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各主要语言,如英语、德语、西班牙语、俄语等,都是一种使用字母的拼音语言,法语也不例外,与英语一样采用相同的二十六个字母。那么你可能会问,为什么西方语言会采用字母,而不是像我们一样使用汉字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藏在一本在一百多年前,由英国作家Rudyard Kipling所著的儿童读物《Just So Stories》中。↓
1902年第一版书中从小孩子的视角出发,用一系列科普性与趣味性并存的故事,解释了自然界中许多有趣的现象。比如,骆驼的驼峰,实际上是天神对它懒惰的惩罚,让它可以自给自足地生活多日,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没法再找借口推脱;人类之所以没有能够完全驯化猫,是因为猫与其他的动物不同,更加崇尚自由独立的生活,等等。
在这些有趣的故事中,有一个故事解释了字母的发明原因。故事讲的是,在文字发明之前的原始人一家三口,小女儿随爸爸外出捕鱼,妈妈在家操持家务。在捕鱼的过程中,爸爸的鱼叉不慎损坏,但回家取长矛的路途遥远且危险,父亲决定在原地修理鱼叉。碰巧此时,一位语言不通的外族原始人路过,女儿灵机一动,在树皮上画出事情的经过以及到家里的地图,请求这位外族人回家取来新的鱼叉。↓
动画版Just So Stories外族人虽然不懂小女孩的意思,但觉得小女孩机灵可爱,又怕她的族长惩罚自己,决定上路一试。然而他没有料到的是,在抵达小女孩的家中后,女孩的妈妈误认为树皮上画着的是丈夫和女儿被外族人用长矛袭击的情况。惊骇之余,将这位可怜的送信人来了个五花大绑,酋长也迅速召集族人拿起武器,向小女孩他们所在的河边进发,解救人质,迎击敌人。
但是,当一众人马浩浩荡荡地来到河边时,发现小女孩和她的父亲正在原地等候,一脸惊讶。询问后才得知,整个事件不过是一场误会,送信人也因此重获自由,并被该族接纳为其中的一员。小女孩也在事后与爸爸一起,结合日常事物的形象,发明了26个字母。
虽然有一定的虚构成分,这个故事其实很好地阐释了发明字母的必要性:首先,文字本质上是一种信息的载体。信息的内容是无限的,但人类大脑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是相对有限的,所以人们使用的文字符号的数量必定是有限的。其次,世界上的语言在刚刚被发明出来的时候,大多数是象形文字。例如要表示一个月亮,就画一个月亮的形状,要表示一头牛,就画一个牛头的形状,以此类推。但是,因为每个人对图画的理解不同,如果单纯用图画或者象形的方来记录、传递信息,就很容易造成对信息的误读。这就需要人们对文字符号进行进一步的抽象提炼。
在这里,汉语和西方语言走上了两条不同的路径。西方语言将象形符号抽象后,主要用来标记发音,走的是拼音文字的道路,只要能够通过拼写还原出读音,就能够理解某个单词的含义。而汉语则将象形符号抽象后,主要用来标记语义,走的是拼义文字的道路,即便读不准某个字的发音,也不太影响对这个字意思的解读。虽然路径不同,目的都是一样的:减少记忆和理解上的负担,降低文字被误读的概率,用有限的文字去传达无限的语义内含。
附本文思维导图:
种下一棵知识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