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神奇的卡,是发现内心秘密的“神器”。今天,它就如此戳中了群里很多人的心。看见自己的小秘密,也发现内心不曾被抚平的痛。
在此,我只看见弥漫在空气里“父亲”的符号,却找不到父亲的身影。图中的孩子是不是也在哭着找父亲?
01
“爸爸为什么又出差了?是不是又要出去一个星期?”孩子坐在沙发上,哭红了眼睛,又来询问我。
“这次是一个星期,等出完差你们又可以在一起玩了。出差了你们也可以视频电话的。”我试图安抚他的情绪。丈夫的工作一直都很忙,差不多每周都会出差,只是长和短的问题。
男孩子慢慢长大起来,对父亲的需要变得越来越多了,这本是他们成长的自然过程,性别认同所需要的。也因为陪伴的时间相对少了很多,父子俩在一起的时候就特别“没原则”。
“不要嘛!就是不要出差,在家陪我玩。”儿子继续耍赖,你明知父亲出差是常态,只是刚刚才分别,自然是还在父子分离的情绪里,不愿意接受。
谁不希望父母都有更多的时间陪陪孩子,让他们直观感受到父母的爱和依恋?只是现实就是如此,为了养家,父亲必须受制于社会运转的链条,去努力工作。
我也希望他能少出差,能控制一下频次。在儿子最需要他的一段时间,多出现在孩子的生活里。
“爸爸真的有很重要的事情必须出差处理。等他下了飞机,找个时间再视频,好不好?”
“我不要,就不要。就要现在让他回来陪我。”说完,他又憋着嘴,像受了很大的委屈一样,开始哇哇地哭了起来。
我知道他只是陷在了情绪里出不来。决定暂时不理他,冷处理下,等他发泄完了就走出来了。
谁知这一次他断断续续哭了近两个小时。玩具、书本都不能吸引他的注意力。我真是有点气急败坏了。在出差这件事情上,我有所期望,但是无能为力。大环境如此,观念如此。我能如何?
我只能抱着他,让他知道妈妈总会在你身边的。晚上在睡梦里,还在哽咽。第二天早起出门上学,还是情绪低落。
大概,这是反应最激烈的一次。慢慢的,也就接受了。
02
自己何尝不是如此。
从记事开始,父亲在家的时间屈指可数。听说母亲生我的时候,父亲也不在家。不在家就是常态。时间长了,肯定能习惯的。
那时,基本是整年如此。一个月也见不着。每年盼着过年,也是盼着父亲回来跟我们团圆。为何要有团圆年,大抵是我们一整年都在分离,所以才需要这么一个仪式性的节日,让大家聚在一起。
每年临近春节时,就特别渴望地数着日子过,一天又一天倒计时。盼着有个身影,出现在门口的大路上,行李箱里装了不少给我们的礼物。
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急急忙忙地打开行李箱,翻找礼物。找到了,就像那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需要一直珍藏。
父亲总是给我带很多女生喜欢的饰品,也许是想我过年的时候可以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一点。每年如此,也让自己从此恋上了那些看似没有感情的小物件儿。
长大了,看到漂亮的发夹发带耳环总是爱不释手。一来跟女生的天性有关。二来总跟父亲送我的礼物有关。那些物件的深远回忆里,有父亲对我的惦念,虽然他真的回来得很少。
只是偶尔那么几次能想起来的温暖,也都跟父亲紧密联系在一起。
还记得有一年,冬天的半夜,我突然牙龈出血,很严重。父亲大半夜就背着我一路狂奔到附近的诊所。那里有大家都熟悉的一个老中医,夜里也值班。直到检查没发现什么大问题,父亲才松了口气。
这是我到此为止记得还算清楚的一次,能直接感受到他的关心和焦急。也许,正因为有这样的记忆,才让我在看不见他的日子里,坚信他对我的爱。距离的分割,只是生活的迫不得已。
03
等到儿子出生后,我竟然发现这样的缺席依然在继续。我曾一度害怕这样的“往日再现”,明明白白地提醒自己曾经缺失的陪伴。我曾经是不是也像儿子那样追问母亲,“父亲去哪里了?为什么总不见他回家?”
记忆中搜寻不到这样的片段,却记得一次坐在爷爷的肩膀上去看正月十五舞龙灯。或是时不时冲着奶奶耍赖,只记得母亲拿笤帚抽我的那次。
直到今天我才知道母亲的那种暴躁和无能为力。即便我们真的提出要父亲陪伴的要求,她的解释也不能让小时候的我们信服。
在小孩子的世界里,父母是爱的全部来源,一个温暖的家庭需要有“我的父亲和母亲”。如果周围都是“被留守”的小朋友,那还不至于落差太大。如果周围很多都是有父亲陪伴的,被朋友问起,“你爸爸怎么没来接过你?”这该让小朋友多么沮丧和伤心。
有好几次,儿子就被同班的好朋友问起,“怎么没看见你爸爸在家?”那会儿,连我都有点尴尬,不想让儿子面对这个问题时难受。好在,他没有玻璃心,说明了出差的事宜也懂得了归期在何时。更重要的是,有小伙伴一起玩,他也就不那么介怀了。
如今的现状比我那时已经好了很多,每周都能相伴几日。回来也总是不忘给儿子带些玩具和书。定局如此,我也只能时常告诉儿子,“爸爸想你了,只是他还有很多工作没做完,等做完了就回来了。”
就像当初父亲在记忆里自己所坚信的那样,父亲是爱我们的,只是生活迫不得已。我们要抱着这样的信念生活在大部分只有母亲在的家里,虽有缺憾,但并不是那么缺爱。
就当这是对自己独立的考验。虽然考验考验着,也容易走入疏离的境地,但大概只能尽力而为。这时候,就是对母亲的重大考验。
母亲在我们小的时候,显然是容易暴怒的。忧郁和烦躁,也是她在婚姻里缺少温暖的间接反应。如今的我,深有体会。
可不想重蹈覆辙,我只能时刻提醒自己去控制情绪,用其它的事情转移注意力。如同往日的相信,还是去相信这样的缺席,情有可原。到一定不是不爱,毕竟没有父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的。
原来这么多年,我一直在用一种“信念”去相信自己是被爱着的。否则,父亲缺席的这种“坑洞”该用什么去填补?
无戒21天写作训练营 | 第8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