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学习阳明心学很难,需要先学习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我倒不这么认为,只要对《四书》有一个粗浅的了解,阳明心学是可以入门的。就我的经历来说,在阅读《传习录》之前,我对四书只有零散的涉猎,看过一点原著,但很不成系统,我的大部分传统文化认知应该是来自南怀瑾先生的一套丛书,包括易经、论语、孟子、老子和佛学等。
有了这些常识,学习《传习录》并不是很难。遇到王阳明引用四书的原文时,如果不是很懂,回过头去把原文找出来有针对性的学习就可以了。
而且,王阳明引述的四书语录,肯定是比较重要的,先学《传习录》反而有助于我们抓住四书的重点和要点,对儒学要义建立起一个大的框架。
在此基础上,我准备再来系统地学习《四书》,结合王阳明的学说,来学习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发现他们的不同,作出自己的判断。
四书从产生的年代来排序,应该是《大学》、《论语》、《中庸》和《孟子》,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排列顺序是《大学》、《论语》、《孟子》和《中庸》,很多人认为,这是按照由浅入深的秩序排列的。
我个人认为,学习的顺序最好是《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理由一,基本上按照成书的顺序来读,比较容易看出学说发展的脉络,之所以把《论语》调整到最后,是因为《大学》、《中庸》、《孟子》在理论上体系性更强。
理由二,《大学》是儒学的总纲,公推《四书》之首,先读《大学》应该是没有异议的。而《中庸》是对《大学》的概括和发挥,两者存在密切的联系。学习了《大学》和《中庸》,那么对儒家的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可以有一个初步而比较全面的理解了。《孟子》一书的内容则更加全面而详实,血肉更加丰满,趣味性也更强,《孟子》的一大特点就是思辨性很强,孟子能言善辩,其中有很多对异端学说的批判,因此孟子是在破中立,而且结合了很多当时的现实情况,不只是单纯从理论上阐发孔子的思想。《论语》的体系性不强,常常是片言只语,没有上下文的交代,把它条理化,需要很强的专业学术素养。但因为它主要记录的是孔子的语录,不妨作为追本溯源的参考资料。
当然,这都不是绝对的,四书本来就是相互联系的,我们以前肯定已经交错着读过四书,相互比照,引发我们自己的思考,这是最好的。但要时时告诫自己,不要死抠字眼,为读而读。
-----【我读大学0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