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那碗汤面

作者: 笨学徒 | 来源:发表于2018-08-19 11:01 被阅读13次
儿时的那碗汤面

所有心心念念的美味都伴有儿时美好记忆酿成的“蜜”,那蜜之甘甜时时挑逗味蕾让人欲罢不能!    ――题记

算起来在保山已经十年有余了,随着年龄增长(虽然我还不老)越发想念老家的那碗汤面。

不得不承认,人的胃也会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同化一个人的口味十年已是绰绰有余。前年过年回老家,一大家子特意跑去城里吃最好吃的火锅,当我发挥到极致并心满意足地歇筷时,老妹、姨娘和姨妹都诧异地望着我:不会吧?我们才刚刚开始啊!

作为一个发胖都无畏不惧的吃货,连老家的招牌美食都拿不出曾经的生猛姿势,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变了,变得那么具体,具体到我一度认为今生无法更改的口味。说起来是潜移默化,但回首思及却也显得那么容易。至此,我便欣然接受我已变成地道“云南人”的说法,直到后来在外婆家吃到那碗看起来素素的汤面。

当牙齿将面条研磨细碎,那股韧劲、麦香瞬间充满口腔;面汤下肚实香浓而不腻,那种满足温馨的感觉散发至全身,整个人都温暖了起来。不禁感叹:原来这才是我深藏在骨髓里最本真美好的儿时记忆。

即使同是以米饭为主食的南方人,一日三餐的食材也不尽相同,比如在我老家,晚餐通常吃汤面。一来煮面比做饭更快更方便,二来面条柔软易消化晚上吃更养胃。

汤面的原材料可以是干面也可以是水面,水面是没有完全脱水处理的面,相比晒干切断包装后的干面,水面软而不烂、劲道有嚼头、顺滑更入味。在农村这样的面通常从播种到盛上餐桌的所有环节都是由农家人自己完成的,所以口感上更胜一筹。

与保山吃米线注重后期加工调味不同,老家煮面更讲究前期配料:记得小时候奶奶总会切几片坛子里储存的猪肉丢进大材锅里炼一炼,急火逼出肥肉里多余的油脂,等肥肉由白变黄时香气四溢,此时再放水烧开下面,就上一把豌豆尖或其他绿色菜叶,一碗朴素大方的面便煮好了。当然这只是汤面的基本款,配料还可以更丰富,在儿时鸡蛋、滑肉、臊子这些属于豪华版了。

奶奶一般会把好东西盛在碗底藏起来,吃完了面方能见着,按照这个顺序便是好的都在后头。不过我打小就皮,每次都把好东西翻出来先吃了,等到妹妹吃的时候我就找奶奶理论“我没吃着”。

埋头吃面的妹妹总也没有发现这其中的破绽,于是乖巧听话的她会主动分我一些,可能是心疼我瘦小的缘故,奶奶在一旁便不吱声。

现在偶尔还会想起那些童年趣事,想起再也见不到的奶奶,想起那碗热腾腾的面。往事不可追,能够得着的只是那碗极其相似的面。所以每次遇到哪里开了一家川味面馆,我都迫不及待地去尝一尝,不是那个味但最起码是最接近的!

相关文章

  • 儿时的那碗汤面

    所有心心念念的美味都伴有儿时美好记忆酿成的“蜜”,那蜜之甘甜时时挑逗味蕾让人欲罢不能! ――题记 算起来在保山...

  • 那碗酸汤面

    月月邀请我加入群:饕餮盛宴。 我不知道群名字前面那两个字念啥,在群里问了一下,才知道是念taotie,到下午又忘记...

  • 那碗清汤面

    父亲是一个假回民,部队上上下下的人都知道。见到我的大人一般都和气的摸着我的小脑袋,问:小朋友,你爸爸是谁呢?我报上...

  • 那碗清汤面

    “我想吃面了……” 大西北,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那种感情用文字很难描述,也许只是我不善于表达,无法把那种感情剖析得透...

  • 乡愁那碗牛汤面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那是九零年的事。年纪虽然小,却已奔波求学的路上。“孟母三迁”在母亲身上真真正正的体现出来,她为了...

  • 难忘那碗清汤面

    文/沐恩佳音 (一) 十点钟的太阳挂在树梢,微风轻拂,太阳在树叶间时隐时现,羊宝宝跟在羊妈妈后面在河沿低头吃草,迷...

  • 儿时的那碗汤圆

    元宵节,是我们传统的节日之一。而在我从小的记忆里,它被称为正月十五。或许是受家乡的影响,总觉得元宵节过于书面化,正...

  • 简单五步一碗面,不起眼的清汤寡水比吃肉还香,不爱面食也吃光光

    在夏季,其实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节省时间和省事的填饱肚子的主食,就是一碗汤面。说起吃汤面,那哧溜的一声声、那汤面入肚...

  • 母亲的那碗热汤面

    人总是要生病的,躺在床上,不要说头疼,浑身的骨头疼痛,翻过来覆过去,怎么躺都是难受。这时连满嘴的牙都跟着难受,舌苔...

  • 姥姥煮的那碗清汤面

    1 车缓缓行驶在路上,小黎看了一眼窗外,六月的浅夏天黑得比较晚。尽管天色已经暗沉,可西边的天空还停滞着大片的火烧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儿时的那碗汤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ncc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