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张爱玲通过《倾城之恋》写了一段因为战争成全的爱情传奇,文本讲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爱情故事,而作者主观叙述话语却充满对爱情的嘲谑和否定。这种龃龉透露出作者爱情观上的矛盾:一方面怀着人生“苍凉”的末世感,怀疑和否定爱情;另一方面又渴求真爱的出现。
1944年她遇见胡兰成,开始了自己的“倾城之恋”。胡兰成并非张爱玲的良人,他的情虽不伪,却也不专,给张爱玲带来了沉重的心灵创伤,但她有怨无悔,仍然在作品中宣称: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白、范《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讲的是民国时期上海老派家庭的六小姐,白流苏,一个离掉婚的女人与刚从英国回来的年轻绅士,范柳原,一个浪荡公子哥在上海、香港两地的恋爱故事。这是浪子与名媛故事的重新演绎。
![](https://img.haomeiwen.com/i4352468/e851e24bf6842449.jpg)
1、谋爱与谋生
按张爱玲的描述,范柳原是一个找不到根的现代浪子,却也有传统名士的风雅。范柳原是个身世飘零,无国无家的人。他是华侨富商与交际花非正式结合的产物,因为身份的尴尬孤身流落英伦,直到二十四岁才回国,艰难地取得了遗产的继承权,成为众人眼里急于攀亲的对象。然而正是因为年轻,经受了些打击,曾经有过的信仰很快动摇。渐渐的他就放浪形骸,吃喝嫖赌皆来,把那些送上门来的女人看成脚底的泥,更是没有想过要成家。
白流苏是没落遗老家庭出身的女儿,离婚七八年在家已经二十八岁,钱财被哥嫂搜刮干净成了家里的累赘。她是个接受过新思想熏陶的旧人。她敢于拿起法律的武器决绝地与家暴外遇的丈夫离婚,是一位出走了的娜拉,然而她走出了夫家却又是退回了娘家。骨子里名门淑女的矜持使她不屑于去找事做,只有找人,重新寻求婚姻的保障。就是在男女双方对爱情都并无真诚态度的情况下,范柳原与白流苏相遇,经过一座城的陷落,最终走在了一起。
白流苏与范柳原既是一对暧昧的男女,也是一对旗鼓相当的对手。他们各有图谋,柳原原意是找个情人,他要流苏爱他懂他却不愿意负责任,不肯给流苏名分。流苏本意是找个丈夫,她要柳原娶她给予她婚姻的保障,经济上的安全,而无暇顾及心灵上的需求。如果说这是一场爱情较量,那么依照双方所持筹码,完全是没有悬念的较量,白流苏该是败了,沦为范柳原的情妇才对,怎么能够成为他堂堂正正的妻子?
为了给他们一个大团圆结局,作者不惜让一座城市倒塌了。在战争的威胁下,人们感到生命的惶恐与危机,不自觉地要靠紧身边实在的东西。香港陷落了,两个“顶精刮的人”终于卸下了伪装,意识到只有彼此可以依靠,他们看清了彼此也原谅了彼此的自私,于是结婚了。
对于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终成眷属。张爱玲在文章最后调侃所谓的传奇不过都是些苍凉的故事,“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可见她并不认为二人结合是爱情自然发展的结果,然而对于范白之间有无爱情,有人认为,如果没有爱,是不需要费尽心机的。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种解读,本文认为白、范二人有没有爱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张爱玲的认识。她认为他们只是一对自私的男女,一对平凡的夫妇。她所要表现的是那么一点苍凉的人生要义:他们渴望真爱,但是谁都得不到。谁也都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https://img.haomeiwen.com/i4352468/4a972ab5c01ae375.jpg)
2、真爱不可得
首先是范柳原,这个接受过西方文明熏陶的年青绅士原先也是有理想信仰的,但是受了些打击就渐渐沉沦,变得浮滑浪荡。在文中他不愿与流苏结婚,多次的解释都是自己做不了主。“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的了主似的。”并且反问流苏,她不爱他,自己做的了主吗?
范柳原是追求真爱的,不然他不会费尽心思的去开导流苏,引导流苏明白他对她的爱,而且要求爱的回应。他为此付出了努力,第一次让徐夫人邀流苏来港,故意与萨黑夷妮公主亲近让流苏吃醋,制造误会给流苏舆论上的压力。
最直白的是在墙根下发表的那一番言论:“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地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他希望流苏抛开身上文明的枷锁,抛下功利的目的,对他有一点真心,他确实对流苏一见倾心,他把流苏从上海带到了香港,又想把她带到马来西亚的丛林中去,在丛林中自由的奔跑,这是解放天性的行为。可是他自己也卸不下伪装,他对于世界的不信任,对人充满怀疑与戒备,他所说的不能自主,充满对世事无常,自己无法参与其中的虚无感、无力感。他追求真爱,却是以一种游戏的手段,这种态度是不可能至少是很难得到真实的爱情的。
最后范柳原在战争的危机下,克服对于婚姻和责任的恐惧,娶了流苏,但这只是暂时的妥协。日常平凡的生活对他这个浪子而言是恐怖的,不适应的,所以很难保证柳原不会再次扔下流苏独自出走。最可悲的是,到了最后,即使俩人往往说了上文不必说下文,已经有了一定的默契。白流苏也是不懂范柳原的悲哀,她并不是柳原一直想要寻找的那个知己。
他只是赋予流苏,这个具有古典美的中国女人以很大程度的想象。可以说他之所以没有急于与流苏发生关系就在于对流苏抱有很大的期待,他害怕破坏自己的想象。他渴求理解,一种深刻的理解,虽然他也不懂自己,但是他固执地要有个人懂得他,理解他并且包容他进而拯救他。期望对方先交付出真心这是他自私的一面,也是他无奈的一面。在形而上的意义上说,人的本质是孤独。柳原的寻找至此只是虚妄。
对于流苏而言,她似乎是赌赢了,用所余不多的青春美貌换得佳婿,在她薄情寡义的家人面前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然而她很明确,跟着柳原更多的是经济上的安全,更多是迫于家庭的压力。她是抱着赌的心态去这冒一场险,这种出发点太过于功利,被范柳原一眼看穿,但她身上也有很强的悲哀。婚姻的失败,年岁的增长,家庭的逼迫,急于找一个依靠,而对方却是个游戏人间言说着不能自主的浪子。流苏也是渴望真爱的,对婚姻的要求是迫切的,情有可原,“没有婚姻的保障而要长期抓住一个男人,是一件艰难的,痛苦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在东方的爱情伦理上,爱情的归宿也是婚姻。逃避婚姻的柳原与追逐婚姻的流苏,两人纵然相知,也很难相互妥协。
现代社会追求男女平等,女性自主追求在人格、经济上的独立,但流苏作为新旧交替时代的女性,只能依附男性,那么她很难赢得平等的爱与尊重。但是悖论就在于这样很不相同的两个人因为身世的飘摇感,同样都有一份浪漫主义的情怀,相互吸引,走到了一起,说没有爱情似乎是不可能的,而且爱情的发生从来不是一种科学的匹配。但是走入婚姻不一定是因为爱情。
她第二次赴港时的心境已经变了,“这一趟,她早失去了上一次的愉快的冒险的感觉。她失败了。”而这种失败感,在范柳原看来,“是她一心一意不讲条件爱他的标志,是她有了一点真心的标志。”于是他们的关系第一次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同居了。一周后,柳原就要孤身返回英国,是香港的战乱促使他回到流苏身边,使他暂时找回了真我,回归到象征现实生活的婚姻中去。这是流苏想要的结果,但并不是靠她努力得来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4352468/c03095752158dae9.jpg)
3、末世苍凉感
张爱玲是虚无的,她认为身处的世界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因此在一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因果也是无法明确的。所以她会以香港的陷落成全流苏,才会说为了成全她,香港陷落了。她作品中的爱情从来少有纯粹,其中掺杂了权势、金钱、欲望等等杂色。婚姻也都是残破不堪,经不起考验的。
她的作品中充满了苍凉感,这正是战争带给她的感受。张爱玲一心想要凭借优异的成绩获得奖学金出国深造,出国留学几乎是她从小的心愿,她也可以因此摆脱家庭的束缚。是突如其来的战争,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珍珠港事件的爆发使得她匆忙转入香港大学就读。在港大读书时期的张爱玲成绩十分优异,一度令她感到骄傲。又是因为战争,学籍、档案通通烧毁,她感到所有的努力全都付之东流。这场战争就是香港城的陷落。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她并不是无情的勾勒一副人间无爱的场景。相反,如胡兰成所说,张爱玲能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弱者的爱与生命力,正是源于她自己的爱与生命力的丰沛。她是有着认真的创作态度的,直面人生的惨淡。张爱玲是非常现实的,也是冷酷的。《倾城之恋》的团圆结局为其作品添上一抹少有的亮色,尽管那弥漫不尽的苍凉感笼罩全文。她从来都是静静地旁观,冷冷地描绘,不给人指一条出路。张爱玲不是不想,而是她没有能力感受光明,无能为力。这是她文学上受限的原因,她文学的起点也是她的巅峰。更是她人生的不幸。
![](https://img.haomeiwen.com/i4352468/4a0300aa1093a3fb.jpg)
张、胡“今生今世”
陈思和曾说过虚无的人是感受不到真正的爱情的,张爱玲不能体会普通人的爱情。这句话我只同意后半句,张爱玲曾经提出一种爱情观:要激情之爱,不要公式化的平凡的爱。发表《倾城之恋》的1943年,是张爱玲初登文坛即大放异彩的时候,也是她憧憬爱情的时候,她只有23岁,确实也不能体会爱情的真谛。陈思和所说的“真正的爱情”以及“普通人的爱情”实际上指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细水长流的感情,是不带传奇性的,这基于他对人性的真诚理解和对凡俗人生的热爱。而张爱玲所说的爱是轰轰烈烈的,刻骨铭心的,是不计成败,甚至是飞蛾扑火的激情之爱。就像后来她与胡兰成共同演绎的“倾城之恋”,短暂而又绚烂。
张爱玲从来不是个理想主义者,她实际的很,但这种实际并不是建立在对于生活热爱的基础上,更多是一种对于世事无常的畏惧。她内心缺乏力量,除了愈渐偏执的不顾及世人的眼光,她还需要固执地要抓住一点什么实在的东西。这充分体现在她对胡兰成“执迷不悟”的爱情上面。她既像白流苏一样实际,追求经济的安全,婚姻的保障,渴求现世安稳。她又像范柳原一样追求精神上的契合,要求一种深刻的理解。而且这个人是要能够与她在智慧和情感上相匹敌的人。很不幸,这个人是胡兰成。
1、若只如初见
1944年,张爱玲24岁,遇见了自己的爱情,胡兰成38岁,时任汪伪政权法制局长,是为时人所不齿的文化汉奸,失节文人。人生若只如初见,“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而胡兰成也对这个年纪轻轻又才华横溢的女子感到惊才绝艳,“我只觉世上但凡有一句话,一件事,是关于张爱玲,便皆成为好。”初见时感情或许是真挚的,却并不长情。
如果说范柳原是个情场浪子,那么胡兰成在感情上可说是个卑劣小人。他没有范柳原渴望理解的那份痛苦,他纯粹的追逐女人,享受女人带给他的快乐,他没有长性且失于担当。在与张爱玲结为夫妇后仍然四处留情,在武汉时爱上女护士周训德,张爱玲不远迢迢去温州乡下看望避难的胡兰成,要他在自己与小周之间选择时,还不知道他那时又有了范秀美。胡兰成不肯,用他的话,爱玲是不可选择的最好选择,且在这乱世,谁也不知道明天是怎样的,所以他断然拒绝给张爱玲任何承诺。爱玲只好伤心而返。
看清胡兰成的真面目后,张爱玲仍然肯定、留恋他给过的一时的温柔,直到1947年他的处境不那么艰险才寄信分手,分手后还给他寄过一笔数目不小的钱以予经济援助,即使受牵连被指认为文化汉奸也无所谓。说张爱玲无爱,可还有人比她爱的更纯粹吗?不管不顾,豁出去所有。
![](https://img.haomeiwen.com/i4352468/af09977c165fe5fa.jpg)
白流苏重视经济上的保障,这也是张爱玲非常稀罕的。她公然的承认过她爱金钱,她要钱。因为母亲是个清高的,很少谈钱的新女性,对于幼时母亲抛弃自己的行为她不肯原谅,不知不觉要走到母亲的背面去。在金钱上,她对自己的父母、姑姑、弟弟,好友都是无情的,一定是斤斤计较的。连弟弟因为穷困潦倒不得不一辈子打光棍,张爱玲都是置之不理,临死时宁愿把著作权给帮助过自己的友人,也没有对弟弟有过眷顾。她唯一迁就过的人恐怕就是胡兰成吧。
张爱玲是个聪明的人,在最初与胡兰成相遇的时候,胡兰成有妻子,还有一个很厉害的情妇,她不会察觉不到这个人是不能够与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她也不是不害怕受伤,但只要胡兰成向她靠近一点点,她就情不自禁地沦陷了,心高气傲的她甚至愿意与之骈居。张爱玲还在散文《自己的文章》里这样解释骈居:“骈居不像夫妻关系的郑重,但比高等调情更负责任,比嫖妓又是更人性的……骈居的女人呢,她们原来地位总比男人要低些,但多是有着泼辣的生命力的……那是健康女人的魅惑力。”
这份看似大胆的性爱观点,实际上透露张爱玲作为女性的不能自主,她需要通过爱一个人,得到那个人的爱或者承认来体验或证明自己的存在,她只能是卑微的。也完全可以用来解释险些沦为范柳原情妇的白流苏:女性对男性是依附的关系,而不是平等的,没有人格的独立,爱情的追求是艰辛而不可得的。处处是不能自主的苍凉感。虚无的人更渴望真爱,遇见爱情会比谁都义无反顾,尽管多少带点病态。
毛姆在小说《面纱》中有一段议论形容的好,人们为什么会爱上怎样一个人,我们无从得知。也许是因为我们心上有一个缺口,我们急切需要一个恰当的形状填补。如果你的心上是个歪歪曲曲的锯齿形,那么即使你给我一个如太阳一般完美的圆形,你也填补不了。如果我们感叹命运的为难也是不公平的,所谓的命运不过就是一种强迫性重复。
![](https://img.haomeiwen.com/i4352468/b7b8742e922d9438.jpg)
2、强迫性重复
强迫性重复是现代心理学上的一种常见的现象,指的是人们在童年时,遭遇了一件快乐或者痛苦的事情之后,会在以后不自觉地不断制造相同的事情,继续重复体验。即使这种情感令人痛苦也欲罢不能,类似我们常常说的命运。从小父母离异,缺乏关怀的张爱玲,在无爱的环境里长大,她是无比渴望爱与理解的,一件小事可以说明,张爱玲骨子里比任何人都要执着于爱恨。她因为有强烈的爱的需求,才会产生强烈的恨。
一次,张爱玲从母亲家回到父亲家中吃饭,席间继母不知为什么打了弟弟张子静一巴掌,弟弟已经习以为常还是若无其事的吃着饭,张爱玲的泪水就出来了。她冲进洗手间泪流满面,甚至对着镜子发誓将来要有出息,不能让人随便欺负。她的继母并非是什么心肠歹毒的女人,但在张爱玲看来她的出现使父母不能和好,使自己失去完整的家。她非常恨继母,如果继母是个温柔,善解人意的女人,或许可以弥补她失去母爱的创伤,或许她心中不会有那么多的恨。但是继母的粗暴,以及因为与继母的不和使得原本慈爱的父亲也对她拳打脚踢,她的内心彻底绝望了。但并不代表她心中无爱,只是她心中的爱转化为了恨,转化为对人世间情感的悲观,绝望。
“她不断的言说‘苍凉’,恰恰是内心没有依靠的标示。”她在作品《留情》中承认世间的情感都是千疮百孔的,所以她能一再理解并包容花心浪荡的胡兰成,放纵自己在爱情中不断地迷失自我。她觉得身边的人是靠不住的,是对不起她的。所有得不到的爱与理解,只有向外寻求,当胡兰成这个声称:因为相知,所以懂得的人出现在她面前,张爱玲用行动证明了她的回应: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知音难觅,自知更难。张爱玲对胡兰成的执着,在于她似乎一生都不后悔曾有过这样一次刻骨铭心的爱情。1978年发表的《色戒》,经过她长达三十年的不断修改,在《惘然记》的序中张爱玲透露她的爱情观: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令人唏嘘。她渴求的理解,胡兰成是懂的,但是不能够珍惜她的。后来,张爱玲选择远走美国,嫁给了作家赖雅,度过了一段艰难却安稳的岁月。她选择的男人都比她大了许多,几乎可以做她的父亲,他们都是才华横溢,让人崇拜的男性。这其中似乎包含对遥远父爱的追寻,童年没有得到满足的会在成年后孜孜不倦地追求。
强迫性重复是对儿时与家庭成员相处模式的复制,主要是与父母双亲的关系。习惯了什么就会去寻找什么。习惯了快乐会有能力去寻找快乐,习惯了痛苦会去自觉地寻找痛苦。而人们往往不知道自己被什么给控制了,没有能力摆脱这种命运的怪圈,只好作茧自缚。
3、终归于安宁
![](https://img.haomeiwen.com/i4352468/65964e6ae4239655.jpg)
面对范柳原,白流苏有一段心理旁白:“如果我是一个彻底的好女人,你根本就不会注意到我。”类似的,如果胡兰成是个彻底的好男人,恐怕张爱玲瞧也不会瞧上一眼。在不由自主中,我们很容易与被某一类型的人吸引,与他或她发生强烈的深刻关系,产生或爱或恨的情感。对待胡兰成的背叛她也只是有怨无悔,因为她从来接触过的情感体验便是如此:所爱即所恨,所恨即所爱。
因为母亲背叛了婚姻,父亲愈发堕落下去,家庭破碎。张爱玲恨母亲为了自己的自由牺牲家庭、舍弃亲情。所以她要强烈的反抗母亲,背叛母亲,她想要证明母亲错了。所以她对胡兰成的痴执不仅仅是一个普通女人对于爱情的执着,还带着对母亲的不满与反抗,她以飞蛾扑火般的决绝和勇气投入,希望在胡兰成身上完成一场救赎,可惜胡兰成不是张爱玲的良人,强迫性重复不会在胡兰成身上结束。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乱世“倾城之恋”,爱玲耗尽心力,几乎将是萎谢了。
在沉寂多年后,她最终舍弃激情之爱,投入“普通人的爱情”中,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她与赖雅结合,尽管经济上拮据,创作上失意但却迎来了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不变的是张爱玲仍然执着的守护婚姻,赖雅瘫痪在床的几年里,张爱玲尽着妻子的责任尽心照顾着,这个曾经在日常生活中缺乏自理能力的大小姐却成为了另一个人的坚实依靠。她甚至因为家庭经济负担不起舍弃了做母亲的权利,她牺牲了很多的快乐,但是也因此获得内心很长一段时间的安宁。
网友评论
随你,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