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白釉是明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创烧的一个白釉品种,是在元代枢府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在视觉上给人以“甜”的感觉,故称“甜白瓷”。文献称其“白如凝脂、素犹积雪”。
明代黄一正所撰《事物绀珠》中载有“永乐、宣德二窑内府烧造,以鬃眼甜白为常”之句,此后“甜白”称谓沿用至今。
古代白瓷的制作,并不是在釉料中加入一种白色呈色剂,而是选择含铁量较少的瓷土,釉料经过加工,使含铁量降低到最少的程度。在洁白的瓷胎上,施以纯净的透明釉,就能烧制出白度很高的白瓷来。
永乐时期甜白釉器物是宫中主要用瓷,据1989年景德镇明代御窑厂遗址发掘报告显示,在永乐前期地层中98%以上的出土物为甜白釉瓷器。
据学者推测,永乐皇帝大量烧造白色瓷器有可能与他燕王时期居于北平,感染元人尚白之风气有关。
也有人推测,大量烧制的白釉瓷器不但带有宗教意涵,同时,因其为报答父母之恩所建造的金陵大报恩寺塔,是以白瓷砖搭建而成的,白瓷器同时也承载了皇帝对父母的追思。
明永乐 甜白三系竹节把壶
单把壶的壶身呈半球形,小口、短直颈、圆肩、器腹略内敛、平底、浅凹足。器肩上有三个环形系钮,器身一侧带曲流,另一侧带竹节把手,并有一平顶直璧原形盖罩住口颈。
全器除足底露胎外,均施以白釉。全器光素无纹,釉色洁白莹润。广东台山南宋沈船中,曾出水有类似造型的锡壶,也有学者据以推测其为穆斯林使用的汤瓶。
明永乐 甜白釉僧帽壶
壶因口部形似僧人之帽而俗称“僧帽壶”。阔颈,鼓腹,瘦底,圈足。壶身一侧口边至颈部置宽带形曲柄,相对的另一侧出鸭嘴状流槽。通体施甜白釉,无款识。
此壶造型端庄秀丽,釉面恬静莹润,釉色白如凝脂,优美的器形配以甜美的釉色,相得益彰。
此壶式借鉴于藏传佛教使用的金属质器皿,瓷制品始见于元代的青白釉瓷。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汉藏文化交流频繁,景德镇御器厂曾大量烧造僧帽壶,其中以白釉和红釉制品最为名贵。
明永乐 甜白釉划花缠枝莲纹梅瓶
瓶小口,肩下渐敛,足胫处略外撇,圈足,砂底无釉。通体施甜白釉,釉面暗划3组纹饰,依次为卷草纹、缠枝莲花纹、折枝花卉纹,以弦纹间隔。
此梅瓶保持了宋代梅瓶器身修长挺拔的特点,适当压缩了瓶身的高度,放宽了肩部和足部,使各部位比例更趋谐调。瓶体所施甜白釉纯正洁净,色泽柔润,纹饰刻划细腻,是永乐时期甜白釉瓷器中的珍品。
明宣德 甜白釉暗花缠枝莲托八吉祥纹碗
碗敞口微撇,弧壁,瘦底,圈足较高。通体及足内均施白釉,釉色白中略泛青。内口沿处暗划弦纹两道。
碗心青花双圈内有一竖向长方形双线框,框内直写青花楷体“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
外壁暗划花纹装饰,近口沿处有弦纹两道,腹部为缠枝莲托八吉祥纹。近足处为一周莲瓣纹,足外墙为卷枝纹。
明 永乐 甜白暗花菱花式茶钟
明 永乐 甜白玉壶春瓶
明 永乐 甜白番莲八宝纹高足杯
明 永乐 甜白云龙纹高足碗
明 永乐 甜白划花葫芦绶带耳扁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