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文学人物
纪念老舍先生:52年前的今天,他无声告别

纪念老舍先生:52年前的今天,他无声告别

作者: debeeadbb5fd | 来源:发表于2018-08-24 15:49 被阅读63次

    52年前的今天,作家老舍投湖自尽。“死是最简单容易的事,活着已经是在地狱里。”他曾经这样说。

    1966-2018,整整52年过去,然而,人们对于他的记忆并未随着他投身的太平湖的填满而消失,历久弥新,或许是每一个热爱他的人所期待的。他是老舍,一个满族人,一个北京人,一个中国人。

    老舍自称是一个“文艺界尽责的小卒”,梁实秋描写好友老舍也说他是“一个和和气气、老老实实、窝窝囊囊的北平旗人”。

    作家宋石男说,老舍天真且伤怀,热情而轻信,主动又无奈。他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相声、新曲艺、新戏剧的创作。浩劫十年,他也写过不少对同时代作家的批判文章,但他不曾主动为恶,对受凌辱者也始终保持同情。但就是这样一个平易近人、温和善良的老人,在最后的岁月选择投湖自尽。

    1966年8月24日,在清晨,67岁的老舍像平日上班一样出了门。出大门之前,他走到三岁的孙女前,俯下身,拉着她的小手,对她说:“和爷爷说再——见——!”

    “和爷爷说再--见”。这是老舍和3岁小孙女说的最后一句话。也可以说是老舍与家人说的最后一句话,这句话,也可以说是老舍借小孙女与家人做最后告别,与这个世界做最后的告别。

    然而当时,没有任何人留意这样的告别。

    老舍是满族八旗后代。1899年,腊月二十三,全北平都在欢送灶王爷上天的时刻,老舍诞生在北京小羊圈胡同一户贫困的旗人家庭。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在他一岁时,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身为旗兵的父亲在血光火焰中阵亡。从此,要强的母亲一个人撑起一个家,日夜操劳,替人洗衣裳缝缝补补做活计维持生活。

    上学后,他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满族是富有语言天赋的一个民族,入关三百年,出了很多文学大师。同为满族,出身贫寒的老舍可没想过自己会去写小说。

    老舍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阐述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作家,他开篇便写到态度:“我想,一位写家既已成为写家,就该不管怎么苦,工作怎样繁重,还要继续努力,以期成为好的写家,更好的写家,最好的写家。同时,他须认清:一个写家既不能兼作木匠、瓦匠,他便该承认五行八作的地位与价值,不该把自己视为至高无上,而把别人踩在脚底下。

    这段话,是作为作家的老舍先生一生恪守的信念。为人民写作,继而为民族写作,他始终把自己和他笔下的百姓连接在一起。在他的人生中,他始终不曾忘本。他曾如此自述:

    生于北平,三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千,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

    及壮,餬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示甘于寒贱也。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大清朝已是强弩之末,割地赔款,民不聊生。1899年1月,农历戊戌年腊月二十三酉时,老舍出生在北平小羊圈胡同一个底层旗人的家庭。在他之前,家中三男四女七个孩子已夭折了仨。他出生时,父亲舒永寿,一个月薪仅3两饷银的护军,正在皇城当值;母亲因为失血过多,昏迷不醒。幸亏大姐及时赶到,老舍才不至于冻死。醒来后的母亲抱着这个小生命,欢喜却也悲苦。世道飘零,有一顿没一顿的穷苦人家,添丁尽是愁。可是穷亲戚穷街坊们并不这么想,大家七拼八凑,按满族的习俗,给这个“灶王爷升天”时节落地的小生命办了“洗三”仪式。按节气,父亲为他起名舒庆春,母亲给他的小名是小狗尾巴。

    属狗的老舍,童年也确如小狗一般卑微却顽强。瘦弱的母亲没有奶水,稀汤米糊喂养的孩子,到了七八个月时,还不会坐不会爬。大门上划着一道一道杠杠,是母亲做的赊账的标记,5个一组如鸡爪。在老舍看来,穷,就像是一道勒在全家脖子上的绳索。然而更大的苦难还在后头。

    老舍出生时,国运衰败,国不成国,家也不成家,全靠母亲辛苦操持。 “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

    在他的笔下,母亲总是在不停地给人洗衣浆补做针线,但母亲骨头硬,再穷也不能失了志气,不能失了做人的规矩,可以赊账不能不还,可以吃亏不能报复,可以贫穷不能失礼……

    穷,则独善其身,这是老舍从母亲那里学到的人生第一课。

    9岁时,老舍还不识字,虽然母亲也想让他上学,但学费从哪来?如果不是好心的族人刘大叔,老舍也许一辈子只能是个穿街走巷的手艺人。

    刘大叔名叫刘寿绵,即后来被北平人誉为“佛家忠臣,师门孝子”的宗月大师。

    同为旗人的刘大叔出身富贵,虽是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大少爷,却始终心怀悲悯。他平日里访贫济苦,散财为乐。在他的热心资助下,老舍被牵着手领进了私塾,先拜圣人再拜老师,开始学文识字。在刘大叔的帮助下,老舍由私塾而小学,继而考上中学。期间,刘大叔常带着他,刘大叔施粥时他帮忙,办贫民学校,他充当教员。一年又一年,老舍眼看着刘大叔散家产、散地产,生生将锦衣玉碗换成了袈裟托钵。

    达,则兼济天下,这是老舍学到的人生第二课。中学要花一大笔钱,老舍不忍,偷偷考入为穷家子弟实行供给的师范学校,立志做个教书匠。毕业以后他本以为会在教书匠的生涯中度过一生,但是“五四”的到来给了他成为作家的机会

    在“五四”之后涌现的作家中,老舍的语言风格独树一帜。他将此归结为“五四”运动。老舍曾说:“五四”给我创造了当作家的条件。

    五四运动的爆发,给刚刚踏上社会的老舍带来了极大的震撼。首先是看世界的方式不再一成不变,敢于怀疑,敢于思考,冲破封建桎梏,要求人的尊严;第二,“五四”的反帝旗帜,让深受帝国主义侵略之苦的他明白了国弱与家苦的必然关系,明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反封建使我体会到人的尊严,人不该作礼教的奴隶;反帝国主义使我感到中国人的尊严,中国人不该再作洋奴。这两种认识就是我后来写作的基本思想与情感。”

    “五四”带来的白话文,让老舍有了用武之地。“用白话写,而且字句中间要放上新的标点符号,那是多么痛快有趣的事啊!这文字解放(以白话代文言)的狂悦,在当时,使我与千千万万的青年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消耗了多少纸笔!”他试着写诗,写小说,让自己的情感倾泻,思想有了想象。

    1924年,经友人相助,正在南开中学教书的老舍赴英国讲学。在那里,为学语言,他大量阅读英文小说,接触了狄更斯等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英国的教书生涯使老舍成为一名合格的作家。1926年,在《小说月报》上连载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第1期署名“舒庆春”,第2期起改“老舍”。此后三年继续创作,在英国共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三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虽然远在英国,但他非常思念遥远的祖国。老舍日后说,如果他一直生活在国内,恐怕他是不会写小说的。或许正是对祖国和家乡的依恋,即使在异国他乡,老舍笔下的人和事总是离不开他记忆中的北京城。就这样写着写着,我们提到老舍,会想起北京。说起老北京,老舍也成了不可或缺的存在。城与人,最好的融合就在于此了吧!

    1929年后老舍归国,在大学教书写作,创作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小说,比如《骆驼祥子》。他说,“我从没想过要当一个大作家,我只是写着玩儿。”但这笔一拿起,就再也没放下过。但这笔一拿起,就再也没放下过。

    他写作很慢,每天也只能写千把字,因为他认真,每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肯马虎,就这样,一生写了一千多万字。1946年,老舍应邀访美,待了三年多,《四世同堂》在那里完稿,并完成英译。

    1948年,周恩来曾指示郭沫若、茅盾等一二十位文艺界人士,联名写信邀老舍回国。国民党方面也劝他赴台。1949年11月,他回到大陆,在灯市口西大街的丹柿小院住了下来。

    老舍在从美国归来不久,一直愿意跟上时代,他积极地配合着大大小小的节日或者会议、活动,从而,在不少报刊的编辑看来,他是有求必应的好作者。还没有别的作家能够像他那样活跃,像他那样热情持久。他率先成功创作出反映北京新变化歌颂新时代的话剧《龙须沟》、《方珍珠》等作品。

    但最终仍然没有跟上一个特殊的年代。他被挂上了批斗的黑牌,受到人格的侮辱。难道岁岁年年所作的一切不能证明自己的进步和清白?他的文学生命也几乎终结,49年以后,除了《茶馆》、《正红旗下》几乎都是失败的。

    一九六六年八月二十四日,一定是老舍一生中最漫长的一天,因为这是他自杀的那一天。

    作家汪曾祺与老舍素有往来。在1986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八月骄阳》中,他想象了老舍的最后时光。

    园门口进来一个人。六十七八岁,戴着眼镜,一身干干净净的藏青制服,礼服呢千层底布鞋,拄着一根角把棕竹手杖,一看是个有身份的人……这人眼神有点直勾勾的,脸上气色也不大好。不过这年头,两眼发直的人多的是。这人走到靠近后湖的一张长椅旁边,坐下来,望着湖水。”

    老舍,这个十年运动中最早自杀的中国作家,留给后人的自杀真相依旧是谜。官方说法是,说他不忍屈辱,所以才自沉于北京太平湖。有人说,因为他和赵清阁的恋情,家人的冷漠可能是那根将骆驼最终压死的稻草。

    其实,老舍之死早有缘由。1957年1月16日,老舍在《人民中国》用英文发表《自由和作家》一文,他在《自由和作家》中写道:“一部文学作品肯定是政治宣传的一件武器,但应该是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文学要遵从其自身的规律。没人肯读那种说是文学,其实满是政治词句的作品。”“行政干预不论动机多么好,都必然会妨碍创作真正的艺术。”“我们不该强迫自己去写我们不大了解的事情。” 撇开老舍的其他所有文字不谈,单拿以上文字,在那个年代都是要因言获罪的。

    种种迹象表明,老舍当时并不想死。如果想死,他到太平湖后,就会直接跳进去了。然而他没有。他到太平湖后,就会直接跳进去了。然而他没有。他在岸边坐着,坐了整整一天。又坐了大半夜。老舍是在半夜里“投水自尽”的。有一点也许是不难想象的:当时,夜已很深了,一家一家的窗灯都熄了,连鸟儿也都已归巢,谁也不知道他经历了怎样的绝望。

    老舍先生,静坐湖边,动也不动,石雕一般。

    作家李辉谈到老舍之死时说,老舍是不幸的,他过早地结束了生命。然而,从某一角度来说,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不再会受到风暴的席卷,不再会亲眼看到浩劫中的古都,如何一日日变得疯狂,变得让人痛心。

    他不会料到,在随后的一些日子里,老北京曾经有过的令人温馨令人留恋的东西,将或多或少地被此起彼伏的斗争渐渐消蚀。他所珍爱的正直、善良、礼性、侠义等等,似乎一夜之间在人们心目中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些被扭曲的、粗糙的情感和举止。

    老舍死后,太平湖原址,在1971年在修环城地铁时就已被填平,原址上建成现在的地铁检修车辆段,没有纪念碑,没有指示牌,什么也没有。

    1978年6月,举行老舍骨灰安放仪式,但老舍那个骨灰盒里,没有一点骨灰,那只是一个仪式,老舍的骨灰早已不知下落,他当时是“自绝于人民”,不配留下骨灰。

    据来自海外的确切资料,1968年,老舍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且获投票第一。当时国门闭塞,组委会后查明老舍已不在人世,此次诺奖颁予日本作家川端康成。

    他在绝望中离开,甚至尸骨无存,但是他却在文字里留下了他所珍爱的北京,幽默、正直、善良、礼性、侠义的人性,这也算是种永恒,但是这永恒是多么残酷。

    来源:新华先锋(ID:xhxhfweixin,每日赠书,天天福利)

    推荐:老舍《离婚》

    [作者]老舍  [出品]新华先锋

    漫画式写透老北京人的处世哲学

    老舍本人最满意的一部作品

    ©内容简介:一个旧衙门里的小职员老李,有能力、做事认真,对社会有着隐隐的批判精神,但是性格懦弱。他不满意自己的婚姻,可是却没有勇气摆脱;心中的那份“诗意”在扰动着他,让他有一丝渴望、一点幻想。一位“圣人”张大哥,圆滑世故老道精明,是所有人的大哥。他管所有人的闲事,但唯独管不了自己的家事——儿子被抓进监狱,女儿被同事拐走,张大哥无计可施,一病不起。为了张大哥,老李把自己押给了小赵——老李眼中最坏的人,他玩弄权术,媚上欺下,买卖妇女。最终,老李通过一个落魄食客解救了张大哥一家。张大哥恢复了以往的神采,而看透世情和自身的老李辞掉了科员职务,离开北平回到乡下。

    ©作者简介:老舍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中国现代小说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一生留下八百万字的作品,多以老北京平民生活为题材。代表作有《骆驼祥子》《二马》《猫城记》《离婚》《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纪念老舍先生:52年前的今天,他无声告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vti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