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祐三年(950),69岁的冯道效仿前人写下一篇《长乐老自叙》。在这篇自传性质的文章中,他回述了自己的一生经历,自认“在孝于家,在忠于国”。而正是这样一个以忠自诩的人,在后世却以毫无节操、无耻之尤而为人所知。
如今的成功学大咖
01
冯道出生于唐末僖宗的中和二年(882),正值重创唐朝的黄巢起义之时,死于后周世宗的显德元年(954),距离北宋建国不足六年。粗略地说,他是一个与五代共生死的人。
官修史书上通常称冯道历事四朝十帝:四朝指的是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前后相继的朝代;十帝则包括后唐庄宗、明宗、闵帝、末帝,后晋高祖、出帝,后汉高祖、隐帝,后周太祖、世宗。
不过,在投奔后唐庄宗李存勖之前,冯道已经在燕王刘守光手下任职,后者在911年时自称大燕皇帝。而当后晋在946年被契丹所灭后,冯道归顺于辽,辽太宗耶律德光一度在开封称帝,想要成为契丹与汉的双料皇帝,只是不久便由于统治基础的不稳而北归,随后病死在旅途之中。
若算上燕与契丹,冯道便是历六朝而事十二主了,这份工作经历大概称得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自然而然,冯道被视作了一名毫无气节的无耻文人的典型代表。
在通常的印象中,一个无节操的文人往往只是把做官当做一种手段,升官发财是其一切行为的动机所在。可冯道却偏偏给打了一个相反的样。
在流传下来的五代史料中,冯道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清廉节俭的清官形象。后唐庄宗时,冯道升职为中书舍人、户部侍郎,不久因为父死而辞职守孝。丁忧期间,冯道学习晚年的杜甫住在茅草屋之中,且与农夫一道生活耕作,而并不自认高人一等,其后又遇饥荒之年,冯道更是把个人的薪酬所得全部用来赈济乡里。
文官最忌贪财,冯道以其安贫乐道的自我操守而被人称道,美名海内传颂,后唐明宗便评价说,“真士大夫也”。
冯道亦不好色。曾经有将领把掠获到的美貌女子赠与冯道,冯道当场收下,但却只是好生款待而不逾矩,私下里命人寻找到她的家人后便将其送还。
大体而言,冯道是一个拥有儒家传统美德之人。
大凡历事多朝的政治不倒翁多是毫无主见、人云亦云,只知一味苟全性命的家伙。因为没有强烈的政治主张,他们不会得罪当权派,同样地,他们也不会过多参与时政,这样就避免了日后的清算,这类人大抵不过是政治吉祥物一样的存在。
与通常的政治不倒翁相比,冯道也有出彩之处,而并非一味地做安静的美男子。
在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中,冯道向君主积极诤谏的事例有三处,而在更早的《旧五代史》与《册府元龟》中,其诤谏的事例更是分别有九处和七处之多,便是称其为积极诤谏也恐怕是有理有据吧。
02
在人生落幕之前,冯道备受从一般士人到皇帝的推崇。
不仅定鼎中原的后唐明宗、后晋高祖、后周太祖、世宗等对他礼遇有加,便是在邻国契丹他也是享有盛名。当他在后晋时期出使辽国时,契丹主本打算郊迎以示尊敬,因臣下以“天子无迎宰相之礼” 为由劝阻方才打消。
后周世宗显德元年,冯道以七十三岁的高龄病逝。死后,世宗为他辍朝三日,赠尚书令,追封瀛王,谥文愍。 当时之人更是将他的死与孔子相比,认为两人同寿,这种以圣人比附的做法不难看出时人对他的空前赞誉。
赵匡胤在960年陈桥兵变后建立了北宋,其政治班底基本沿袭后周格局,文人风气也一以贯之。故而在北宋前期,冯道在士林中的尊崇地位并无多大改变。
北宋第一任宰相是范质、王溥与魏仁浦三人,其中,范质称赞冯道为“厚德稽古, 宏才伟量, 虽朝代迁贸, 人无间言, 屹若巨山, 不可转也” ;王溥更是效仿冯道的《长乐老自叙》而做《自问诗》以此明志。
除此之外,被朱熹追溯为理学先驱的宋初三先生——胡媛、孙复、石介,对冯道的评价也与后世的理学家截然不同,如石介便以“五代大坏,瀛王救之 ”来称赞冯道。
然而时代终究有所不同了。
对冯道最初的批评声来自于《旧五代史》,这部宋太祖时期的官修史书无疑反映着来自顶层的政治理念。在冯道传记最后的史臣议论中,批判的语言首次出现:
史臣曰: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风;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礼。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为忠乎!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况于再三者哉!所以饰终之典,不得谥为文贞、文忠者,盖谓此也。
然而,这种盖棺论调仍是一分为二地对待冯道,而且从整篇传记来看,褒扬赞叹的语调仍多过批判。再结合同一时期的私人议论便足以得出一个结论,即这种对冯道德批判更多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权力话语,而并不为多数的读书人所真心接受。
不过,随着宋太宗即位后大规模地科举取士,一个崭新的士大夫群体崛起为政治中心,以春秋学为核心的儒学复兴思潮席卷开来,由此,高名节、尚廉耻的士风弥漫于世,并最终在北宋第四位皇帝的仁宗时期结出果实。
领风气之先的是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闻名后世,他以士林领袖的身份斥责冯道的贪恋无道。继承这一话语并将之发扬光大的是欧阳修,他因不满于《旧五代史》的重史实而少价值批判而私撰历史,即为后人所知的《新五代史》。
在为冯道做传记之前,欧阳修特别写了一篇提纲挈领的序言以点明态度,其中,他毫不客气地批评冯道为“其可谓无廉耻者矣”。
紧接着,他又引述了一篇五代小说,内容为一个寡妇因为被陌生男子碰触了手臂而羞愧难耐,最终以斧头砍断手臂来保全名节的故事。欧阳修引述这段故事的用意非常明显,借此批判冯道甚至连一村妇也不如,这种侮辱可谓极矣。
与欧阳修一样,司马光也对冯道持批评态度。相比于欧阳修集中于气节一点来做文章,司马光更进一步地对冯道做了全面否定,将其生前所行的善事一笔抹杀,归为无足轻重的琐事。无疑,他的标准比欧阳修更为严厉、苛刻。
经过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等大V的批判,世人眼中的冯道形象发生了巨大的转折,从过去的堪比圣人到如今变成无耻文人的典型代表,可谓一百八十度大转向。
到了靖康之变后的南宋,因为时局的变化,对冯道的看法更是成为一个大是大非的原则性问题,几乎没有文人会试图为其做翻案文章。不仅如此,对冯道的批判变得极为激烈,“倾巧乱人,谋身卖国”、“乱臣贼子” 、“惟君卖国作功臣”的极端评价俯拾皆是。
而这种批判又与程朱理学紧密贴合,并随着程朱理学的占据主流思想而成为不易之论。自此,冯道被成功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而不得翻身。
网友评论
全被冯道干了。。。
听说历史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