批发中心有三家卖土豆的,其中两家是0.9美元一斤,但一个老头的只卖0.8美元一斤。我看了一下他们的土豆,发现老头的最便宜,而且质量最好,因为他是自己农场种植的。如果我们需求量大,价格还可以优惠,并且他有货车,可以免费送货的。我已经把老头带回来,就在公司大门外等着,要不要让他进来具体谈一下?”
虽然是完成一项工作,但是思考在前完成工作的效果高下立见。
这个故事一直启发我,做事情干工作不要急着去做,而是在做之前考虑几个问题,一篇文章写到,行动之前思考啥?
哪些要做?
为什么要做?
做到什么标准?
可以交给谁去做?
要花多少时间完成?
怎么做可以更有效率?
在什么时间做比较合适?
要以什么形式做才不拖延?
做好了怎么汇报才显得有效?
.....
而这些常常我们忽略,我们常常以“事情紧急”或者“没有时间”为借口不去思考,不想那么多,不想把时间花在“做”上面,结果往往事情效果不好。
做一些工作最怕“返工”,想想“返工”原因是什么?是不是我们没有仔细看说明要求,没有提前沟通,没有去考虑一些细节等,而是着急去做,结果反而返工浪费时间。
做之前先去思考,看似慢实则快,有些时候慢慢来比较快。
3.列晨间日记
我习惯早起,早起给我带来许多改变。(详见文章《坚持早起的人打不败,早起让我的2017年赚到了!》)
每天早起三件事:整理床铺、晨跑、写晨间日记。写晨间日记的习惯我曾提过几次,就是早上跑完步回来,打开我的笔记本,把一天要做的事情列出来,根据工作、生活、学习等列出来,而且根据四象限原则进行排列完成顺序。
白天工作的时候就按照这个晨间日记所列的待办事项一件一件去处理,完成一项打“√”,记录每天自己必须要做的事情。
然后在晚上睡前或者第二天起床,打开笔记本再查看一下,完成情况,事项总结,未完成的事项以及原因,这样做会提升工作效率。
注意列的清单内容要表述得清楚,结果导向,有明确预期的任务,这样动力才足,才能用更标准的行动。
比如:
完成PPT,主管审定完成,并报送老板。
按照某项分享课程,写出个人简介+课程提纲,发给小编确定,沟通确定好时间。
运动2小时,40分钟的静心瑜伽,12*3上肢训练,4项训练,30分钟跑步5公里等。
读某本书,接着读第多少章,读1小时大概30多页,做好笔记。
练字第XX天,学习XX笔法,写XX遍,练字1小时,然后在朋友圈打卡。
......
有了这么清晰的清单,大脑会有一个提醒机制,然后脑子不用想太多,忘了干嘛打开笔记本看一下行动就是了。
4.少即是多
少即是多要求的减少环节,简单粗暴、快速有效。
这是学者莫腾汉森的《玩转工作》提到的一个观点,他还讲了一个故事:
1911年探险家罗尔德·阿蒙森和罗伯特·斯科特关于谁先到达南极的竞赛。斯科特团队有更多的钱和更大团队,交通工具包括机动雪橇、小马和狗。但是斯科特的方法过于复杂,他自己也不止一次说起过自己的“混乱的船队”,不同的团队要在不同的时间出发。而阿蒙森团队选择的交通方式非常简单:狗拉雪橇。所以,他就专注在找到最好的狗、最好的训练狗拉雪橇的人,然后获得最好的训练。“阿蒙森选择了一种方法,娴熟地掌握了它。他做得更少,然后执着地投入其中。”最后阿蒙森赢得了这场比赛,斯科特成为探险历史上的一个悲剧英雄。
作者还做了一项研究,发现那些采用“做得更少,然后执着”策略的人,要比其他人的得分高出25%。
他建议,做事情如果想成功,你必须专注在自己选择的“少”上面。
你不要做很多事情,而是要把一件事情通过努力做成,把自己的激情和简单清晰的目标联系在一起,简单相信,坚持下去。
比如我减肥的时候就只是用了一句话“少吃多运动”,每天就跑步5公里,晚上吃7分饱,就这样的简单的坚持半年瘦了30多斤。
我承认那些科学的减肥方法可能效果更好,但是它需要你投入的更多,比如你要请私教、要有各种训练、吃饭要搭配营养餐,做营养餐还要称重,要计算卡路里,想想就觉得头大,所以干脆在开始的时候我就简单点,跑步,坚持跑步,每天半个小时就可以,可以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其它事情上。
我不是建议大家不去接受私教的科学方法,我想表达的意思:当你一个人做一件事情怎么方便开始,怎么方便开始了坚持下去就怎么坚持下去。复杂的方法效果是好,但是如果不去做还不如简单的做好一点。
就像我们做事情以前,请教他人不可听太多的意见,因为过多的看上去“有帮助”的外部意见,反而会分散你和团队的注意力,不知道如何取做。
5.少切换
就是减少行动的切换。
比如你手上要写一个报告,这个时候来了一个电话,你接完电话再投入写报告,估计得耗费好几分钟的时间。
你刚写了一半又出去,那么你的报告还放在那里,如果报告明天急着要,那么你就得加班。
在读书的时候也是如此,如果书桌摆了两本书,这本书拿起来翻翻,看了几页然后没几分钟把书丢一边换另外一本,没读几页,就不想读了,然后拿起手机刷刷微博、看看朋友圈,然后再继续读另外一本,那么切换来切换去,你会发现你读书没多少页,时间就这样过去了。
因为我们在切换一件事情的时候,每切换一次至少耗费5分钟以上才能重新进入状态。
所以如果想提高行动效率,就需要专注当下。
最后,向大家分享赫胥黎的一句话:
“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是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 ”。
行动管理、提高效率,花费更多的时间做事,在单位时间内做更多该做和想做的事情,这等于延长人生的长度,帮我们过好灿烂的一生。
自荐首页文章(阅读量上万、过千赞或评论多的文章):
网友评论
很有帮助的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