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少时成名,盛享赞誉,恃才傲物也算正常。唐时名将裴行俭对他们四人有这样的评价:
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须有文名,浮躁浅露,才高性傲......四子不能成远大之器者做也。惟杨炯稍沉静,应得令终,徐三子不得死。
意思是说,这四人虽然才气过人,可才高性傲,十分浮躁,难有大作为。唯杨炯稍稍沉稳,可能会得善终,其余三人可能没有什么好结局。
话说的不太吉利,但识人的眼光还是很让人叹服。最终其他三子均不得善终,杨炯虽未酬壮志,但卒于盈川任上,也算死得其所。
杨炯,字令明,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自幼聪敏博学,文采出众,也被誉为神童。
十一岁时,杨炯参试弟子举,及第后被选入弘文馆侍制。杨炯和王勃几乎同年,这个时候,王勃在撰写《指瑕》十卷,而杨炯已经一只脚踏入了仕途。
“弘文馆”,即为国家藏书之所,亦为皇帝招纳文学之士之地。可以这样理解,弘文馆是唐代文化的熔炉,尽管规模不太大,但在这里集聚和造就了一批人才。当时最出名的,就是“十八学士”,包括有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陆德明、孔颖达、虞世南等名流。
正如裴行俭所说,杨炯性格沉稳,在弘文馆一等就是十六年,在将要而立时,才终于入了编,进了弘文馆做了个九品的“芝麻小官”,主要工作就是做一些编辑校对的工作。
十六年的光阴,漫长的等待,让杨炯逐渐地开始渴求功名利禄,开始抑郁自己的不得志。这个期间,他写了《青苔赋》和《幽兰赋》,来表达自己的郁闷的心情。
但苦候十六年之久,只得了一个小官,这与他济世安邦的理想相去甚远。仕途坎坷,壮志难酬。
但杨炯还算一个乐观的人,写诗词歌赋排遣烦闷,工作却没搁下,继续着他的沉稳,在弘文馆又待了六七年,终于迎来了他的一次仕途飞跃。
杨炯受中书侍郎推荐,被擢为太子(李显)詹事司直,充弘文馆学士,掌太子东宫庶务。可以说前途一片光明,飞黄腾达指日可待。
春风得意之时,自然上门结交求文的人就多了起来。杨炯现存文章中,大多是为死者写的神道碑、墓志、行状、祭文等,可能都出于那时的手笔。据传唐朝最喜欢题字的诗人就是杨炯,走到哪儿写到哪儿,也可看出他当时的风光无两。
但好景不长,受堂弟牵连,杨炯被贬四川。
这段时间,杨炯更加沉稳低调,直到任满回长安。经过多年的官场沉浮,他虽心中郁郁不平,但也终于明白,收敛锋芒也是一种大智慧。回到长安之后,还是对武则天尽情颂扬,写下了《盂兰盆赋》。
一通歌功颂德,武则天给杨炯升了职,出任盈川县令。据说杨炯到了盈川之后,爱民如子,恪尽职守,最终,卒于任上,被百姓称为“杨盈川”,贤名传世至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