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那么多的故事可讲,只有回忆娓娓道来。
岁月不饶人,许许多多的人与事就在这匆匆流逝的时间里一去不复返。而我们很多时候都会睹物思人,遇见某一刻似曾相识的曾经,很容易就莫名其妙的满眶热泪。
01
小时候,我们村头有一间小店铺,铺面很小,大概只有十来平米,里里外外都是用木头搭建起来的,顶上铺满了厚厚的几层稻草,很多地方的木头都已经被腐蚀,表面上到处被斑驳的青苔所占领,破旧得仿佛摇摇欲坠。店铺门外还有一个简陋的小棚,凌乱地摆放了三张小桌以及十几张小凳子,店铺右侧竖立着一块字迹都快要模糊的破烂不堪的木牌,上面写着——三婆薯包籺。
薯包籺是我们家乡的特色美食,每个土生土长的人都必然会吃过。而三婆薯包籺则是四乡八邻都闻名的,吃过的人都会成为老顾客,所以三婆薯包籺每天一开门,就几乎门庭若市,一直到深夜,食客也是络绎不绝。
02
当然,我也作为一个老顾客,对于三婆薯包籺有种沉迷的喜爱。因为三婆总会对我们这帮捣蛋鬼照顾有加。每当我们一群人蜂拥而至,三婆便会尽量的给我们腾出一张桌子。而三婆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小孩子吃薯包籺,永远只要五毛,而大人吃,便要一块,并且不能打包带走。原因是什么,无从考究。
晚上的时候,是最多人的时候,无论春夏秋冬,斗转星移。因为比邻三婆的店铺还有一棵大榕树,树的一则枝繁叶茂,覆盖了一整片天,也覆盖了三婆那小小的店铺。树底下常年累日都有人在闲谈、玩耍、下象棋……是村里人大部分人都会去的公共场所,这也成为了三婆薯包籺能够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夜深,人不静。
每次过去三婆的店铺,那一片区域都是热闹非凡。除了特别大的狂风暴雨,一般的天气从来不会缺席。
我曾经问过三婆,问她做的薯包籺为什么那么好吃。
三婆笑着跟我说,“因为我做了大半辈子这个,除了这个,我别无所长,这辈子估计专注做这一件事情就够了。”
那时候的我,对于三婆这番话似懂非懂,但在我看来,她是个充满智慧的老人。
03
三婆很少跟别人接触,在外人看来,她是个孤独的老人,因为她仅有那十来平米的店铺,也就是她的家。之前我只听长辈说,她的老伴去得早,然后便独自一人回归了生她养她的地方,她似乎有一儿一女,却不知什么原因离家多年一直未归。关于她的事迹鲜为人知,但后来只有我们几个当时的捣蛋鬼对她的故事却是一清二楚。
因为三婆对小时候的我们胜似自己儿女。除了特别优惠的买给我们薯包籺吃,对我们也是特别的宠溺和疼爱。每当去到她那里,她总是一脸的慈祥。我从来没见过她生气的样子,偶尔的时候却看到她浑浊的眼睛里布满了水花,看着我们,像是愧疚又像是遗憾。
而我们有的时候,几个人会约好偷偷从家里跑出去,一起去帮三婆打烊。帮她整理,帮她把桌子摆放整齐,把凳子摞到桌上;帮她打扫卫生,清理门面;帮她把碗筷收拾好,一起洗干净……
等我们忙完,三婆就从店铺门前那口大铁锅里拿出几个薯包籺给我们吃,并且坚决不收我们那五毛钱。她说,这是我们劳动的酬劳。然后,我们便开始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而这里也慢慢的成为了仅属于我们的一个深夜食堂。
而三婆在一旁看着我们吃,一边跟我们唠嗑她的那些前尘往事,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把我们当成倾诉的亲人。
04
她说:“你们要听父母长辈的话,别让他们太操心;你们以后要做个好人,千万不要偷厄拐骗;做人要知恩图报,不能忘恩负义……我以前也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他们也像你们一样懂事;不知道他们现在怎样了,过得好不好;他们应该还怪我恨我吧;他们应该再也不会回来了吧;我只是想要他们生活得好一些……”
三婆那时候的唠嗑,在我们看来就是家里长辈喋喋不休的唠叨。我们一边吃着薯包籺,一边回应着她,我们根本没有深究三婆话里的道理以及故事里的悲哀。我们甚至也拍着胸口说,“三婆,别怕,以后我们照顾您。”
而三婆布满皱纹的脸,在听到我们的“海誓山盟”后,也会笑得合不拢嘴,那一刻,她仿佛也像个送她一粒糖果就会心满意足的小孩。
当夜渐深,三婆便会催促我们回家。并且拿起她那不知用了多少年的手电筒,站在路口处为我们照亮一段回家的路,那微弱的光,仿佛能一直蔓延到家的门口……
05
后来,我们都渐渐长大,一个接着一个“背井离乡”的去读书求学,走出了农村,走出了那一隅之地,也走出了懵懂无知的童年。此后,我们很少再回到村里。而每次回去,第一时间都会先去三婆那里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薯包籺,无论白昼还是深夜,然后拉着她分享我们学校里的生活。而三婆,也一次比一次的年老色衰,似乎再也不如从前。她也常常也跟我们叹着气说,“我的时间已经不多,这一生差不多要走完了。三婆再也不能给你们做薯包籺吃了,你们要好好照顾自己……”为此,我们痛哭流涕,紧紧抱着三婆,喊着要让她长命百岁。
但后来的后来,我就再也没有去过三婆那里。因为三婆最终还是与这个世界告别了,在我们都离开的时候,一个人悄悄的一眠不起。听长辈说,村里的人给她草草的办了个简单的丧礼,用席子把她卷起来便入了土,然后草草的结束。
她的一生,或孤独或清贫或悲哀,最终亦与世长辞。
06
三婆这辈子的愿望,其实只是想再见一眼被她无能为力抚养成人最终被迫卖掉的儿女罢了。她从清晨到日暮再到深夜,只为守候和等待她这一辈子最大的遗憾。尽管她也知道,这是遥遥无期的一件事。
关于她的故事,成了我们几个人的共同秘密,我无从细说,也无从说起。
至今,我回去的次数越来越少。每当经过村头的时候,都忍不住驻足停留,静静的看着那越发破旧的小店铺。搭建起来的木头被岁月侵蚀得体无完肤,顶上的稻草也被风吹雨打得寥寥无几,紧闭的木门,栓着一条锈迹斑斑的铁链,仿佛轻轻一推,便能破门而入。
我的童年记忆,我的三婆,我的薯包籺,我的深夜食堂,随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时光流逝,最终慢慢的被消散在岁月里。
而三婆所留下的,是她忠贞不渝的品格。她这辈子都在做着薯包籺,都在等待着她的儿女,都在孤独坚强着,都活在愧疚和遗憾当中。
而我,也依然清晰的记得她跟我说过,“我生于这里,最终也会死于这里。落叶总要归根,无论去到哪里,走了多远,家乡才是我安心的乐土。我会在这里等着他们回来,直到我老得动也动不了的时候,大概我也就死心了。”
……
家乡的薯包籺依然让人回味,一口下去,满满的回忆。可是,我再也吃不到三婆薯包籺的那种味道。就像小时候,深夜中,我们帮三婆打烊完,狼吞虎咽的去吃薯包籺那种欢乐,里面除了肉馅、虾米、花生之外,还有三婆倾其所有的关爱……
我心安处是吾乡,这也是三婆告诉我的道理。无论离家多远,纵然隔着万水与千山,也一定要找到回家的路,不能让家人长期失望和孤独。
愿三婆在天堂里没有痛苦和失望,亦愿爱无忧,我们都岁月无恙。
《联合征文:讲一个食物的故事,写写属于我们自己的深夜食堂》活动链接:http://www.jianshu.com/p/b437542e56f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