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哲思想法
“无为而治”之君的内在精神品格-见素抱朴少知寡欲

“无为而治”之君的内在精神品格-见素抱朴少知寡欲

作者: 对话灵魂 | 来源:发表于2020-05-07 16:55 被阅读0次

        老子认为“圣”、“智”产生法制巧诈,用法制巧诈治国,便成为扰民的“有为”之政。抛弃这种扰民的政举,人民就可以得到切实的利益。他斥责统治阶级的文化,在他看来,这种文化和具有规律性的社会现象是矛盾的,即和“天之道”是矛盾的。必须抛弃这种文化。它对人民毫无益处。由此可见,老子反对统治阶级的文化,否认它对人民的意义,并提出一种乌托邦思想——使人民同这种文化隔绝。老子的政治主张虽不可取,但他提出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恢复人的自然本性的观点,并非是没有意义的。

         一、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做君主的不标榜自己是圣人,放弃用权术智巧治国,老百姓将会百倍地高兴;如果不搞什么仁政政治,废除现行的以“义”为原则的道德体系,老百姓将会自动地子孝父慈起来;如果不虚浮欺诈,不与民争利,老百姓就不会偷盗。

          二、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老子提出“见素抱朴”的主张,他认为上层统治者若能在素朴、少私寡欲的政风下,进一步弃绝智辩、伪诈、巧利,则可使人民得以享受安定、孝慈,并生活在安宁的社会环境中。

相关文章

  • “无为而治”之君的内在精神品格-见素抱朴少知寡欲

    老子认为“圣”、“智”产生法制巧诈,用法制巧诈治国,便成为扰民的“有为”之政。抛弃这种扰民的政举,人民就可...

  • 见素抱朴 少思寡欲

    郭敏风—中原焦点团队讲师、心理咨询师 坚持原创第(1428天)2022健身打卡(第19次)读书打卡(第22次) ...

  • D19:少私寡欲

    D19: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老子《道德经》 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 ——庄子...

  • 传统文化通俗讲:道家·老子天下第一·05-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道德经·十九章》有“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句。 “见素抱朴”中的“见”,读为xian,是外在表现的意思。“素”,...

  •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 见素抱朴

    现其本真,守其纯朴,谓不为外物所牵。 语出《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见素抱朴、绝学无忧、...

  • 谈欲望

    老子说,"见素抱朴,少思寡欲"。人只应有本能的欲望,欲望越少,越接近善良的本性。远离私欲喧嚣,只有保持内心宁静...

  •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原文句子: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古文今译:(智辩、伪诈、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的,不...

  •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文/若冰 《道德经》第十九章感悟部分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九章里重点阐述了它的社会观。 希望世人摒弃圣智、仁义、巧...

  •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道德经》上说,人只要保持纯洁质朴的本性,没有私心杂念,再能抛却“圣智礼法”的学问,也就没有什么忧患了。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无为而治”之君的内在精神品格-见素抱朴少知寡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pvag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