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难以沟通?其实是你不会说话

作者: 鲁尼妈妈 | 来源:发表于2016-04-27 17:52 被阅读1144次

1

前晚去接先生,他刚拿到驾驶证,让我下班后陪他练车。

导航到产业园北门,我给他打电话:“下来吧,我就在上次放你下来的路口。”

我想当然地以为他会知道是哪个门,因为上个周末才送过他来公司,就是停在北门的。

谁知等了很久他还没到。

一会,电话来了:“你到底在哪里?”一股怨气。

我才意识到他走错门了,赶紧解释了半天。

类似的事情发生过很多次,因为沟通不畅,他常常生我的气。每次他一生气时,我也毫不示弱,责怪他为什么跟我没有一点默契。

2

想起前两天看到的一篇文章——《剑桥告诉我,语言和写作的力量》,是剑桥大学留学博士濮实写的,他提到在剑桥最大的收获就是接触到一些治学严谨的人,他最敬重其中一位作家,跟他接触过程中作者学到很多东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使用语言的准确性。

去植物园散步,他可以边走边告诉我们路边的植物叫什么名字,有什么气味或者怎样辨别。每次提到某个信息,他都一定会拿出本子来记。他在描述东西的时候很少用“这个”“那个”“这边”“那边”“不远”之类的代词,因此他说话很少有歧义。甚至在蛋糕店里看到不认识名字的蛋糕他都会问清楚它叫什么,怎样拼写。亲身遇到这么一位作家,我才看到了什么叫下功夫,才明白了什么叫良好的学习习惯。

于是我开始反省自己。

就我和先生的这一次沟通来看,无疑是失败的。即使他的态度不好,但是源头还是因为我的语言表达欠缺准确。如果我当时能够准确地告诉他,我就在产业园的北门口路边等你,也许就不会造成误会。

从这件事中我又联想到以前跟先生发生过的多次矛盾,其实大多是因为我们的语言表达不准确引起的。

比如,先生最近工作很忙,经常加班到很晚才回家。我很希望他能偶尔放下工作,陪孩子玩玩,陪我聊聊天。然而等他回到家之后,我对他说的话却成了抱怨:“你总是那么晚才回家。”说这话时,我的潜台词是:“我很想你,我希望你能早点回家陪我。”可是在先生看来,这句话很刺耳:“我每天工作累得半死,回到家还要受你的抱怨。”于是一顿争吵不免发生。

我发现,在生活中,与亲人、朋友沟通时,其实我常常会在心里有一个预期,认为他们应该能理解我,于是说话时往往就不注意语气和表达的准确性,误会甚至争吵就此产生。

先生在这一方面也好不了哪去。

有一天晚上,先生回到家,看了一眼地板就没好气说:“地也不拖一下,脏兮兮的。”我正在陪孩子玩,听到他说话的语气,心里也不舒服:“我这不是在陪小宝玩嘛,再说了,我觉得这地板不脏啊!”“这还不脏,你去张X家看看什么叫干净!”我一下子怒了:你这不是明摆着嫌我懒吗?我下班回到家还要陪孩子玩,已经够累的了,还拿我与那个张X家的来对比!于是又是一顿争吵。

后来我想,先生本来是爱干净爱整洁的人,也许那天晚上他本来想表达的是:“我工作很累了,我想回来看到一个干净整洁的家。”如果他当时能客观地描述他所看到的一切,不做任何评价,那我肯定会很乐意地开始收拾房子。可是他的语言表达却让我感觉受到了攻击,于是我本能地跟他进行了对抗。

3

正确地表达自己是与别人沟通的开始。我们常常觉得别人难以沟通,却很少反省是不是自己不会说话。

不仅在亲密关系中如此,在亲子关系中也经常发生这样的事。

有一次,孩子把家里所有的玩具车都摆在地上玩开车的游戏,玩腻了之后就去看iPad,我看到地上乱七八糟的很生气,就大声吼他:“你又不收拾玩具!”他无动于衷。我又大声说了几句,他还是不动。我开始意识到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于是换了一种语气:“宝宝,地上乱七八糟的,我看到很烦,请你把玩具收拾一下好吗?”他终于开口说话了:“好吧,不过妈妈你跟我一起收好吗?”

孩子过敏性鼻炎,经常感觉鼻子一痒,就拿手指去抠。先生很反感别人拿手抠鼻子,于是每次他都带着厌恶和嘲讽的语气说:“恶心死了!走开走开,我不喜欢脏兮兮的宝宝!” 然而这样的表达除了引起孩子的反抗外(先生越是这样说,孩子越是抠得厉害,还故意拿抠过鼻子的手去摸先生),对孩子改变这个坏习惯起不到任何作用。

在这件事中,我和先生对孩子一开始的表达完全是抱怨、发脾气,孩子不听也是出于人的本能。试想,大人在面对别人的抱怨时不是选择反击就是选择屏蔽,孩子不也如此吗?

很多妈妈在抱怨孩子不听话,可是我们又反省过自己对孩子有好好说话吗?

4

写到这里,我想起《怎么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和《非暴力沟通》两本书里提到的沟通理念其实是相通的,适合我们与所有的人沟通,不管是爱人、孩子,还是朋友、同事。

归纳起来,书里提到的有效的沟通主要有四个步骤:

首先是将事实准确客观地描述出来。

以亲子沟通为例:

孩子忘记关水龙头,澡盆里的水快溢出来了。对此,很多妈妈的做法是大声吼叫:“你太不负责任了!老是忘记关水龙头,你要我们家发大水吗?”正确的做法是:不要指责孩子“不负责任”,而是就事论事地告诉孩子:“我看到水快满了。”

孩子随手把垃圾放在桌上。妈妈不要对孩子说:“你怎么总是乱扔垃圾!”而是对孩子陈述事实:“宝贝,垃圾应该扔到垃圾桶里。”温柔而坚定的语气,相信没有孩子会不听。

孩子上完厕所,忘了关灯。妈妈不要跟孩子说:“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上完厕所要关灯。”而是向孩子描述一个事实:“我看到厕所的灯还开着呢。”

向孩子描述事实和问题,同时也是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知道他应该做些什么。

第二是以“我”为中心,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的话,再进一步表达自己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

比如之前我先生在看到地板脏兮兮的时候,如果能够以“我”作为主语表达,比如“看到地板脏兮兮的,我心情很不好”,然而进一步明确原因“因为我个人是很注重环境的干净整洁的”,那我肯定马上会明白自己该做什么,而且会很乐意地去做。

第三是不要抱怨或评价,而是提出具体的请求或解决办法。

比如看到孩子抠鼻子时,像我先生那样直接说他是脏孩子,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还强化了孩子的行为,结果,孩子抠鼻子的频率更高了。后来我们想了一些办法,首先我们告诉他抠鼻子带来的后果可能是破坏鼻粘膜,导致鼻子更容易过敏发痒,孩子当时表示明白,但是鼻子一痒起来再跟他讲道理根本是没用的,于是我再次看到他抠鼻子后也不再说话,直接就拿开他的手,递给他一张纸巾,教他捏着纸巾去通鼻子。后来,我还带他去看了耳鼻喉科医生,医生开了一瓶生理盐水,我就每天坚持给他喷两三次。渐渐地,他的鼻子没那么痒了,抠鼻子的频率也小了。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孩子身上很多问题,其实是我们没有发现背后的原因,也没有给提供孩子实质性的解决办法引起的。

第四是注意说话的语气和手势动作等身体语言。

据研究,人与人沟通时,就影响力来看:沟通的内容只占7%,沟通的方式占38%,沟通的动作占55%。

对此我深有感触。我是“脸盲症”患者,认人特别差,特别是在看美剧时,我通常看了半天还会把男一号和男二号搞混,在我看来,西方人都长得一个样。如果一个陌生人隔半个小时再次走过我身边,我可能还是会认不出他来。就算要我描述一位身边熟悉的朋友的外貌,比如眼睛大还是小,鼻子高还是塌,脸是圆还是方,我也描述不出来。而我有一个朋友,认人特别强,即使只是看过一次别人的大头照,她也能在人群中找出他来。我一开始也很疑惑,后来渐渐了解到人的大脑结构是有差异的。那我是靠什么来记住一个人的呢?我留意之后发现,只要我跟一个人说过话,那我下次再遇到他时我多半就会认出来。原来我是凭一个人说话时声音、语气、手势甚至走路的姿态来识别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也会经常发现,与人沟通时的具体内容我都不记得了,但是对方在说话时的语气和动作却还留在我的脑海里,这些才是构成此人在我心目中印象的最重要因素。

前面三点我们谈的都是占比38%的方式、技巧这些技术层面的东西,这个可以通过训练习得,但在沟通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占比一半以上的动作部分,这一点需要我们投入感情并不断地反思改正。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如是否重视孩子的感受,是否理解、尊重孩子等……比沟通技巧更重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别人难以沟通?其实是你不会说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nnzl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