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旅行·在路上古代文化人物
敦煌故事 || 余秋雨刻薄,王道士蒙冤

敦煌故事 || 余秋雨刻薄,王道士蒙冤

作者: 韩有财 | 来源:发表于2016-12-12 19:45 被阅读0次

    王圆箓王道士知道的人可能不多,但说到敦煌藏经洞却是家喻户晓。王道士正是发现藏经洞,并在自己余生的日子里守护藏经洞的那个人。事实上,藏经洞的真正发现者是王圆箓雇的一个抄经人,这个抄经人姓杨,每天的工作便是坐在能遮风避雨的洞窟内门口抄写经书。一日,老杨的女神来莫高窟游耍,老杨一时兴起玩壁咚,一只手就推进了藏经洞,他也顺势实现了一亲芳泽的夙愿。这是我浪漫的想象。实际的情况时这样的。老杨喜抽旱烟,点烟用的是西北特有的耐旱植物芨芨草(这种植物还广泛用于做扫把,编制席子和各种筐,功用相近于南方的竹子),每次点完烟他就把芨芨草插到墙缝里,有一次竟没入很深,老杨用烟锅头敲打墙壁,发出空洞的回响,他将此事汇报王圆箓。王圆箓拆了那道尘封近千年的土墙,便见斗室之内三面墙壁满满当当摆着一人多高的经卷和绢画,震惊世界的藏经洞就此展现在世人面前。

    从藏经洞中搬出来的文书

    王圆箓是个苦命人,他祖籍湖北麻城,出生在陕西,因家乡连年灾荒,无奈外出逃荒,先是流落酒泉,在巡防中当兵,退役后在当地出家做了道士,大约1892年左右,他来到了莫高窟,此时他已过40岁。本是来云游的他,见到莫高窟无人管护,一片荒凉,于是自愿担当起了守护莫高窟的重任,也算为自己加持功德。没有经费,也没有人给他发工资。此时的莫高窟已是破败不堪,1524年明朝闭锁嘉峪关,将关西的平民迁于馆内,放弃了包括敦煌在内的嘉峪关以外的土地,敦煌荒芜近200年,直至清朝开关并收复开发新疆,但也没人顾得上经营莫高窟,毕竟在他们眼里这里有的只是一些破洞烂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王道士来到了这里,发愿要守护神圣宝窟。他四处奔波,苦口劝募,省吃俭用,积攒钱财,用来雇人清理洞中积沙,仅清理藏经洞外的这个窟就用了近两年时间。

    发现藏经洞后,王圆箓似乎也能感觉到他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他徒步20多公里(作为莫高窟的管理人员,他连头毛驴都没有),去县城找了敦煌县令严泽,送给县令两卷藏经洞的经文,想要引起县令重视,可这位严县令对他送来的东西根本就不感兴趣,把它们当做发黄的废纸,如果换成银票的话县老爷的态度绝逼不同。1902年,敦煌新知县汪宗翰上任,汪是一名进士,对金石学颇有研究,王圆箓向汪汇报了藏经洞的情况,并赠送汪若干经卷和绢画,汪宗翰将部分经卷和绢画转赠甘肃学政叶昌炽,叶建议甘肃省藩台将敦煌经卷上调兰州保管,藩台以没有经费为由没了下文。叶昌炽和汪宗翰也没有再奔走解决,最后只下令就地保存,看好藏经洞。当然了,保管费也是没有的。王圆箓还不死心,从藏经洞中挑拣了两箱经卷,租来毛驴奔赴酒泉,他风餐露宿,单枪匹马,冒着狼吃匪抢的危险,行程800多里到达酒泉,找到了他以前的上司,现在已经官任道台的廷栋,廷栋大人翻了几卷经书后得出最后结论:这上面的字还不如我写的好。就打发王圆箓回去了。

    之后,勃奥鲁切夫来了、斯坦因来了、伯希和来了、橘瑞超来了……起初,王圆箓是拒绝的。可他们付出了极大的耐心,特别是斯坦因,等了外出化缘的王道士几个月,苦口婆心相劝,步步为营欺骗,还用金钱诱惑,当他知道王圆箓是唐玄奘的死忠粉后,又说自己是从玄奘故乡来的,现在只是把玄奘取回来的经再送回去。王圆箓有个宏愿就是维修莫高窟,还要再修起一座庙,而这都是需要钱的,将唐僧取回来的经还给唐僧的后人,还能换来维修寺庙的钱,这么做应该也不算过分,况且要怎么办呢?官府既不给钱,也不管这里,而他募捐来的钱根本就远远不够修庙的,按这样的速度,他这辈子都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

    王圆箓

    王道士善良胆小而又犹豫不决,与斯坦因交易期间几次变卦。不断叮嘱斯坦因千万不能把此事泄露出去。斯坦因也算信守承诺,伯希和来的时候似乎不知道这事,王道士才放心的让伯希和挑选藏经洞中的物品,并再做交易。

    在散文作品《道士塔》中,余秋雨把王道士形容成一个愚昧不堪,贪图钱财的小人,说他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罪人。我觉得愚昧不假,贪财却不算属实。他的日子过得非常清贫,求爷爷告奶奶化缘得来的钱财基本都用到了修庙礼佛上。连斯坦因都说:“从他和他的两个道童的生活情形,以及蒋师爷在敦煌听说的关于他的种种事情来看,我可以非常清楚地肯定,他几乎很少为自己个人及其私事着想。”他只是不清楚这些经卷的巨大意义,父母官和老上司的表现,也让他怀疑这些东西的价值。他在没有任何经费和薪水的情况下,独自苦心经营莫高窟已属不易,我们不能苛求他还要完整保护被官府认为的“破烂”,这些工作本应是由国家来做、由政府来做,一是政府有这个义务,二是王圆箓个人没有这个能力。王圆箓多方奔走后,甚至还给慈禧写了一封密信,可想而知,泥牛入海,他做的已经够多够多了。斯坦因还是汪宗翰家的座上宾,想必他们也曾聊起藏经洞,汪也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道士塔

    1909年,伯希和在北京饭店举办了敦煌写本展览,终于引起了金石学家,时任学部参事兼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的罗振玉等人主意,他们多方做工作,清政府学部才致电陕甘总督,严密保管千佛洞书籍,勿令外人购买。

    1910年,清政府学部委托新疆巡抚何秋辇将藏经洞中所余写本运往北京,他们只是用草席毛毡简单包裹,一路遗失颇多,到北京仅余8000多件,何秋辇竟然把写本拉回自己的家,他的宝贝儿子伙同李盛铎、刘廷琛等人窃取了其中许多精品,剩下的才交给京师图书馆收藏。这些达官贵人的罪过,哪一个不比王道士大?

    王道士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附近群众最终还是知道了他出售藏经洞写经的事,他们纷纷上门来谴责王道士,王道士惶惶不可终日。富有讽刺意味的事,他们谩骂王道士并非因为他出售伏藏经卷,于佛不敬,致宝物外传他国,而是听说他卖了十万两银子,要找他分钱,可怜的王道士总共才卖了1000两银子不到,而且都用在了修葺庙子上,去哪找那么多钱。视名声为生命的王道士恐惧、自责、懊悔,以致到最后神经错乱,终于跌跌撞撞走完自己凄凉的人生旅程,去世时约80岁,时为1931年。他的徒弟建起一座圆寂塔,将他的法体存放其中。这座塔就在莫高窟大门外,因为年代较近,保存相当完好。下次到敦煌,你可以去看看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敦煌故事 || 余秋雨刻薄,王道士蒙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sxv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