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实验,有两个新的汽车品牌将要面市。我们就叫A和B吧,企业在两个品牌面市前都对潜在客户群做了市场调查。结果出现了很有意思的现象,市场调查分了四个选项:1、讨厌2、一般3、不错4、热爱。A品牌得到了70%的不错,20%的一般,而B品牌却两端化40%人讨厌,40%的人热爱。乍一看,好像A品牌的反馈度要好的多。企业的董事会就要求CEO调整B品牌的相关风格,减少甚至消去B品牌的争议性。CEO拒绝了,反而告诉董事会应该要调整A品牌的相关风格,不然这个品牌一定会在市场上碰壁。双方僵持不下,最后相互妥协,决定不调整直接将两个品牌推向市场,让市场说话。
结果,就跟我们人一样。只有平庸的人才会讨所有人喜欢,而优秀的人一定会被一些人讨厌甚至诋毁,也一定会被一些人热爱。A品牌上市后,那些觉得还不错的消费者也会觉得其他品牌还不错,缺少核心竞争力,购买者寥寥。而B品牌依然被很多人讨厌,甚至在社交媒体上可以看到反对的帖子。但是,有趣的是市调中40%热爱的消费者大多数都买单了。企业CEO当时说过一段话:很多人认为不错的品牌很可能就停留在不错里面,要转换为消费行为很有很长的距离。没有一个品牌是被所有人喜欢的,只有那些热爱你品牌的消费者才会是真正为你品牌买单的人,我们要做的是增加这些人而不是去讨好所有人。
很多品牌从业者经常会犯的错误就是在评估品牌欢迎度的时候,通常看重的是平均值或正指标(喜欢品牌的消费者比例)。更可怕的是定位都不清楚,总是贪婪的希望单个品牌涵盖更多的客户。这次美国大选我们就可以好好的学习一下,最终当选的特朗普就是典型的例子,他的竞选团队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估算特定拉不到的选票数量,然后制定正确的品牌策略争取中间选民,不断放大热爱特朗普这个品牌的受众比例。就像刚才提到的新汽车品牌一样,如果爱恨都是极端化的出现,品牌管理者如果只看到高分和低分彼此抵消,就容易得出一个中庸的结果而失去对品牌塑造的判断力。要知道,其实有一群对品牌嗤之以鼻的顾客那对品牌可能是好事情,不明白的可以去看看那些所谓的没有演技的小鲜肉,很多都是在一片骂声之下越来越红的。
那如果你的品牌现在属于“老好人品牌”应该怎么办呢?以下两个个策略可以帮助品牌管理者。
一、用适当的言论刺激对立者
有些成功品牌会使用刺激对立者的策略,通过故意与对立者针锋相对,通过主动招致批评,使品牌强化与其热爱者的联系。利用消费者为最爱品牌辩护的心理,通过热爱者的应激反应来刺激中立消费者的转化。
华为的余大嘴余承东老师就是深谙此道。
看看余老师过去发表过的言论:
1、我们根本不担心OPPO和vivo,几年前小米也不可一世,今天到哪里去了?现在的OV不代表将来,坚持到最后才是胜利,我看的是长远。有些公司膨胀很快,死的也很快。
2、我们要超越苹果、三星,目标始终是第一,会把所有的对手超过去。能够站到最后,没有强大的实力走不了太远。不追求一时间热闹一阵子,过两天就消失掉了,这是没有意义的。
3、我们的产品领先友商一年!
几乎每次发表这些言论都可以引起大量围观,并且会被各路媒体报道放大。其他很多品牌的粉丝会对其批判,而华为的粉丝又会进行维护。这样一来二往的结果就是华为被越来越多的中立消费者所知悉。
二、敢于挑战现有行业秩序
想要让产品让所有人满意是肯定吃力不讨好的,因此品牌通常会瞄准某一类消费者制定策略。细分市场的策略有时会给品牌带来争议,刺激销量。
苹果公司的经典广告《1984》就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这个广告开篇便是极具冲击力的画面。面无表情的人群机械前行,大屏幕上的独裁者正“慷慨陈词”。这时一位手拿大锤的女子冲入人群,高抛重锤将屏幕砸碎。片尾则出现字幕:1月24日苹果公司将发布Macintosh电脑。当时广告苹果董事会看到样片后认为这会成为一场灾难,因为当时苹果正在遭到竞争对手IBM的打压,他们认为这广告隐喻太多,“当面侮辱行业领导者”的方式并不明智。虽然乔布斯很喜欢这个创意,他甚至愿意自掏腰包投放该广告。不过胳膊拗不过大腿,苹果董事会还是要求广告公司帮忙卖掉自己在超级碗的90秒广告位。不过还是广告公司创始人有深明远见,他故意下令放慢进度,到最后广告位只卖掉了30秒,因此最后大家还是在超级碗上看到了经典的60秒《1984》广告。这则广告也产生了奇效,Mac发布100天后销售额就超过1.5亿美元,远远超出苹果自己的预期。
让你的品牌更专注于你的热爱者,就像罗辑思维有一期讲的一样:在全新的互联网时代,品牌不应该在采取传统工业社会大规模传播,大规模销售。而应该将更多精力放到制造自己的魅力,让热爱者更加疯狂的热爱上面来。这样的品牌才会具有更长的生命力和成长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