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一端午节,阳江人又叫五月节,按照我家的传统习俗,今天我家吃艾酒。阳江地方虽小,过节的习俗却五花八门,每个地方都有它自己的特色,比如说这个端午节吧,有的人家今天用牲口(鹅)和艾酒一起祭拜祖先,但我家是,初一只用艾酒和粽子之类的食品,到了初五才宰鹅,不再用艾酒。
没错,我们吃艾酒前要先祭拜祖先,妈妈总说祖先还没吃我们不能先吃!我记得非常清楚,每次妈妈都会准备两种粽子:一种白粽,有馅,最简单的里面包有绿豆(我比较爱吃有绿豆皮煮熟了包的甜粽,现在的人都爱用剥了皮的绿豆包了,不知是不是因为那样更方便,更容易煮熟)、猪肉(拌了五香粉的味道更香)、咸蛋黄等,而有钱的人家或特别喜欢吃鲍鱼、蚝豉、瑶柱、腊肠、虾米、叉烧、栗子之类的,也会有人放进去。还有一种,当然就是碱水粽,阳江话叫“灰苦粽”,没有馅,但有的人家会放颗红枣,或片叶子(那叶子到现在我都还叫不出名字,只知道它具有染色作用,但听说对人体没有害),煮熟之后的碱水粽看起来晶莹剔透,沾点白糖吃会让人感觉非常可口(当然啦,祭拜祖先的时候也要放上糖)。然后是三碗带有艾草根须的艾酒,一盆麻蛋(它跟一种叫“江米条”的食品长的差不多,但百度得知江米条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胃、止虚汗之功效,而妈妈说麻蛋吃多了容易上火,所以我不知道它们是不是同一种食品),一盆李子(记得妈妈以前买过荔枝,但她这次没买,估计是担心我们吃了会上火吧,毕竟她说过荔枝不重要,可有可无)。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祭拜祖先前要先将菖蒲和艾草挂好。据我观察多年所知,如果有亲戚或妈妈的同事朋友包好了粽子送给我家,爸妈为了能买到好的菖蒲和艾草过节,或为了能在初一这天早点煮好艾酒祭拜祖先,总会提前一天去菜市场把菖蒲、艾草、黑豆、麻蛋、糖、李子、荔枝之类的东西买回来——为了让菖蒲和艾草保持新鲜,我记得爸妈试过将它们的根部浸泡在盛满水的桶子或盆里,到了第二天切艾草的一些根须来煮黑豆糖水,剩下还完好无损的那些就分别挂在各个房门口和各个神位上。
还记得小时候不懂事,我和妹妹弟弟总会充满好奇的问爸妈:“为什么五月初一这天要挂菖蒲和艾草?这样做有什么特殊意义吗?”爸妈总会特别耐心高兴的告诉我们:“它们是吉祥之物,能镇宅辟邪、保平安,将它们挂在各个房门口和各个神位上就没有脏东西敢进我们家了······”虽然我们心里都觉得这种说法有些迷信,但它们还是像某些传说中的守护神一样,存在的令我们觉得安心:仿佛这世上无论存有多少的妖魔鬼怪,我们的人生路需要经历怎样的坎坷挫折,总会有些属于正义的东西在我们看不见的角落默默守护着我们,给我们以面对困难和战胜邪恶的力量——因此,挂菖蒲艾草能镇宅辟邪这个说法虽显得有些迷信,我们依然没办法对它产生厌恶,反而觉得这种传统即便世世代代传承下来也不伤大雅,毕竟敬畏神明也是种信仰:有所敬畏,人才不会轻易去做伤天害理之事,偶尔我这样觉得。
“为什么端午节要吃艾酒的呀?里面真的有酒吗?小孩子吃了不怕会醉吗?”
“为什么我一点酒味都没吃出来呢?只是放了一点点吗?”
我们心里就像装了本《十万个为什么》,一直对艾酒里面的“酒”充满好奇和不解,追根究底的想弄明白我们每年喝的东西里是否真的有酒,爸妈是怎么处理它们的?为什么我们一直都吃不出来呢?按道理我们能吃出来才是,毕竟我们因为爸爸爱喝酒的原因,天天都能闻到它,对它一点都不陌生,甚至可以说对它十分敏感。
“传统的说法,大家认为端午节吃艾酒能防疫驱邪,吃了它之后可以祛除体内的邪气,这一年身体就会健健康康、无病无灾,做什么都顺顺利利。而我想,端午节期间几乎天天吃粽子,糯米的湿气重,吃多了容易上火,艾草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吃了体内的湿气就会比较容易排出来吧······”
“它跟普通糖水一样,没有酒,叫艾酒可能是因为好听吧······”
虽然我不太爱喝黑豆煮的糖水,但为了这美好的传统寓意,有的时候我还是会追随习俗,让自己完成使命般的喝上那么一碗半碗,而大多数时候黑豆都会被剩下来许多——那糖水喝进喉咙进入胃部的过程中,我的胸口不知为什么总感觉有股清凉滑过,让我感觉轻松和舒服:不知这是不是因为天气太热了人需要滋润的缘故?还是艾草跟薄荷一样?吃进喉咙后都会带给人一股仿佛清风路过胸口的感觉······当然,它的清凉之感没有薄荷那么浓烈,淡淡的,有的时候你会觉得那是种不存在的微妙幻觉——喝过不少次黑豆汤的我从没体会过这种感觉,所以我想,是因为有艾草存在的缘故吧。
如果划龙舟的话,通常时候初五的龙舟比赛最好看,最精彩绝伦,因为这一天是产生最强者的日子——听说得了冠军的龙舟队能代表阳江去广州跟各地的龙舟队比赛。而奖金也非常丰厚,经常听说赢了的龙舟队第二天会大肆庆祝,宴请当龙舟队所属村寨、大队的所有村民吃饭,因此,划龙舟是一个村寨、大队的大事,而不是划龙舟者个人的事,正所谓输了全村寨、大队的人跟着泄气,赢了整个村寨、大队的人感到荣光,哪怕赢得的奖金请不到自己吃饭。小时候一年划一次龙舟,每到端午节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大家聚在一起讨论怎么去看龙舟,坐个什么位置比较能看的清楚,多早去才好——现在正规化了(听说以前都是村寨、大队自发筹备,现在归政府管了),变成了两年划一次,时间缩短了许多(以前七八点开始划,一直划到傍晚五六点多,现在有的时候十点还没开始划,不到四点就结束了),而传统的划龙舟不是放在了初三,就是放在了初五,不像以前,端午节一到就能看见传统的划龙舟——因此种种,现在的节味淡了许多,没有以前热闹、喜庆了!
去年划了龙舟,今年没有的划,一点划龙舟的鼓点都没听到,除了听见邻居谈论怎么包粽子,看见人们买些菖蒲艾草从门口走过,还能让人感觉到些许过节气氛外,这个端午节淡的就跟平常日子没什么区别。昨天我还跟小弟谈论起划龙舟的事,觉得今年没有龙舟划很可惜,一点过节气氛都没有,如果一年划一次就好了,就像举办风筝比赛一样,让划龙舟也成为我们阳江发展繁荣的一个亮点,那么不仅过节的气氛能够浓一些,也会让我们这座城市更具有人文特色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