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309676/6ad8e59280636670.jpg)
季氏篇第十六·一二(432)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诚不以富,亦只以异。”其斯之谓与!
【钱穆译】先生说:“齐景公有马四千匹,到他死之日,人民对他没有可称的。伯夷、叔齐饿居首阳山下,但人民直到今天还是称述他两人。(《诗经》上说:“为人称述,并不在富呀,富亦只是有以不同于人而已。’)就是说的像这样吧?"
【杨伯峻译】齐景公有马四千匹,死了以后,谁都不觉得他有什么好行为可以称述。伯夷、叔齐两人饿死在首阳山下,大家到现在还称颂他。实在不能以财富来评价人,只看你是否有等待德行,那就是这个意思吧!
【傅佩荣译】“齐景公有四千匹马,临到死的时候,百姓找不出他有什么德行可以称述。伯夷与叔齐在首阳山下饿死,百姓直到现在仍然称述他们的德行。‘财富实在没有用处,只看你是否有卓越的德行。’就是这个意思吧!”
驷,古马车上的四匹马。千驷相当于千乘。
齐景公也算是一个很有名,很有头脑的国君,他为什么无德可称呢?
齐景公执政时,文治武功使齐国强盛一时,但后来的他贪图享乐,生活奢侈,逞性妄为,不体恤民情,致使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内忧外患时坚持与晋国作战,不仅战败而且随后丢了性命。这样的人虽有丰功伟业,虽使国家富足,百姓却深受其害,真没有什么可以让百姓可称道的。
伯夷、叔齐被孔子称为“古之贤人也”,他们耻食周食,饿死首阳山,所以他们的故事流芳百世。
“诚不以富,亦只以异”原在《论语·颜渊10》篇中出现,与该章并无关联,所以移至本章,倒显通畅和恰当。
齐景公虽然治国有一定功绩,但毕竟过失也明显。体现在德行上,表现差强人意。所以一个人想要留下好的名声,不是看他做了多少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要看他是不是在德行修为上有也有很好的表现。一般人对别人的缺点都是放大了看,往往一点微小的瑕疵足以影响一个人整个的品行,即使他以前做得再好。所以君子有“三戒”,有“三畏”,有“三愆”,有“九思”,能分清益友和损友,能分清“益者三乐”和“损者三乐”,因此他们能避免自己出现不应有的过失。即使有过,也能“内自省”,能“过则勿惮改”。
有人因“一失足成千古恨”而严格要求自己,有人甚至为了名声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有人以“瑕不掩瑜”来为自己看似微不足道的过失开脱,是因为他们修养的境界不一样。有人说,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尊重自己的内心即可。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就是修养的高境界,但它的前提是自己表现完美,没有什么让人说三道四的。因此努力地修养自己,不期望做到被别人称赞,但不要有什么过失让人给自己贴了标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