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今日看点研究▪性▪学习
书评《皮囊》|我想看见每一个人

书评《皮囊》|我想看见每一个人

作者: 阿阿西呐 | 来源:发表于2016-08-21 20:32 被阅读572次
作者/蔡崇达
如果皮囊朽坏,我们还剩下什么?

看完这本书的时候,百度了一些书评,很多人说这本书写得过于用力,应该是高中老师喜欢批改的作文类型。

我没有说什么,也没有像其他读者一样去反驳。因为,我根本没立场去指责别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他自己心中的《皮囊》。

之于我而言,这本书提到了那些我所不敢触碰的问题,它让我开始思考,“我是谁?到底是什么东西真正构成了我”。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里,我哭过很多次,但其实很遗憾的说,我们只不过是从这本书里读到了自己的影子。从蔡崇达从厚朴从文展身上,读到了我们的影子,读到了一些仅有自己可以理解的情感。

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认知,我们不一定会认可,可一定会在某个瞬间打动到你。

为这本书作序的李敬泽先生说

“我不能肯定这本书是什么,我甚至不能肯定它是小说还是自传,但我知道它不是什么,它不轻松不愉快不时尚甚至也不“文学”。

我也不知道它可以算作是什么,但是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本可以让我看见自己的书。从那些生活中的小人物身上,我们依稀,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

来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作者吧

蔡崇达,泉州晋江人,作家、媒体人、创业家,国内非虚构写作的践行者,“南方国际文学周”联合发起人。先后在《中国新闻周刊》、《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生活》月刊《周末画报》工作并任主编之职,也曾担纲央视汶川地震专题纪录片策划及撰稿工作,并与白岩松合作《岩松看美国》系列节目。作为媒体人的蔡崇达,是中国新闻业的最佳特稿作者,其新闻作品曾获得《南方周末》年度致敬最佳报道奖、亚洲出版协会特别报道大奖,以及德国《德意志报》颁发的中国年度特稿奖

事实上,读完《皮囊》这本书,印象最令我深刻的,有生活的很狠的阿太,有倔强但残疾的父亲,有用力生活却始终不了解真实世界的厚朴…而在这里,我想要说一下的,却是坚持盖一栋终将拆迁的房子的母亲。

坚持修建一栋被拆迁的房子,并欠下很多的债,甚至家里还需要支付一个中风的人的药费,甚至可能会让自己的孩子连学费都交不上,你看,是不是很愚蠢。

我觉得很愚蠢,甚至在看的时候我都忍不住想要吐槽。

作者从过去开始叙述这座房子的历史,用母亲的口吻来告诉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一栋房子。

她说,那年她二十四岁,父亲二十七岁。两个人在媒人的介绍下,各自害羞地瞄了一眼,彼此下半辈子的事情就这么定了。父亲的父亲是个田地被政府收回而自暴自弃的浪荡子,因为吸食鸦片,早早地把家庭拖入了困境。十几岁的父亲和他的其他兄弟一样,结婚都得靠自己。当时他没房没钱,第一次约会只是拉着母亲来到这块地,说,我会把这块地买下来,然后盖一座大房子。

母亲相信了。

后来父亲把多年积攒的钱加上母亲稀少的嫁妆凑在一起,终于把地买下,又举债修好了房子。

后来因为“我”出生,父亲丢掉了公职,去宁波当了海员。回来之后,在这块地上建成了一座完整的石板房。还把自己和母亲的名字,编成一副对联,刻在石门上,命名了这栋房子。

可是后来父亲中风了。

甚至家里已经拮据到去捡菜市场上,人家不要的烂菜叶。

可是,母亲仍然是固执己见的想要建房子。“你父亲生病前就想要建房子,所以我要建房子。"她像商场里看到心爱的玩具就不肯挪动身体的小女孩,倔强地重复她的渴望。

“我”同意了,“我"知道这房子是母亲的宣言。以建筑的形式,骄傲地立在那。

固执吗?真的很固执啊,为了这一个渴望,母亲做了很多工作,最后,急性盲肠炎住院。

最最为我感动的是这个片段。

我还是想发脾气,却听到走廊里一个人拄着拐杖拖着步子走的声音,还带着重重的喘气声。是父亲。他知道母亲出事后,就开始出发,拄着拐杖挪了三四个小时,挪到大马路上,自己雇了车,才到了这家医院。

现在他拄着拐杖一点点一点点挪进来,小心翼翼地把自己安排到旁边的病床上,如释重负地一坐。

气还喘着,眼睛直直盯着母亲,问:“没事吧?”

母亲点点头。

父亲的嘴不断撇着,气不断喘着,又问了句:“没事吧?”眼眶红着。

“真的没事?”嘴巴不断撇着,像是抑制不住情绪的小孩。

我在旁,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在房子建好后,母亲收到了来自与姐姐以及父亲的抱怨,“你怎么这么爱面子,考虑过父亲的病,考虑过弟弟的学费吗”

也就是,在那瞬间,“我”才明白母亲的那种不甘心。

在“我”大三暑假时,母亲提议,把房子建高两层。母亲很紧张地用力地捏着那卷钱,脸上憋成了红色,像是战场上在做最后攻坚宣言的将军。

“这附近没有人建到四楼,我们建到了,就真的站起来了。”

房子建好之后,小镇一阵哗然。然后第二年,父亲去世了。

然后再过两年,镇上发布了拆迁公告,从这房子的中间切了下来。

“我们还是把房子建完整好不好?”在镇政府回来的那条路上,母亲突然转过身来问。

我说:“好啊。”

她尝试解释:

“我是不是很任性,这房子马上要拆了,多建多花钱。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一定要建好。我只知道,如果这房子没建起来,我一辈子都不会开心,无论住什么房子,过多好的生活。”

事实上,直到母亲坚持要建好这房子的那一刻,我才明白过来,前两次建房子,为的不是她或者我的脸面,而是父亲的脸面——她想让父亲发起的这个家庭看上去是那么健全和完整。

这是母亲从没表达过,也不可能说出口的爱情。

那一瞬间,泪流满面,我觉得文中的蔡崇达真的很幸运,他的母亲也很幸运。因为他理解了他的母亲,而他的母亲也得到了他的理解。

可是在现实里,让我觉得愧疚的是,我甚至没有主动地想要去了解过我的母亲。我不知道她的渴望,我不知道她有什么想要的,我甚至连她喜欢吃的东西都不知道。

如果是在现实里,我们的母亲,想要建一座马上要被拆除的房子,迎来的一定是不被理解的责怪。那是我们不可能懂,也不想要懂的感觉。

作者在后记里说

“我才发觉,我其实不认识父亲,即使我们是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严格来说,我只是知道他的人生,只是知道他作为父亲这一角色在我的生活中参与的故事,我没有真正地看见并理解他。”

而对于母亲,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只是知道她们的人生,只是知道她们作为母亲这一角色在我们的生活中参与的故事,我们没有真正的看见并理解她,也没有想要去这么做。

我在想,如果有朝一日,我们成为了父亲,或者是母亲,在孩子的眼里,我们到底是怎样的模样。

如果,那个提出想要建一座马上要被拆除的房子的人是我们,又会拥有怎样的回应?

相关文章

  • 5月计划

    《皮囊》书评 《Educated》

  • 书评《皮囊》‖用文字“看见”自己、“看见”他人

    《皮囊》中作者用文字记录了他生命中相关的角色,有的是亲人,有的是朋友,有的是身边一个过客…… 看过本书之后,我似乎...

  • 书评《皮囊》|我想看见每一个人

    如果皮囊朽坏,我们还剩下什么? 看完这本书的时候,百度了一些书评,很多人说这本书写得过于用力,应该是高中老师喜欢批...

  • 山不倒

    暮色,轻合《皮囊》,浃髓沦肌。 蔡崇达说:“我想‘看见’每一个人,但其实‘看见’一个人是很难的,你们觉得你们真的理...

  • 《皮囊》——关乎生死,关乎人性

    《皮囊》一书,在我的书单里已经很久了,想读却始终不敢读。 看过一些简短的书评,说《皮囊》中的描写过于现实,现实到让...

  • 《皮囊》书评

    "读书到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 ...

  • 书评|《皮囊》

    初见《皮囊》,是冲着“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这句话而去,啃了之后发现,其实不然,。欣慰的是,它并...

  • 《皮囊》书评

    用两天时间一口气读完《皮囊》,才发现自己是在父亲节前及时共享到了心灵送给她老爸的亲情礼物。“肉体是拿来用...

  • 《皮囊》书评

    用一些拥有理想但是进行不实际付出的和拥有热情和理想却败给了现实和缺陷的活例,勾勒成一只大网,把正在躁动却不知如何实...

  • 《皮囊》书评

    文/韩阿四 打开这本书就能够看到,韩寒、刘德华、李敬泽等人的推荐。本书作者蔡崇达是闽南人本书正是作者从闽南人的角度...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评《皮囊》|我想看见每一个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mrws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