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经》是曾国藩人生阅历和成功经验的总结,是他为人处世、做官治军的统一准则,共分内圣、励志、家范、明强、坚忍、刚柔、英才、廉矩、勤敬、诡道、久战、廪实、峻法、外王、忠疑、荷道、藏锋和盈虚十八卷,称为“挺经十八法”。
对于我们现代人,虽然时过境迁,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法,但人性鲜有改变,可以将挺经做为一面镜子,经常拿出来照一照,并时不时地问一下自己:“是否挺得住?”
本文是曾国藩《挺经》第八卷廉矩上篇。
【原文】
翰臣方伯廉正之风,令人钦仰。身后萧索,无以自庇,不特廉吏不可为,亦殊觉善不可为。其生平好学不倦,方欲立言以质后世。弟昨赙之百金,挽以联云:“豫章平寇,桑梓保民,休讶书生立功,皆从廿年积累立德立言而出;翠竹泪斑,苍梧魂返,莫疑命妇死烈,亦犹万古臣子死忠死孝之常。”登高之呼,亦颇有意。位在客卿,虑无应者,徒用累歔。韩公有言:“贤者恒无以自存,不贤者志满气得。”盖自古而叹之也。
【译文】
翰臣方伯廉正的作风,令人钦敬仰幕,然而死后家境萧条败落,无法庇护自家亲人,这使人觉得不仅是清廉的官吏不能学做榜样,甚至善良的事情也没必要做。他一生好学不倦,正打算著书立说流传后世,却不幸去世。
我昨天送百两纹银帮助办丧事,又做了一副对联悼念他,说:“豫章平定贼寇,家乡保护人民,不要惊讶书生建功立业,都因为二十年积累道德学问才产生;翠竹斑如滴泪,苍梧招魂欲返,怎可疑惑贤妻死节贞烈,也如同千万载臣子死为忠孝的常行。”
我这样站出来大声呼吁,颇有号召众人学习之意,然而仅处于客卿的位置上,估计无人响应,只好独自反复感叹不已。
韩愈说过:“贤德的人经常无法维持自身生存,无德的人却志得意满,不可一世。"也是自古以来人们对这种情形的叹息。
【解读】
曾国藩一直主张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刚组建湘军的时候,他以此严格要求自己和属下,随着湘军的不断扩大,在碰了很多壁之后反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对部将的约束有所缓和,后来湘军攻下一座城池之后,烧杀抢掠横行,但对自己的要求一直都非常严格,从未有过丝毫的松懈。
腐败一直是官场的通病,反腐也是历朝历代吏治的重点,在明朝达到了巅峰。朱元璋十分痛恨贪官,他吸收元朝因贪灭亡的教训,采用“重典治贪”。
有个户部侍郎郭桓,是个正三品的官,也算是地位显赫朝廷要员。洪武十八年,他在朝廷征粮过程中,勾结地方官吏,侵吞官粮及鱼盐折米达万余石。案发被查后,郭桓以及六部左右侍郎以下几百人统统处死,共牵扯到数万人被治罪下狱,追回脏粮万石。
许多地方官吏上任后,并不是励精图治地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而是贪赃枉法地大肆敛财。
为了杜绝官员的贪腐,朝廷想尽各种办法,对贪官采用剥皮等酷刑,但效果怎么样呢?
还是有人贪污不断,屡禁不止,还越来越多。
治贪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完善制度、监督审查、树立榜样,各环节缺一不可。有比较完善的制度,才能使各级官员都有章可循,责权利对等。人不可能不犯错误,犯了错误就要去改正,不能怕犯错误而不去尝试,同时加强审查和监督,尽量不给人犯错、重犯和犯大错的机会。此外,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好的榜样,往往能引领一方之风气,开一代之先河。
原文中提到的翰臣,即指龙启瑞,龙启瑞号翰臣,桂林人。清道光十四年(1834)举人,道光二十一年状元及第。由翰林院修撰官至湖北学政、侍讲学士、江西学政、江西布政使等职。
咸丰元年(1851)六月,受广西巡抚邹鸣鹤之命组织地方武装团练,对抗太平军。咸丰二年七月,省城桂林解围,“以守城出力”擢侍讲学士,赏戴花翎。咸丰六年以通政司副使视学江西,没有去成,后升官江西布政使,因“焦劳筹度”,忧患成疾而终。
韩愈说:贤德的人经常无法维持自身生存,无德的人却志得意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贤德的人不争,或者有比较高的志向,看得更长远,更愿意付出,不屑于去做一些小动作。而无德的人呢,充满贪欲,会时刻想着去获取,甚至没有底线,这就容易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所以对于贤德的人,除了埋头赶路,还要抬头看天,更要能做到“以雷霆手段,显菩萨心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