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心法要》体悟(1)

作者: 明空如月_QD | 来源:发表于2019-08-03 22:46 被阅读1次

    《传心法要》体悟(1)

    群里的各位老师,各位师兄,大家晚上好!非常感恩大家,今天晚上我们一起来学习和体悟《筠州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黄檗禅师是唐代著名的大禅师,法讳希运,所以也叫黄檗希运,谥号为断际,所以也称断计禅师。今天分享的这个传心法要是断际禅师的讲法语录,是由其弟子裴休收集整理的。在此也特别推荐大家有时间的时候可以听一听慧律禅师对于黄檗禅师传心法要的讲解,网上可以搜到。

    师谓休曰: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无始已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长非短、非大非小,超过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当体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著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黄檗禅师传心法要》的内容比较长,我们分成多次来进行分享,每次只分享其中的一小段。

    师谓休曰。师,就是黄檗禅师,休,就是裴休。也就是他的弟子,这个传心法要就是他的弟子裴休根据他的老师对他的日常教导收集整理而成。所以今天我们能有缘学习《传心法要》,不仅要感恩黄檗禅师,还要感恩裴休这位居士菩萨。

    师谓休曰: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黄檗禅师对裴休说,“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其实这句话就已经把整个传心法要最核心的内容已经完全的揭示出来了。因为不管是诸佛还是众生,其根本[唯是一心]。这个一心,就是唯一真如心体。诸佛与众生,唯一的真实,唯一可表为真法的唯是这唯一、空性、觉性之心,除了这空性觉性之心之外,再无别法。因为不管是什么样的法,皆是这一心的觉性作用,而作用毕竟空寂,毕竟归于其体,所以说,从最真实的角度、唯一实相的角度,就是这[唯一真心]。这里的[唯是一心],说的并不是我们的心脏部位的这个肉团心,也不是说我们内心有什么想法的心,不是念头心,也不是思想心,而是指心的本体、本性、自性,也就是真如性、佛性。

    此心无始以来,不曾生,不曾灭,不管是诸佛还是众生,此心的心体,没有出生过,也没有消灭过,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本质上是超越时间相的。不曾生不曾灭,也就是说根本就与生灭没有任何关系。当用语言概念去阐述的时候,就必然会落于分别相,如果不落于分别相,那么就是不可说,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说明,唯有自心默契而入而不可以诉诸于语言。但是当已悟者要去开示未悟者的时候,就需要用语言去表达,这时就不得不借助语言,但是只要借助语言,就需要用到文字语言概念。为了让未悟者了悟到自心的本体、本性本自超越二元分别,这个时候就需要用指示的方法通过语言进行指示,但同时又不要执着于语言本身,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去体悟语言文字背后的那个真义。

    不青不黄,无形无相,我们的心性本体,没有任何的颜色,没有任何的样貌,他是离于形象、离于颜色、离于生灭、离于始终、离于时间概念的;

    不属有无,对于我们的心性本体,不能说它是有,也不能说它是无,就不能用有无的这种概念去描述他。我们对各种现象的认识,习惯使用[有、无]去描述,但祖师们开示我们说[不属有无],这个时候其实就是让我们回到自己的内在去体悟自己的心,体会、体悟自心离于一切语言概念的性质,包括这种最根本的二元分别——有和无的分别,对于自心本体来说,都不能用“有”和“无”来进行描述。

    不计新旧,见到了本心,本心也并非是新的,没见到本心,本心也无所谓新旧,它本自具足,本来自在,与新旧无关;

    非长非短,非大非小,其实这里所列举的所有这些二元对立的概念,自心的真相都与这些概念没有什么关系,所以祖师的开示一上来就全部否定了这些二元分别的概念。这说明我们的自心本体——每个生命本自具足的真心,是彻底离于一切相的。

    所以接下来说,超越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在自心究竟的超越性面前,一切有限量的事物、现象、语言、名相、二元相、分别相、痕迹相等等,都是无法与之相比的。因为自性本心并非是一个对象物,所以说,在现象界中无论你如何去追寻它都是追寻不到的。虽然在现象界中追寻不到,但是祂就在我们的生命中当下具足,从未离去,从未生灭,从未增减,从未动摇。祂超越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不在现象之中,不在名言之中,不在概念之中,不在二元对立之中。

    当体便是,动念即乖;这个体就是心体,这个心体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作用,我们能够说,能够听,以及生命中所有一切的活动,都是这个心体的作用,所以说当体便是。动念即乖,虽然当体便是,但是当你起一个心念去寻找祂,去议论祂,去测度祂,去希望认识祂的时候,那么你只要动了念头,在你动念的当下,就已经不再是这个心体的本来面目,而变成了这个心体的功能作用相。动念本身就是心体的作用的体现。

    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既然“当体便是,动念即乖”,那么就不应用有念之心去认识祂。可是如果我们还没有了悟自己的心,那么应该如何去了悟呢?因此祖师们又不得不用一些比喻来引导我们去体悟自心的真性和真相。心的体性和真相,“犹如虚空”,就像我们看到的虚空一样。记得之前曾经跟大家分享过,其实并不存在真正的虚空,因为虚空也是一种虚妄的相,它是映在我们觉性中的一种虚空相。虽然如此,但是这种虚空相却是一个可以用来借鉴和比喻的一种相,就像我们看到的虚空一样,没有边际,不能说它有多大或者说它有多小,也找不到它的边界在什么地方,没有任何办法去测量虚空的大小和边界。而我们的心,这个无形无相的心,在无形无相和无有边际、不可测度方面,就犹如虚空一样。虽然犹如虚空,但并不等同于虚空,因为我们的心体除了这种犹如虚空的没有边际、不可测度、无形无相的性质之外,还有一种本有的智慧性,也就是觉性、灵性,这是与虚空所不同的地方。

    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这里面所说的心,是指心性本体,而这个心体是无有变异的,是没有生灭的。没有生灭,所以也没有增减。佛与众生的区别就是对于这个心体能否了悟、能否认识、能否体证,能够认识、能够体证到自心的真实本性,那么就称为佛。对于自心真相不认识或者认识错误,这个时候就被称为众生。所以,所谓的佛和众生只是对于是否能够正确的认识到此心真相的一种差别性的描述,而并非是这个心体本身有什么区别,这个心体本身不管是佛还是众生,皆没有任何差别。

    但是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虽然“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为什么众生认识不到自心的真相呢?之所以名之为众生,众生这个名词,其实是指代了这样一种状态,即心中随缘生起的各种觉性作用会形成各种像——不管是内心的现象,还是五官所见的外在现象,都是觉性作用的显现,这是心本具的能力——当各种像在心中产生而自心又被这些像所迷惑的时候就被称为众生。众生,既可以指生生不息的念头,也可以指在念头中迷失的生命。这样的生命,总是希望在各种觉性作用所形成的感官现象中去寻找真实,而认识不到自心本体的真实,这样的生命即是迷惑的众生,这样的寻求即是着相外求。

    着向外求,求之转失。为什么求之转失呢?我们举一个比喻,就像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电影银幕就相当于心的本体,所有映在电影银幕上的电影——鲜活的变动的光影,就是映在这个心性本体上的各种现象,如果说我们想在这个电影的现象中,想在这些变动的光影中去寻找那个幕布的真相,那么无论如何都是找不到的。虽然幕布与电影本自一体,没有任何距离——因为这些电影的光影就是映现在幕布上的,但是如果想在这个变动的光影里面寻找幕布的真相,却反而找不到,因为所有变动的光影皆是幻相,在这个幻相里面,不管如何去寻求,都是找不到真相的。所以说叫做着相外求求之转失。所谓的求知转失,就是因为迷在了这个丰富多彩的幻象之中。虽然真相就是那样的近,就在这里,当下具足,但是就是认识不到。而这个心呢,就被困在这个幻象之中,所以说求之转失。但其实这个心——真心,一刻都没有离开,并没有真正的失掉,只是因为认识不到,所以说名之为失。

    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在幻象里面辗转求索的众生,其心性本体与诸佛并无任何差异,所以“唯此一心”即是佛心。客观上而言,寻求自己生命真相的众生,他本身就是佛,而这个佛却在寻觅“佛”,本自具足佛性、本自具足空性、本自具足觉性之心的生命,却想在妄想的幻象中寻求生命的真相、真实、觉悟与永恒,这样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妄想。不管如何去寻找,如何去寻觅,如何去执着,皆是“穷劫尽形终不能得”,也就是说,不管花费多少的功夫、多长的时间,只要没有向着自己的心体本身去了悟,那么就永远不能了悟自心的真相。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去了悟自心的真相呢?如何才能见到自心的真相呢?

    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这个就相当于,电影结束了之后,幕布上的各种光影全部消失了,然后这个幕布本身就显露出来了。光影就相当于我们的念头,对这个光影的追逐、分别、执着,就是念,就是虑。息念,就是将自己的这种向外追逐的心,向外分别的心,向外执着的心息掉。忘虑,就是忘掉所有的分别、执着,忘掉自我,将对自我的执着扫除干净。佛自现前,当我们不再去追逐外在的各种幻影,不再起心动念去追逐各种欲望,而是让心回到自心本然的样子,这个时候,佛自现前。佛自现前就是心体本来的样子赤裸地显露出来。虽然它是赤裸的显露,但同时又是超越一切现象的。所以说在这个超越现象又赤裸显露的当下,你能不能悟进去,能不能契入进去,就在这一念之间,就在每一个当下,悟进去了,契入进去了,豁然了悟,自心真面,明白赤露,再无疑惑,即是佛自现前。

    对于《黄檗禅师传心法要》开始的第一段内容,如果我们能够默契于心,并且就在此刻的当下,在自己的内心之中能够契入进去,不起分别,不起执着,以心证心,以心悟心,以心契心,那么就已经完成了禅宗所说的[以心传心][以心印心]。

    注意,这里面说的以心契心、以心悟心,和刚才所说的将心捉心,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以心悟心,就是当你的心离于各种分别,离于各种概念,离于各种思维,内心不起任何虑、任何念而保持这个心的本体的自然状态、本原状态,然后去体会这个本原状态,这就叫做默会于心,以心悟心。以心悟心是最直接的体悟自心真相的方法,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不是方法的方法。而将心捉心,就是这样一个心本来就在这里,而后却又再起一个心在自己内心的各种现象之中去寻找哪一个是真心,哪一个是妄心,这就叫做以心捉心。因为你这个想寻找的心不能息,各种寻求攀缘的心息不下来,那么心的本然的状态就无法呈现出来。所以这段开示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我们在学了这一段祖师的开示之后,就不要在自己的内心之中再生起各种分别,不要认为现在是末法时代,自己是愚钝众生,有多少的业障,以及自己的福德够不够,功德够不够之类的想法等等。其实所有的这些都是分别计度,都是念,都是虑,都是妄想。祖师的开示非常的直白、直接:“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所以说,所有建立在我们心中的各种分别、各种对待、各种观念、各种理论,对于我们去体悟自心的真相来说都是障碍,我们需要把所有这一切全部扫除干净,而让自己的心真正的空静下来,不起任何分别,不去追逐任何外在的现象,也不去追逐内心的现象,而是让自己的心像湖水一样,回复到本然的状态,像镜面一样宁静、清明的状态。就像电影散场之后,那个幕布上没有任何光影的状态,这个时候自心本然的样子就赤裸的呈现出来,在这样的状态下去体悟自心的真性与真相,这个真性就是离于一切相的空性,这空性中又同时具足能起一切功能作用的觉性。自心的真性一直皆在,从未改变,就在这个当下,空性无生,觉性无灭。自心的空性是最根本的体性,觉性则是这个体性同时具足的性质。除此以外,所有的一切分别、一切执着、一切测度、一切念头都通通的抛掉,就在这个超越一切念头、超越一切分别、本自宁静、本自无形、本自空寂、本自清明的自心之中,去体悟自心的真相和真性。所有的众生从无始以来,其心性本体与诸佛无二无别,但是因为众生着相外求,迷于各种幻相,所以不能认识自心的真相。而当我们在这些开示的指导下,离于对各种相的攀缘,回到自心的当下,心中不起分别,不起执着,不起概念的时候,那个清清明明、清清朗朗、本自空寂、本自无法用任何语言去形容的心体,空明赤露,当下即是,别无其他。非常感恩大家,今天晚上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谢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心法要》体悟(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qajd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