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1b6c6e8549ff1429.jpg)
“花褪残红青杏小”,暮春时节,是杏子刚刚成熟的时候,这时的杏子还是青紫相间,隐隐泛红。
这时,如果嘴馋,咬上一口,那种浓烈的酸涩直击人的味蕾,瞬间,一股酸涩的味道在唇齿间蔓延,酸得你腮帮子打颤,娥眉紧蹙。
就如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词中的少女,看到杏子接近成熟,天真好奇的她偏要尝鲜,结果,尴尬了……
“出林杏子落金盘。齿软怕尝酸。可惜半残青紫,犹有小唇丹。”
春夏之交,杏子接近成熟,天真好奇的少女,偷偷摘来几个,放在自家精致秀丽的盘子里,以备品尝。
不过,由于是新摘的,杏子还未熟透,颜色青紫,不甚太红。
然,妙龄少女最是好奇,面对体态玲珑,色泽如此明丽美艳的新鲜杏果,她端详再三,欣喜无比,便忍不住先尝为快了。
少女满怀激动,纤纤玉手拿起一枚青杏,樱桃小口轻轻一咬,满口酸涩,感觉连牙齿都是软的,酸溜溜,麻乎乎,正应了韦应物那句“试摘犹酸亦未黄”哈。
少女怕了酸,不敢再贪恋这美味,闭嘴不言,面色尴尬,再也不敢尝试。
于是,她把吃剩下的杏子放回盘中,那半枚残杏上留着一道小小的口红印记,还有着温热。唇丹和青紫相间里,如是美好。
吃杏的人,因酸而蹙眉煞是娇憨;围观的人,想象着少女因杏儿酸的蹙眉而心生怜爱。
一道口红,一张小嘴,一枚青杏,试想,这应该是位妙龄少女,青春蓬勃,面容娇俏,热爱生活,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未来充满期许。
而青春少女不正如这酸涩不熟的杏子吗,涉世不深,不谙世事,她的所作所为虽略显幼稚,但却给我们带来许多生活趣味。
“南陌上,落花闲。雨斑斑。不言不语,一段伤春,都在眉间。”
暮春时节,风雨潇潇,繁花凋落。南塘边的田间小路上,已是落花满地,细雨斑驳。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少女见落花,悲从心来。
自己不就像这一树鲜花一样吗? 青春亮丽,姿容俊俏,生气蓬勃,活力无限。
但,花开花落终有时,岁月如流,年华逝水,谁又能够确保青春永在,花颜常存呢?
所有的美丽都抵不过岁月的无情,所有的鲜花都抵不过严酷的风雨。
见眼前落花残败,七零八乱,想必自己有一天也会人老色衰,黯淡无光吧!
再想想自己的爱情,少女心事暗生。
只是,她不言语,借口杏儿酸的缘故终日蹙眉。
春天很快就逝去,但少女的春天何时能来,她的爱情,她心中骑着高头大马,风度翩翩、仪表堂堂的白马王子在何方?
她的心是酸楚的,犹如那枚青杏,苦涩忧伤,如烟似雾,萦绕心头。
古时写少女怀春的词颇多,但如周邦彦这般用尝果怕酸而蹙眉来巧妙掩饰怀春的词却是极少见的 。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8e0ed01bde5d8e50.jpg)
周邦彦,字美成,清真居士,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著名词人,被称为“词中老杜”。
周邦彦是婉约词的集大成者,与柳永一起撑起了北宋婉约派词作大山,被誉为婉约词的正宗。
他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他创出整饬字句的格律派之风,其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词派词人所宗,使婉约词在艺术上走向高峰。
“疏隽少俭,不为州里推重,而博涉百家之书”。少年周邦彦生活在一个官宦家庭,从小受到父母的宠爱,养成了放荡不羁的性格。但他从小读书非常刻苦,好思敏学,乐而忘疲。
他的感情非常细腻,常常多愁善感又自命不凡。
神宗元丰初年,周邦彦29岁时,在汴京为太学生,因一篇《汴都赋》得神宗赏识,被提拔为太学正,声名一日而传遍海内。
神宗死后,高太后临朝,旧党执政,新党被贬。
周邦彦作为以歌颂新法起家的官员,自然被当作新党外放了。
元佑三年,32岁的周邦彦开始了近十年的贬官生涯,在外飘流,作过庐州教授、溧水县令等。
哲宗绍圣四年,41岁的周邦彦被召回汴京,结束了“风灯零乱,少年羁旅”的生活。后作过国子监主簿、校书郎等官。
从41岁到55岁,他一直在京城度过。
徽宗时期,改革派当权,蔡京等奸臣标榜改革派,对保守派进行了彻底残酷的迫害。
周邦彦因属新党,得以留京待用。他曾向蔡京写过祝寿词,以表其政治立场。
或许,这十年的贬谪生涯让词人不得不向现实屈服。
所以,这十五年的日子要比之前好过得多。
在京城的这段时间,他和名妓李师师有过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然,徽宗对李师师亦情有独钟。
后来周邦彦因一首《少年游》而惹怒了徽宗,徽宗下令将其罢官免职,贬出京城。
好在有李师师帮衬,在徽宗面前又唱了一首他的《兰陵王》,徽宗转怒为喜, 下诏召回了周邦彦,提举大晟府(最高音乐机关),负责谱制词曲,供奉朝廷。
“事逐孤鸿尽去,身与塘蒲共晚”,周邦彦写《兰陵王》不久,终被徽宗外放。这是他晚年外放凄凉生活的真实写照。
66岁那年,这位被誉为“词家之冠”的绝世词人,在由顺昌府转赴处州任途中,经不起颠沛流离、跋山涉水的行路,以及内心深深的悲伤,不幸离开了人世。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fd9de8539b99324f.jpg)
《诉衷情·出林杏子落金盘》
出林杏子落金盘。齿软怕尝酸。
可惜半残青紫,犹有小唇丹。
南陌上,落花闲。雨斑斑。
不言不语,一段伤春,都在眉间
——北宋•周邦彦
赏析
这是北宋词人周邦彦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抒写伤春之情,上片写妙龄女子尝杏怕酸,细腻工致地透过残杏写少女的天真无邪娇态。
下片写女子所目睹的环境,为结三句渲染烘托,暗示其伤春情绪,使其伤春心事都表现在结尾“眉间”二字上。
这首词既写景又言情,闲中着色,传神写照,惟妙惟肖。
出林杏子落金盘。齿软怕尝酸。
可惜半残青紫,犹有小唇丹。
词上片的意思是,新出林的杏子特点是鲜脆,逗人喜爱。但又由于是新摘,没有完全熟透,味道是酸多甜少,颜色青紫而不太红。
而少女好奇,好新鲜,见到鲜果以先尝为快。但乍尝之后,便觉味酸而齿软了。青紫色的残杏上,留下少女一道小小的口红痕迹。
杏子:一种果实,圆形,未熟时为青色,成熟时为黄红色,味酸甜。
金盘:金属制成的盘子。
齿软:牙齿不坚固。
可惜:意谓应予爱惜的。
半残:指杏子被咬了一口。
青紫:此处指杠杆透出紫红的半熟青杏颜色。
唇丹:嘴唇上限量的丹砂红。
上片,“红杏枝头春意闹”,可见杏子成熟,当在暮春时节了,新摘来的杏子放在金盘里,色泽鲜艳明丽。
这里,不用“置金盘”,而用“落金盘”,因“落”字有从摘下到放置过程的动态感,即摘下放入的意思,比“置”字生动得多。
新出林的杏子特点是鲜脆,逗人喜爱。但又由于是新摘,没有完全熟透,味道是酸多甜少,颜色青紫而不太红。
而少女好奇,好新鲜,见到鲜果以先尝为快。但乍尝之后,便觉味酸而齿软了。正如韦应物诗“试摘犹酸亦未黄。”
少女怕酸,不敢再吃,只剩下大半个吃剩的杏子。
青紫色的残杏,留下少女一道小小的口红痕迹,唇丹与青紫相间,在词人看来,简直是一种美的享受。
而这位少女也必然因怕酸而攒眉蹙额,娇态可掬,更惹人怜爱了。
所以词人用了“可惜”二字,而不用“留得”二字。因为这不只是在写半枚残杏,而是透过残杏写少女。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e9b1dd861f44494b.jpg)
南陌上,落花闲。雨斑斑。
不言不语,一段伤春,都在眉间。
词下片的意思是,南边的田间小路上,满地落花狼藉,春雨斑斑,送走了春天。
少女伤春每由怀春引起,对花落春归,感岁月如流,年华逝水,少女不可透露的内心世界的秘密,所以她只能不言不语,终日攒眉。
陌:泛指田间道路。
落花闲:花儿安静地飘落。闲,安静。
斑斑:颜色驳杂貌。
伤春:因春天的景物而引起的伤感。
下片先从少女眼里写周围环境,南陌上,满地落花狼藉,春雨斑斑,送走了春天。真是春雨无情,落花有恨。
这三句似与上下文无关系。但看最后三句之后,便可体会到这三句环境描写对少女的伤春情怀起了烘托作用。
正是在这样一个落花春雨的撩乱氛围中,才使少女感到“落花风雨更伤春”。
而伤春心事“都在眉间”。也就是说因伤春而愁眉深锁。
对于妙龄少女来说,伤春每由怀春引起。对花落春归,感岁月如流,年华逝水,因而有了某种爱情意识的跃动,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这却是少女不可透露的内心世界的秘密,所以她只能不言不语,终日攒眉。
这首词上下两片初看似无关系,不易衔接,实则用暗线贯串,自然过渡,结构曲折。
作者又善于抒写女性心理,将女性心理活动与景物描摹巧妙结合,所以后来评论周词的都很称赞他的词法。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249bd0948d5a740b.jpg)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网友评论