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2年(建安七年)6月28日,随着官渡之战的烽火渐渐化为灰烬,曾经那个雄霸河北冀、并、青、幽四州的一时豪杰袁绍,也彻底放下了争霸天下的梦想,成为了曹操登顶北方霸主的垫脚石。
原本,袁绍不会有这样的结果,只因一官一人一贪之故,令袁绍三次错失灭曹良机。否则,三国历史必将改写。
一、曹操东征吕布之时,袁绍因一官放弃袭取许昌良机,一失也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九月,曹操准备东征吕布,又担心北方的袁绍袭取许昌,难以决断。因为,在前不久曹操二征宛城张绣之时,就有探马回报,言袁绣欲偷袭许昌。所以,曹操才会连忙撤回大军,以防不测。这时,袁绍见无机可乘,便又以借粮为名试探曹操的态度。本来,袁绍占据的冀州之地,物产丰富、人口充沛、钱粮富足,缺粮的反而是曹操贫穷的兖州一隅,又怎么会是真心借粮呢。
对此,曹操为了消除袁绍这个强大的后顾之忧,以便出动大军消灭徐州吕布。虽然,郭嘉提出了经典的“十胜十败论”,也对袁绍性格剖析的入木三分,但毕竟不够稳妥。这时,荀彧提出先厚待袁绍借粮使者以安其心;再以汉帝之名,册封袁绍为大将军,总督冀、青、并、幽四州之地,令袁绍征讨公孙瓒时师出有名,投其所好;最后假意许诺相助其平定公孙瓒,以安其心。
就是因为这个大将军的虚名,令好虚名的袁绍兴奋不已,随放弃了针对曹操用兵,反而调转矛头全力征讨公孙瓒,为曹操东征吕布创造良机。
此后,曹操迅速出军,于公元199年(建安四年)二月期间擒杀吕布于下邳,徐州遂定。
二、曹操攻打刘备之时,袁绍又因一子放弃袭取许昌良机,再失也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正月,“衣带诏事件”泄密,董承、种辑、吴硕、王子服、吴子兰等人被诛。而同一时间,涉世另一主犯刘备又斩杀了曹操任命的徐州刺史车胄,夺取徐州。
为此,曹操深恨之。且诸文武皆言: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有后患。同时,又言:虽然袁绍胸有大志,但是决断迟疑,必然不会有所行动。曹操认清形势后,果断出动大军,攻打立足未稳的刘备,后刘备大败逃奔冀州袁绍。
在此期间,自知难以坚守的刘备,曾派人前往冀州向袁绍求救。为此,田丰献策袁绍:“如今曹操东击刘备,一时难以分出胜负,明公如果能够率领大军攻击曹操的许昌,中原可一战而定。此战可上保天子、下救万民,乃不世良机也,惟明公裁之。”但是,袁绍却形容憔悴、衣冠不整回道:“吾生五子,惟最幼者极快吾意;今患疥疮,命已垂绝。吾有何心更论他事乎?”之后,田丰再劝,袁绍便以心神恍惚为由,无意发兵。
正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因此,田丰退出袁绍府邸后,以拐杖敲打地面,恼怒万分:“如此千载良机,竟以小孩抱恙为由,实在可惜。”
注解:陈寿《三国志》记载有:绍生三子,长子袁谭字显思,次子袁熙字显奕,三子袁尚字显甫。而《三国演义》中袁绍五子之说,有可能是罗老先生笔误。四子都没有提到,又哪来的五字一说呢。但是,又据王粲《为刘荆州与袁尚书》中称“贤兄贵弟显雍”推敲,袁尚极有可能有一弟袁买,字显雍。同时,再据《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裴注引《吴书》曰“尚有弟名买,与尚俱走辽东。”来看,袁绍极有可能有一四字袁买,而罗老先生演义中的五子也极有可能指的是四子。
三、全军对峙官渡,再以精锐偏师袭击许都,可断曹操之后,胜其易矣,也乃三失也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十月,袁绍、曹操两大诸侯发动官渡之战,当大军云集,相互对峙期间,袁绍谋士许攸向其献计:明公兵多将勇,可派一路精锐偏师,乘曹操大军云集官渡之时,偷袭许都,断其后路;此时公明大军压境,不同初至,而曹操兵少,安敢分兵拒之,一战可平曹操。但是,正在袁绍决断的当口,许攸家人贪腐被抓的消息传到了袁绍耳中,因此袁绍深恨之,乃不用其计。因此,许攸心下惊慌,投奔曹操,并献计曹操偷袭袁绍屯粮之地乌巢,终致袁绍官渡大败。
可以说,袁绍还真是轻重不分、舍本求末,紧盯“一官一子一贪”的三件小事不放,结果造成“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失了霸业。
对此,你怎么看?
图片来源网络
y�<��}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